严宏昌的40年

2018-11-19 03:18贾鸿彬
安徽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岗大包干小岗村

贾鸿彬

1978年12月24日那个黑黢黢的夜晚,严俊昌和严宏昌等18位小岗人按下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40年来,严宏昌的命运始终和改革共成长。

当年小岗20来户人家,主要由严姓与关姓两个姓氏构成——韩姓只有一户。严姓又由不同宗的两支构成,具体到我们这一支,父亲告诉我,我们这个“严”世居于此,祖上七辈单传,直到我老太太(凤阳人的称谓,即太爷爷)这一代人丁才开始兴旺,生了3个儿子。其中老二这一支尤其发达,有5个儿子,我父亲严家太是第五子;俊昌的父亲严家齐是第三子。我和俊昌是堂兄弟。

小岗另一支严姓从西边的小严队迁移而来,而关姓同样世居于此。

我和共和国同龄,1949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公历1949年10月30日)出生在小岗。和儿时的很多伙伴比,我很幸运,因为上学了。我能去上学,是因为父亲严家太心里憋着一股气。父亲是文盲,我5岁那年,遇到好年成,秋收后,家里余粮比往年稍多,村上的干部希望父亲多交一些公粮,帮干部的那部分也给交了。父亲没有答应。干部当着他的面写了一封信,让他去找乡里的领导。父亲很珍贵地藏好这封信,以为是宝物,去乡里找到书记。书记看过就笑了,问父亲:“你交了公粮没有?”接着给他念了这封信:“严家太自私自利,不交公粮,要严肃处理……”这件事让父亲憋屈万分,差点吐了血。他决定,砸锅卖铁吃不成饭,也要让我念书。读完初中,我还想念,父亲就让我再念高中。

在小溪河高中一年级读了一学期,家中实在太穷了,没有饭吃,再也读不下去了,只好出去讨饭。我很不甘心就这么辍学了,打背包时,把课本打在里面,想路上有时间再学习。一路往江南乞讨,到浙江桐乡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们被当地巡逻队关了起来。第二天,我们被转送到上海南翔灾民站。在那里,工作人员打开我的背包,发现背包里全是中学课本,情不自禁地嚷道:“看看,这是学生,连学生都来讨饭了。”一位女工作人员当即流下了眼泪,我自己实在忍不住,大哭起来。太憋屈人了!

我是1969年底结婚的,妻子段永霞是同县板桥公社的人。我们是自由恋爱的,她比我大两岁,觉得我有文化,很喜欢我。第二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我们家老大德凤出世,可家里没有粮食吃了。过完年,农历二月初二,我们两口子决定带着孩子去要饭。两边家庭都不太放心,我们毕竟是刚结婚一年多的小夫妻,还带着孩子。我妈就让我妹妹跟上了我,岳母与内弟也与我们同行。这样,5个大人带着出生两个多月的孩子,买了站台票进到车站,一路风尘到了怀远县。

到了一个村子,我找到了一间牛棚,想凑合着住下,看牛人却不允许,他叫来了生产队长。队长看我们实在太穷了,动了恻隐之心,让3个女的带着孩子住进了他家,两个男的住牛棚。连续4天,都是她们女的出去要饭,岳母把要来的馍送到牛棚让我吃。我老是想着,我是一个有文化的男人,不该去要饭。所以,一直躲在牛棚里。第5天,段永霞一手拿着馍,一手托着粥,进了牛棚,我躺在牛吃的草上没有起身。她问:“吃了吗?”我仍然躺着,举起胳膊用手指指牛棚上的梁。几天的馍完整地吊在梁上,因為下雨全霉了。段永霞气得大吼起来。那些馍我原本舍不得吃,想留下来,带回家和大家共享的。结果,都霉掉了。我很懊悔没有及时晾晒它们,但嘴上却不服气。也许是读了书的原因,我身上有了一种虚妄的“尊严”,无法心安理得地要饭。

妻子的愤怒与争吵引来了当地的村民。当时大家对我们有些不满:“你们都穷得出来要饭了,还吵什么?”永霞指着我解释:“我是生气他,一个初中毕业生竟然也穷得要出来讨饭……”虽然永霞没有文化,但她的解释也让怀远人唏嘘。村民们于是问我,愿不愿意去跟他们一道挖塘?一项只管吃饭却没有工钱的工作。“只要不要饭,干什么都可以。”我当然乐意。不料,这竟是一个转折。挖完塘,当地人又问我可愿意去挖藕?挖一斤1分钱。挖藕是一项技术活,它需要用脚从水底找到藕,水深时要用脚从淤泥里将它勾出来。最深的时候,水面齐胸,稍稍掌握不好平衡,就可能整个身体倒进水中。在小溪河中学读书时,我曾经给同学家挖过藕。

挖塘挖藕,整天在泥里拱。看我能吃苦,干活实在,有人又帮我找到了修铁路挖土方的活。如此反复3年,我很幸运地进了建筑队,开始在铁路各车站建房子。这是完全与小岗生计不同的地方,建筑队里的小工每天工钱有1元钱,一个月不休息,能有30元,比干农活高多了。而技术工,三级是每天1.61元,四级是2.02元,五级甚至达到3.27元。40多年了,这些标准我依然记着。我从小工干起,几年下来,干到了五级工。看图纸、做预算、进行简单的设计,我都学会了,后来就成为凤阳县里的一个小包工头。我当小包工头,派活采用的是承包制,一天就那些活,你保质保量地干完,就可以提前下工,所有人都有工作热情和效率。到了1977年,我最高时一个月曾往家里拿过200块钱。当时黑市大米的价格2—3角一斤,我和永霞都很高兴,肉埋在碗底下吃。

凤阳是“三靠县”,当时的情况是,农村秋收后,自家的粮食能够让农民撑到年底,政府的救济也基本从来年的元月开始提供。但这个“基本原则”对于小岗不合适,这里太穷,基本上每年11月一入冬,政府就必须提供救济粮,持续至次年的夏收季节。每家农户有一个“粮本”,粗粮细粮一起,每人每天供应8两。不只小岗村,凡持有粮本的农民,惯例是贷点款也借点钱,买回一部分的供应粮,先卖掉,然后才去买粮本上还剩下的另一部分指标粮。因为粮本上的救济粮食每斤价格为7—8分钱,是平价,若把这些粮食拿到黑市上交易,每斤能卖到2—4角钱。这其间的差价既可以还掉贷款与借款,在买回剩下粮食的同时,还稍有盈余。这个账,大家都会算。

但农民先期购买那一部分粮食的钱从哪来呢?

首先是干农活挣工分钱。七八岁的小男孩,如果给村里放牛,差不多每天可算2个工分。40多年前,小岗一个人一天的满工分是10分,好年成大约可折算成7—8分钱,差的时候就只有5分钱。放牛的孩子折下来,能够每天收获1分多钱。现在你听了,也许是笑话,可当时这就是不可忽视的一笔收入。所以,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村里人,多数都是文盲,在当时,一天挣1分钱也不少啊。

当然仅靠工分挣的钱,并不能保证社员买回救济粮。政府政策的配套方式是,在11月发放救济粮的同时,配有生活救助款与贷款,从公社一级开始分解给大队、小队。一般情况下,生活救助款大约3—5元,贷款则稍多,约7—8元。但这两项分解完成后的指标,每个村都不超过三分之一。两项相加,结果每村仍有接近一半人还是缺乏基本的经济来源。讨饭,更準确地说是要钱,就成为获得存活机会的重要条件。讨饭和在集体干生产相比,讨饭收益显然高于工分。

救助款与贷款下来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分到的,也不会平均分配。队干部有获得各种款项,特别是生活救助款优先权。救助款是白给的,不要还的,人人想争。得到的大多数是干部。理由很简单,干部要督促农民干活,责任重大。同时,干部的确也都是穷人,给些救助,没有错。为什么二十来户的小岗,差不多每家都当过生产队的干部,就是分救助这些优先权经过长期博弈而均衡后的结果。道理很简单,不能什么好事都让你一个人独占。

和父亲在一起生活时,我无须考虑这些事情,一切都有他去应对。但结了婚,分家单过,所有的问题必须自己扛了。我还有三个弟弟,两个弟弟也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的压力很大。作为长子,有些问题,我必须分担,在外面当小包工头,也要不时接济他们。

生产队原则上要求每个劳动力都要在队里干活,在外面干,每个月需要向生产队交15块钱,买工分。队里也需要有人交钱,队长要搞一些公共开支,像免不掉的一些吃吃喝喝。这笔钱是队里重要的财政收入。我是1978年上半年回来的。为什么回来?是因为蹲点干部反映,说我是“黑包工”,老是在外面干活,有“走资本主义道路”嫌疑,所以生产队要我回来。我不愿意。于是,生产队就要我每月交45元,我愿意交,还是不回来。生产队最后要我每月交100元,那我怎么交得出来,只好回来。小岗人见我在外面干的不错,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希望我来当干部,把他们带出饥饿的境地。我原先没有干过多少天的农活,不懂农业生产,加上村里那么多人都当过生产队的干部,都没有干好,我又不是龙,能干好吗?所以我不愿意干。最后村里年长一点的关庭珠,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让我们每天喝上两顿菜稀饭,我就满足了。”我顿时鼻子一酸,泪就落下来了。我想,乡亲们要求不高,还没有说要吃三顿饭啊!就这样,我心一横就同意了。后来却只让我当了副队长。到了11月24日夜晚,在严立华家,我起草了契约,大家按了红手印,把地分了。

关于分地的事情,我和严俊昌、严立学等人早就悄悄捣鼓了。正式写契约,按手印是1978年11月24日夜晚。当时我也不知道那一天是几月几号。第三天上午,我到小溪河镇上赶集,在商店里看到挂在墙上的日历本上显示的日期是11月26日,心里一划拉,记下了我们做的这件“砍头大事”是11月24日夜晚。

地分了,我就在家干农活。小岗人少地多,我家分到的地和开荒地在一起,有30多亩,孩子都小,就我和段永霞两个劳动力,忙得很。我家是3间茅草房,那时是4个孩子,段永霞早就盘算着把它建成瓦房。我前些年在外面当包工头,挣下了3000多块钱。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钱,足够盖三间瓦房了。但1979年秋天,庄稼还没有收,我父亲去世了。我家兄弟4个,只有我一个人结婚了,两个大的弟弟都到结婚年龄了,还没有娶上媳妇,小弟弟才10来岁,所有费用只能由我来承担。下人对上人,这是应该的。

严宏昌很详细地给我计算了这次丧事的花费:寿材、寿衣之外,到黑市购买粮食是最大一笔开支,而制作大幡与出殡每人头扎的白布,不但要钱,还要布票。严宏昌借的布票,直至布票取消时也没有还完。农村的丧事,是基本上收不到礼金钱的,稍好的是来客给五毛或一块钱,一般则由来宾自己带来“纸钱”烧掉了事。而丧家却要开流水席来招待客人。他当时的排场震动凤阳东乡。包括严俊昌在内的他们这一支严姓,全部停下手里的事情,给严宏昌家帮忙料理后事。结果,严宏昌挣的3000多块钱全用完了。

办完隆重的葬礼后,严宏昌却没有钱为父亲办“五七”了。村里家家都穷得叮当响,自然是借不到钱,1979年的丰收季节还没有到来。家里值钱的有一头小猪,大约70多斤,还有的就是严宏昌的一块上海牌手表,只有这两样可以卖掉凑钱。最后,一位远房亲戚借了钱给他,“五七”总算办了下来。猪和手表都没有卖,但准备盖房子的钱却用完了。事后,严宏昌很后悔,不是为父亲丧事花钱,而是为什么托人买这块全钢防震的上海牌手表?如果不花125块钱买这块表,用这笔钱去买几头小猪,来年不是能够赚上一笔吗?买了一块表,钱就“死”在这块表上了。担任包工头经历,让他早已有了投资意识。

又过了5年,严宏昌家靠农业生产创造的积蓄已经超过1万元,当时物价已经涨了不少,但1万元盖3间瓦房还是能够盖得起来的。可这时,严宏昌却有了意外之举。1984年秋收完毕,严宏昌向段永霞要了3000元钱,说要去买收割机。在村里人看来,他这笔钱纯粹是出去瞎折腾,但严宏昌却告诉我:“吃饭的问题已经解决,农村出现了卖粮难,我从广播里听到江、浙、闽农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我要去外地看看他们是怎么干的。”

没有目的地,我就是跑一些有名的小镇,以便开眼界。在福建的一个小旅馆,我从电视上看到有中央领导人视察浙江温州瑞安塘下镇,第二天就赶到那里。我惊奇地发现,这里人家家都有14寸的黑白电视机,有的还有彩电。更让我惊讶的是农民竟然抽3块钱一包的阿诗玛、贵烟,而在凤阳是当上县里的官,才可能抽“红三环”——0.83元一包,带加长过滤嘴的香烟。在安徽2分钱一包的火柴,在这里要卖3分半。我掏出1块钱买一包火柴,结果等了半天对方只找给9角钱,询问起来,小店的店主说:“我们这里不用分币了,要不你买3包或者买30包。”

我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观光与猎奇,真正打动我的也不是电视机和农民抽如此昂贵的香烟,而是瑞安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小工厂。我在一位叫张顺贤的农民家吃了顿饭,说起自己的收入,在家里搞塑料制品生产的张顺贤实打实地告诉我:“我的收入在这里算一般,大约每年能挣70来万元。”我在小岗差不多算得上“首富”了,听到这话,脑袋嗡嗡响。70万,这是什么样的概念?是小岗人一年总收入的几倍啊?现在我跟你说这些,心里还纠结万分。这种差距一直让我揪心,改革开放30周年时,也就是2008年,我特意关注了一下,17万人口的塘下镇年财政收入10.98亿元,73万人口的凤阳县年财政收入仅5.01亿元。不能比啊!

在瑞安乡下,我看见挂着安徽、山东、山西、河南、江西等省车牌的大卡车,排着队开来。这些车都是来拉化纤袋的。这里家家户户开制品厂,将塑料颗粒加工成膜,再做成编织袋。一个袋子交给集体时是2毛钱,但是向外省卖的时候涨到了八九毛钱。需求量很大,提不到货的人就住旅社,有的住上半个月都不一定拉到货。我暗暗思忖,我们小岗要做這个,不用说卖给外省,只要卖给凤阳县化肥厂、磷肥厂就有得赚了。根据张顺贤家的机器设备情况,我进行了初步预算:机器成本、原料购买与请师傅加工,6万元就能搞定,小岗人要是一起凑,是能干起来的。这真是一个挣大钱的机会!接下来的行程,目的已经明确。

回到小岗,严宏昌把村里重要的人物请到家里,叙述自己的见闻与梦想。可是,他的故事的真实性却深受村民们的质疑:“你说他们家家都有电视机,那得要有多少工厂生产?你说那里抽3块钱一包的阿诗玛、贵烟,可是市场上哪有这么贵的烟卖啊!”村民们菜也吃了,酒也喝了,结果却不妙,没人相信严宏昌说的能赚大钱的编织袋生意。队长严俊昌更是斩钉截铁:“农民的钱只能从地里出,要搞你自己搞,我们不搞。”现在说起这事,严俊昌记不得具体细节,但他记得当时严宏昌搞这个东西赚了不少钱。对这事更恼火的是段永霞,当时家里又添新人,小五子严德锦已经4岁,5个孩子挤在茅草屋里已经转不开身,他们夫妻俩只能在土墙上挖出两个洞,搭个小阁楼住。建房子才是她最大的心愿,生产编织袋,建房子的钱又不知什么时候才攒得齐。夫妻的争吵逐步升级,但依然改变不了严宏昌。

没有人愿意合作,最后严宏昌只好自己花了1万元,买了两个塑料再生机器自己干。家里房子太小,他租用了严立华家的房子放机器设备。22天下来,他收回了投资成本,6个月就赚了几万元。这时村里有人找严宏昌谈话,说他搞资本主义,拖了一年多,愣把动力线给撤掉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粮食价格又开始上涨,种粮大户开始出现。严宏昌又发现了一个新商机,他看到很多农民把卖粮食的余钱花在盖瓦房上。他想,办个砖窑厂一定能挣钱!为此,严宏昌特意请来了江苏镇江的窑师,鉴定小岗的高岭土能否做砖。答案令他非常满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项目又泡汤了。

“20世纪90年代,心发慌啊。”原来江浙一带很一般的农村都超过了小岗,特别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亿元村,如华西村、大邱庄等,让严宏昌和小岗村的干部、村民每天都有被甩在后面的落寞感和致富的紧迫感。倔强的严宏昌在1993年成立了小岗村农业实业总公司,希望引进项目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在公司运作下,十几个带有“小岗村”名字的公司先后成立,像工艺被厂、电子仪表厂、面粉厂、摩托车镜子厂、铜线厂等,但是最终因种种缘故夭折。

现在回忆起那个时期,严宏昌认为:首先是小岗人的素质不高,需要提高。其次,村里的基础设施不行,应该把村里的水电、通信、道路搞上去,改变投资环境,才能有条件招商引资。

在他看来,农业需要搞规模化,生产却不一定要大家集中起来做。

“唉,那时我的心里真是不快活啊!”严宏昌重重地叹出一口气,指着地里泛黄的水稻说:“以稻子为例,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哪个品种的稻子价格好,品质高,我们各家各户就用这种种子。大批量地打入市场,无形中就增加了大家的收入。要是把这些优质稻再加工成大米出售,形成优质品牌,价钱能翻几倍。你看,我们自己生产的花生、大豆被福建、广东人买了去,做成花生糖、豆奶粉,价格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又回卖给小岗村。我们的资源就这样白白地送给别人赚了大钱,我们汗流浃背却拿了小钱。”说到这,他一脸茫然:“我是大包干的发起人,村子穷,心里不舒服。无工不富,小岗村要发展还是要走工业致富的路子。”直到今天,严宏昌依然念念不忘他的工厂梦想,常常显出壮志未酬的无奈。

严宏昌的塑编厂虽然夭折,但这个工业项目却让他挣了一笔钱。1989年,严家终于可以实施建房的梦想。当时凤阳农村建房一般是由茅草房到瓦房,而搞过建筑的严宏昌建的却是钢混结构的楼房,一排六间,打下的是三层的基础。拥有自己称心如意的房子往往是中国人终其一生的追求,在农村,建房更是农民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不少小岗人都说严宏昌的房子风水好,关于这一点我曾问他请谁看的风水,他的解释颇有几分狡黠:“我这个房子的风水,还是万里给看的呢!”严宏昌的新房建在原先那3间茅草房的东面,当年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来小岗视察,曾指着这块地希望他能盖上大房子,这就是万里看风水之解释的事实基础。严家房子一楼西墙很长一段时间曾有两个伸出去的钢筋弯钩,严宏昌曾告诉记者说,这是希望未来能够将他家过去的房子也一并连起来。

严宏昌真正自豪的不是风水,也不是这个钢混结构房屋的规模及其领先性,而是这个房子曾经接待过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9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视察,参观过大包干20周年纪念展览室、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后,来到了严宏昌家,参观了他的房子。在严宏昌家的院子里,江总书记和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们进行了座谈。他语重心长地说:“我过去虽然没有来过小岗,但我一直很关注小岗,因为邓小平同志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是在农村开花结果的,而小岗村又是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不会改变的!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也是中央集体研究决策的。”江泽民接着说:“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30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最后,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回良玉提议:“请总书记同当年参与‘大包干的农民们合影。”江泽民欣然同意,并诙谐地说:“好啊,不胜荣幸。”今天在严宏昌以及其他大包干带头人的家,我们还可以看到那张合影。

建了两年的第一层楼,共花去6万多块钱。一家人在里面住很宽敞,而后来孩子大了,结婚住房要增加,就再接着盖了第二层、第三层。因为楼梯等事先已经预留了。现在,小岗人家大多数是二层楼房,而严宏昌家却是三层楼房。这三层楼前后盖了近10年,但当年的基础一点没动。当然,这些楼房现在分给了老大严余山和老二严德宝。严宏昌自己住在后面新盖的三间平房里。拥有大房子是小岗人40年的一贯追求,在严宏昌家,更显著一些。

严宏昌家新房建成的第二年,担任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他,却遭遇了来自兄弟的挑战。那幢大房子对于严宏昌来说,不仅是彰显自己的实力,同时也是引领小岗未来住房的一种方向:将来大家都要住这样的房子。除了房子,农村还应该有宽阔的街道。这条街道就是目前横穿小岗东西向的友谊大道,只不过当时严宏昌要建的还只是宽阔的土路。从西到东原是一条狭窄而弯曲的小路,是因为走的人多了形成的。这期间凤阳县下派的驻村干部,从小岗的发展考虑,规划了这条路基。此时作为队长的严宏昌,完全同意这个规划,他的见识远远超过一般村民:建一条从西到东的宽阔马路,将来大家在街道两边有规律地盖房子,整齐划一,像南方的那些集镇一样。

在村庄里修建笔直宽阔的道路难免要拆迁。二弟严付昌家的猪圈正好挡到了路,必须要拆掉,这大大惹恼了二弟。一些要被拆掉房子的村民,鼓动严付昌去找严宏昌说理,结果严宏昌说:“先拆你的猪圈!”僵持一段时间后,严付昌自己把猪圈拆了。他对人说:“我嫂子(段永霞)跟我说,如果我不拆,就把我哥一辈子的路都堵了。”

1993年,小岗生产队与大严生产队合并,成立小岗村。严俊昌由严岗村回来,任小岗村支部书记。作为一种承认方式,这一年,严宏昌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

因为大包干的名望成为安徽省人大代表,而严宏昌却把这一荣誉带来的便利大多投到工业上。交际面一下子扩大许多,省人大代表的身份,更有利于他去招商引资。1993年底,严宏昌引来一个名叫旺兴达的电讯器材有限公司,香港、凤阳县与小岗村3家合资,投资额达到了1000万元,严宏昌任董事长。两年后,这家企业在临淮关投产,严宏昌却成为名誉董事长。这一转变附带的结果是,严宏昌被提升为小溪河镇工经委副主任。与同时离开小岗村升为小溪河镇农委副主任的严俊昌一起,成为吃财政饭、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

作为大包干带头人,这样的一种身份提升,还是令许多人羡慕的。严宏昌却觉得若有所失,省人大代表让他长了不少见识,结识了不少领导和名人,他为凤阳县的水利建设,为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提过议案,这些毕竟只是写在纸上的,落实要上级和各方面支持。至于镇里的工作,上面有书记、镇长、副书记、副镇长,工经委里还有主任,轮到自己独自过问的事情很少。这时,有一家台资企业要来小溪河镇办石粉厂,需要在金庄村征地,一直征不下来,镇里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严宏昌,他上门和老百姓交流,最后把土地征了下来,石粉厂终于开办。

成为省人大代表这一年,严宏昌的大女儿严德凤出嫁。紧接着两年,大儿子、小女儿出去打工,二儿子与小儿子离家读书。家里再没有可以搭把手帮助干农活的孩子了。小岗农活五六月间最忙,先是栽早稻秧,接着收割油菜、麦子,白天黑夜连轴转。严宏昌家当时机械化程度已大为提高,但由于地块小,加上土地平整度等原因,插秧机使用效果不好,栽秧只能凭人力。这时还需种迟花生、黑豆等,刚收割完的麦子也得及时晾晒,如果碰上下雨便会长芽,损失就大了。关键时刻,农活重点是人力,严家这时却只有严宏昌、段永霞可以下地干活,而严宏昌每天要骑着自行车去镇里上班,加上到合肥开人代会,进行人大代表视察等活动,家里的农活压力越来越大。

小岗村年龄大一些的人都知道,和严宏昌一起走路要缓慢一些。这不是因为他现在年近70的原因,而是当年受过一次重伤。他的大女儿严德凤告诉我,1995年严宏昌把拖拉机开翻了,他被翻过来的机子压伤了,腿上鲜血直流。“当时只有我妈在场,她被吓得浑身哆嗦,冲过去抱住他的脚,用毛巾扎,血还是止不住,哗哗地流了一地。”接下来几天,严宏昌只能待在家里养伤,地里的活只能由段永霞一个人干了。有一天段永霞干完活回来,发现严宏昌不在家里,找遍了屋前屋后,都没有找着,焦急地大喊:“严宏昌,你在哪?”“我在楼顶上呢。你上来?”段永霞刚刚释怀,又生出一股怒气。她噔噔噔冲上去,却见严宏昌站在楼梯口边,一脸尴尬地说:“我惦记着地里的农活,着急,就爬上房顶想看你干活,结果上来了下不去了。”段永霞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1993年回小岗村,严俊昌当了两年村支书。接着他儿子严德友先当村支部副书记,然后是村支部书记,1998年调离。上面派小溪河镇副镇长张从安来兼任小岗村支部书记。1998年下半年,小岗村村民委员会换届。这一次,选举方式是海选,一心牵挂小岗的严宏昌决心竞争一把。初选后,定下来11月26日进行正式海选。因为是小岗,因为第一次海选,从北京到上海,来了很多领导和记者。时任凤阳县委书记的李耀才亲自过问每一个环节,确保程序合法合规,选举圆满成功。收录在记者汪强《瞬间de记忆》一书中的《小岗村里选“村官”目击记》,是记者在全程跟踪采访选举过程后,写的一篇通讯,记录了11月26日正式选举那一天现场风云际会、一波三折的场景:

1998年11月26日,是凤阳县小岗村民主选举村委会主任的正式海选日子。

26日清晨,镇、县、市、省一级,上海、北京各部门的领导、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都提前赶到,各种车辆塞满了小岗大道,亲眼目睹、现场报道这一引人注目的直选情况。

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扛着板凳,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走进村中央的希望小学会场。早已焦急的记者们乘势迎上去采访:“农民想选什么样的人当村委会主任?”几位村民回答说:“谁能让小岗致富,谁能替村民办事,我们就选谁!你相信我们不会选錯人!”……

10点零8分,选举会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终于开始了。

会议由副镇长兼村党支部书记张从安主持,原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立学担任监委会主任。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如今健在的14位老同志应邀坐在前排,以示尊重。全村259名具有选民资格的村民分为两大方阵,拥戴吴广德的坐在东边,拥戴严宏昌的坐在西边。

县委书记李耀才告诉大家:“我们这次选举村委会干部,全部采用民主直选形式。事先不提名,不划框框,不定调调,所有程序都严格地按照凤阳县第四届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进行。”

选举大会显得既庄严又隆重,一切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首先,两位候选人登场分别进行竞选演说。严宏昌的一番施政演说,沉稳老练,有条有理,发展规划鼓舞人心,引起了群众的掌声,不愧为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大角色。与其相比吴广德的演说就显得逊色多了。但最后吴广德说:“我虽然说不好,但主要是看我干得怎么样。”此话实在,同样赢得了大家一片掌声。

“不同意的请举手!”话音刚落,西边方阵中有三位村民举手表示反对。“三票无效,通过!”这是在表决通过监票人的一个小镜头。忽然间,西边方阵中的村民徐从秀和丈夫气呼呼地跑到前台,手里举着户口簿和选民证说:“为什么不发给我选票!”

有人说:“她早几年前就外出打工了,光有个户头挂在小岗,选举时就跑回来了,怎能算数?”

又有人说:“按规定,只要你的户口在哪里,你必须在哪里进行选举,这是政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会场骚动起来。

为此,村民选举委员会进行认真核实后,又经过上级监督部门的当场认可,发现是选举委员会的工作失误,立即补发给了她选票,并向她表示道歉,选举会场这才平静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紧张地过去,工作人员采用在黑板上写“正”字的形式,唱票公布选举名单。

午时已过,黑板上的“正”字不断增加,越写越多,主要集中在严宏昌和吴广德两人上面,一会儿严的“正”票多于吴,一会儿吴的“正”票超过严,竞争激烈,扣人心弦。

在两大方阵中,双方头儿严俊昌、严宏昌的身边人群最为集中。一笔一划时时在牵动他们的心。让他们时而焦躁,时而兴奋。站在场外的旁观者和记者们也被选举的气氛感染了,纷纷议论起来。

有人说,小岗村村官应该选年轻人来锻炼,小岗的明天毕竟属于年轻人,严宏昌不该参与。

有人说,小岗村村官理应由严宏昌来干,凭他的知名度和开拓精神,就是小岗的无形资产,他干对小岗的经济发展有利。20年时间,由队长干到村长实在是委屈他了。让他干,是这帮大包干穷哥们对他的信任。

也有人说,这是一场闹剧,两代人,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青年,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大包干带头人,悬殊太大。严宏昌应该去选乡长、县长、人大、政协官员倒差不多。

还有人说,谁选上,并不重要,关键是,海选体现了一种民主参与意识,是村民民主权利的象征。

的确,这场直选的意义完全超越了选举的本身。

整整经过四个小时的紧张选举。最终结果以严宏昌的137票对吴广德的120票领先,当选了小岗村的第四届村委会主任。

下午1点30分,严宏昌从镇长手中接过了红彤彤的当选证书,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和激动。20年来,他从大包干初期的生产队长历经坎坷,如今才赶上个村官,在他的成长史上,未免进步显得太慢太慢,是严宏昌本人的问题,还是组织上关心培养不够,这是后话,另当别论。这次当选完全体现了村民们对他的无限信赖。

他明白这大红证书的分量,更知道日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严宏昌当选了,标志着小岗的民主进程向前跨越了一步。

但他如何处理好本村的家族矛盾和人际关系,怎样团结好全村人发展经济,进行二次创业,建设一个富裕美好的新小岗,更为重要。

这是在场的领导和记者们最为关注的。面对严宏昌,人们寄予厚望。

面对小岗村,人们充满信心,明天更好。

从政治层面上看,省人大代表与镇工经委副主任,其层级远远要高于村委会主任,但严宏昌觉得,村委会主任这个位置,能让他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小岗价值”,能把企业搞起来,能圆工厂梦。他考察、洽谈了一系列企业与项目:一个冶炼厂,对黄金白银的废料再加工提炼;一个日本投资的养鸭场;一个ABS项目与一个尾气排放控制项目;一个汽车配件厂;一个柴油机钢盖厂;一个电梯配件厂……这些都是严宏昌竭尽全力努力过的招商引资项目,但即使包括先前的旺兴达电讯公司,没有一个项目取得成功。

从小岗出发,往北到梨园村,再往东到达小溪河镇,7公里。折返回来从梨园村接着往北再往西,经过板桥镇、临淮镇,大约20多公里,抵达凤阳县城。从小岗往南,绕道总铺镇,到达凤阳,也要20多公里。现在的道路状况,还是沈浩来担任第一书记后,千方百计打通的。作为一个孤零零的村庄,发展工业,首先要有配套的水、电、路、气、通信、下水道等,这些建设的投入很大,在严宏昌执政时代,靠一个村庄自身的滚动发展来实现,几乎不可能。另外小岗村就那么几百人,来一个大一些的企业不要说人才,就是劳动力资源也不充裕。还有融资、市场等问题,没有优势,只有劣势。对于这些劣势,严宏昌曾经对《三联周刊》记者李鸿谷说:“如果项目发展起来了,现在看起来的区域劣势,就不存在了!”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李鸿谷和他的团队,曾经在严宏昌家住过一個星期,采写过《农民严宏昌的30年》等一系列文章。严宏昌对我叙述的许多故事,10年前,对他们也叙述过。10年的发展,小岗村的交通状况早已今非昔比,2017年4月25日,盼盼集团投资10亿元的小岗盼盼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已经进驻小岗工业园区,其后就一直进行厂区建设,现在主体工程已接近完工,到今年底,就会投产。关于“区域劣势”,正如严宏昌所说,因为项目发展了,“就不存在了”。

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后,除了千方百计办工厂之外,严宏昌还号召村里人大力发展养殖业。樱桃鸭40天一个生长周期,见效快,鸭粪是鱼的饲料,一举两得。每户一年若能养一万只鸭子,人均收入就能成倍增长。同时他还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在旱地、荒地上种植柿子树、银杏、杜仲等经济林,人均若是达到半亩,几年后就是“绿色银行”。同时,还要以小岗的知名度来做文章,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小岗牌”的名牌效应,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品牌输出赚钱。这些设想和行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有见地的发展行动,但计划和设想很耀眼,但遇到骨感的现实,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国的乡村政治和经济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往往是通过“能人经济”实现的。

2001年10月,第三届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在深圳举行。严宏昌随滁州代表团一起,到特区寻找商机。在深圳,严宏昌作为嘉宾,和著名科学家杨焕明等人一起,走进深圳电视台《我看高交会》栏目,与主持人和观众对话。作为唯一的农民代表,严宏昌一出现,就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极大兴趣。当主持人手拿江总书记在严宏昌家做客的大幅照片介绍时,全场沸腾,欢呼之手挥动如森林。改革的深圳人以改革的热情向发起“大包干”的改革英雄致敬。在节目现场,严宏昌叙述很多,至今依然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回答观众的提问。

问:小岗的改革和深圳的开放,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不同的是你们是自下而上进行,深圳是自上而下进行,你认为是巧合吗?

严宏昌:我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当年小岗村的经济已经崩溃了,我们本能地搞起了“大包干”,是为了吃饱肚子,求生存。深圳当年搞开放,是因为“四人帮”把国家的经济也弄到了崩溃的边缘,国家再不开放就不行了,实际上也是为了求生存。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是邓小平和我们农民想到一块去了。

问:沿海的农村都在搞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相对集中起来了,你认为“大包干”还有生命力吗?

严宏昌:客观条件不一样,经济基础不一样,生产条件不一样,市场状况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生产方式。中国这么大,绝大部分农村耕作条件和市场状况,都不能适应集约化经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最符合农村现实情况,“大包干”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深圳电视台的节目中,严宏昌还和袁庚进行了对话。1978年袁庚向中央建议设立蛇口工业区,是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的提出者,后任蛇口区委书记,号称“中国开放第一人”。和袁庚的对话中,严宏昌追述了“大包干”红手印契约的产生过程。

袁庚:你们这是很勇敢的行为。按手印不是开玩笑的,要有多大的勇气。要是“四人帮”在台上,跑不了定为“地富反坏反攻倒算”,要被打得“永世不得翻身”。

严宏昌:我们是被生活所迫,不像袁老您有目的、有思想地忙着中国开放的大事。

袁庚:我只是打打报告而已。你比我做得有勇气,更坚决。

严宏昌:我当选村委会主任,有一些反对票。

袁庚:这很正常。我非常赞赏这样一句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

严宏昌:有人反对我,我认为不是件坏事。谁对我有意见,就让谁监督我。村里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我请对我意见最大的人当理财小组组长。村务、政务、财务都公开了,群众心头的疙瘩就都解开了。

严宏昌家院子的东南角,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每到傍晚时分鸡上笼时,领头的大公鸡先从外墙的猪圈跳上围墙,再跳到这棵梧桐树上,再顺着枝杈一点点跳上五米多高的树枝,开始鸣叫。于是严家那些能飞的鸡,都一个个张开翅膀,扑棱棱地往树上飞,晚上就在树上过夜。连冬天下雪时也这样。不能飞的小鸡们只能望树兴叹。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在小岗,严宏昌家这个奇景是独特的,而且这个奇妙的镜头还被中央电视台摄入了《小岗过大年》的专题片里了。当年拍摄到镜头里的大公鸡如今早已不在了,但鸡上树过夜的奇景依旧在。

若干年间,严宏昌的儿子女儿都是和他在一起过的,全家22口人一起干活,一起开伙,在小岗是独一份。乡村惯例是各家孩子大了,女儿出嫁住夫家,儿子成家就分家。严宏昌家却与此惯例完全相反,每顿饭女主人段永霞都要准备两桌。这让人们觉得他这个带头分地的大包干带头人有些不可思议,似乎在严宏昌身上,包括他家里的人和事,总是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家里的孩子一一离开家乡,这是严家完成田地里农活最困难的一段时光。1995年,出嫁的大女儿严德凤又回到小岗,她和丈夫袁世强住在自家的田边,使严家生产压力稍有缓解。2000年在外打工的二女儿严小兰回来了,一年后二儿子严德宝当完兵回来,严家最小的儿媳妇郑晓2003年从海南回到安徽小岗,丈夫还在外面打拼。2005年大儿子严余山一家也回到小岗,还开回一辆帕萨特。

一大家人重新团聚,每年过年,严宏昌家都会有一个家庭会议。2001年的重要决定是严宏昌不再干村主任,让从部队回来的严德宝去村里当村支部副书记。2006年討论的问题很重要,这个家是分家还是合着过?结论仍然是合着过。严德宝也不再干村支部副书记,回来持家。当时严余山成立了“小岗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能源节约是整个社会未来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严余山的小岗节电器产品,前景好。为了支持他,村里把老村部让给严余山做厂房,又给他办了一笔可观的贴息贷款。说到一家的聚合,严宏昌当年对李鸿谷说:“凭孩子们各自的力量,很难做成各自的事业,所以至少这个阶段团结起来很重要。他们只要一心干事就行了。即使他们什么都没有干成,还有我,我家的田地也能养活他们。”严家的农田与严宏昌自己的各项收入,在小岗地界支撑这个大家庭,生活是能够维持的。

严宏昌家的这种聚合如今已经分开,因为孩子们早已分开居住,女主人段永霞也于2015年去世了。这个勤劳而乐于奉献的乡村主妇无疑是严家的大半边天,严宏昌这些年在外拼搏,说去哪里就去哪里,家里的一切都是段永霞。她去世以后,无人再能够承担起操持一大家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职责。这样一桩操心、费神、劳力的事情,有心无力不行,有力无能也不行,有能无为还是不行。

回忆起那一段时光,严宏昌觉得温暖而充满眷恋。他认为,那是一个家庭凝聚力的体现,是一种家庭团结的力量。如今他的家庭,子女孝顺,兄弟友善,姑嫂和谐,姊妹情深,大家努力做事,耕读不辍,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2018年高考,他的大孙女严海月考了563分,超出一本线58分,被安徽财经大学录取,这是最令严宏昌自豪的。严宏昌自豪的不仅是孙女考上一本,重要的是她是小岗学校初中毕业的。这所学校,是严宏昌、严俊昌、关友江、严金昌等大包干带头人多年呼吁后,在原小岗小学基础上建起来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使小岗及其周边的孩子能就近读初中。小岗学校现在的占地面积2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操场6000平方米,有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有体育器械、各功能室、理化科学实验室,少年宫有体育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音体美教室、图书室、还有一个科技活动室,和一个同步课堂,可以进行远程优质课资源对接。二儿子严德宝的两个孩子严才源、严润琳也都是在小岗学校就读的。当年北京有个王姓记者,把严才源写成是严德宝夫妇抱养的。我在《小岗村40年》中也这样写,结果严余山说错了,严才源是严德宝和妻子舒泽玉亲生的。严宏昌说,是亲生的,即使说错了也不会变成不是亲生的。平常生活中,严宏昌总是如此豁达。

严余山作為严宏昌的长子,这些年一直在继续完成他父亲的愿望。经商、办企业,他努力了很多年。现在,他担任小岗村党委委员,分管扶贫等许多工作,是“包二代”中的杰出代表。

作家温跃渊在采访严宏昌后曾跟他扳着指头算:“宏昌,你在小岗也算是创下好几个第一了:1983年,你第一个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办小厂你是第一个;现在这私营企业,你家也是第一家;严余山买的小轿车,在小岗村也是第一辆;盖二层小楼时,你是第一个,那时我刚好在你家;如今村里开始盖二层楼了,你却又第一个盖起了三层楼。我说你要这么多房子干什么?”严宏昌说他家人口多,老少三代连女儿、女婿及外孙们一共二十好几口,房子自然是要多的。除了友谊大道边上的那片楼房,严家大女儿严德凤、小女儿严小兰、小儿子严德锦都在小岗新区买了商品房。严小兰还在凤阳县城买了房子。

和严宏昌接触,我觉得他的语言表达力特别出众,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描述准确,像是一个智者。他已年近古稀,身板挺直,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的确像一个退休的老干部。他现在有退休工资和大包干带头人补助等收入,在小岗算是高收入老人。他住在自己的平房内,平房堂屋前后两扇大门对开,炎炎夏日坐在堂屋内的八仙桌旁,穿堂风悠悠,连电风扇都不要开。严宏昌常常在桌旁看书,十九大召开后,习总书记报告的单行本他很快买来,反复看了好几遍。有时,他也和来人喝茶、聊天,谈论小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今没有了大家庭聚合,除了小五严德锦在广州,他的其他四个孩子都住在小岗,一日三餐,遇到谁家就在谁家吃,轻松而惬意。

当然,严宏昌也还有遗憾:到现在还不是党员。自从按下红手印的那个夜晚起,40年来,他已经递交了10多次入党申请书,但村支部一直没有发展他入党。2017年12月31日下午,我和温跃渊在他住的三间平房的南门口采访他,谈到这个事情,严宏昌颇感到无奈。他的心中,对于没有入党,有着诸多复杂的酸楚。他叹息一声:“入党誓词,我到现在都还能记得。”我有些怀疑,正犹豫要不要让他试试,他自己开口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一字不差!我非常震撼。温跃渊老师望了望我,也是一脸惊讶的表情。

责任编辑 夏 群

猜你喜欢
小岗大包干小岗村
不忘初心 小岗再启航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小岗精神时代价值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安徽部分地区为例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人民的好村官沈浩
30年“小岗” 改革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