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工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

2018-11-19 03:29姜昌雷姜中杰肖天林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8期
关键词:培养

姜昌雷 姜中杰 肖天林

摘 要: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大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国家和群众关注的重点,受到以往教学的影响,青岛工学院是工科学校,重视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断去强化,但是在创新素养、文学素养等素质内容上缺乏重视。在新形势下核心素养成为青岛工学院新的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文章从高校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保障机制、育人环境几个方面介绍了青岛工学院的核心素养模式。

关键词:工科高校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

引言

核心素养是国内教育进步的一种体现,解决了培养何种人才的问题,而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实现自身发展以及社会适应的各方面能力品格,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青岛工学院在核心素养的强化上不断做出新的努力,发掘核心素养的深层次内涵,并在培养策略上加强创新。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六大核心素养,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1]。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学生要尽可能成为各方面能力极强的人才,也是在学生可以更好地全面发展,并不仅仅是在德智体方面得到成长,也是与社会需求和期望相结合,实现对社会的适应力。

二、民办高校工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

我们对青岛工学院工科学生投放了调查问卷,对其核心素养培养进行了一定研究、分析,发现工科学生,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工科学生其核心素养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专业发展,人文精神欠缺

由于大多数省份高考仍然采用3+文科/理科综合模式,工科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相比而言有短板。目前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关的多为思政课程和第二课堂,师资力量也多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系列教师,较为重视专业发展而人文素养的培养缺少,学生专业素质以及人文素养能力不对称。

2.学习主动性不足,人生规划缺乏

民办高校工科部分学生缺乏人生规划,理想目标缺失,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入校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出现不及格现象,部分男生沉迷于网络,因其男生占比重较大,影响到班级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有待加强。

3.会责任感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大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国家认同感较强,尤其是工科男生,对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热点较为关注,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集体意识淡化;从小娇生惯养,劳动意识薄弱,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自由散漫,抗打击能力差等。民办高校学生由于其在初、高中阶段的求学经历,部分同学曾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性格敏感,更有甚者受挫后自我放弃;部分同学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是遇到困难,第一个念头是放弃、退缩,是否可以借助外力,总体来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行为表现有待提升。

三、民办工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高校所面临的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学校要想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3-4年时间里得到高效培养,就必须从校领导下大力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根据教育的客观规律,确定合理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及时跟进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方法[2]。高校要加强对社会以及企业的调研,与教育家、企业家联合起来进行探讨和实践,确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及课程开发事项,各部门分工明确,负责好核心素养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师具备什么样的教学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直接对核心素养的总体培养质量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核心素养方面具备更高的教学水平,高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有效建设[3]。一方面是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强化,教师要具备极强的综合素质,这对核心素养的高效培养也是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教育使命,并用自身的行动弥补学校在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短板。其次是综合技能上的强化,为例让学生提升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和技能。教师也是要在专业技能上具备非常好的能力,这样在教学中也能做到灵活运用。第三教师在思想观念上也是要加强改进,要注意学生各方面全方位的成长,改变以往工科高校只注重技术不注重人文的教学弊端,给学生更广阔的进步空间,让学生在发展更加全面、复合,让工科学生既懂专业又懂管理还有生活品味和兴趣,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2.建立保障机制,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组织保障,各部门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的重视以及配合。需要形成相互配合的全员育人的机制,目前青岛工学院提出了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学长、班长班委“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根据该育人模式,重新梳理了五项相关的制度,加大了考核力度,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各方面工作的协调,这样才能让各类课程、活动以及工作内容更加顺利地开展,并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核心素养,让学校得到育人模式上的优化。

立德树人是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而核心素养的高效培养也是需要处于良好的环境下,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果,校园文化是非常关键的方面,也是素质教育以及立德树人的重要部分,青岛工学院也是在文化建设层面做出了诸多的尝试。一方面就是文化活動的开展,青岛工学院结合自身的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各类文化活动依托于社团不断开展,在校内外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凝聚力方面得到培养,也是提升了核心素养的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书香校园、生态校园、安全校园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为核心素养的高校培养建立更好的校园环境,在信息素养、安全意识、人文精神、生态理念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引导,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生态精神的重要成长平台。育人环境上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核心素养高效培养的基础,也是各方面工作开展的基础,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得到有效引导,也是发挥出核心素养更加深刻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在各方面能力上实现全方位提升。

3.设置特色课程,强化素养培养

特色课程是针对民办工科学校人文精神欠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等来设置的,主要是结合核心素养的各层面,设计出丰富的课程。在文化基础方面,学校可以设计出诗词鉴赏、人为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在人文底蕴方面、在审美能力以及人文情怀上得到强化。通过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话剧社、国学社、琴棋书画类社团等社团组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当地特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类陶冶学生性情,增强人文积淀。工科高校主要是培养在实践能力以及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专业素质、科学精神非常关键。培养科学精神主要是在科技制作等方面的加设一些选修课,鼓励学生参加大赛、做科研、写论文,让学生的科学观念以及技术观念得到引导,让学生勇于探究未知的世界。

在自主学习方面,主要是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让学生能够充实的过好大学生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目标和计划,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利用、整合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乐学、善学。在健康生活的层面,主要是加强珍爱生命、人际交流、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发课程,通过课程、主题班会、团会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抗压能力。

在社会参与方面,鼓励学生加入社团、走进社会、走入基层,在校内外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开展革命史、近代史等学习、参观活动,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感以及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方面主要是实践课程的开展、大赛和科研的组织,工科学校本身注重实践,这方面主要是结合新形势合理创新,另外劳动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公益课、劳动课等让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尊重,学会感恩。

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已经是当下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青岛工学院自身注重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层面上,也是顺应着新的时代趋势,进行各方面的尝试,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保障机制、育人环境方面加强创新,取得不错的成果,经过本文的介绍希望对其他工科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曹艳华,陈倩,张敏.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研究——以沧州四所地方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2018(04):118-120.

[2]王晶.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课程改革实践探讨——以城乡规划专业《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课程为例[J].智能城市,2017,3(03):346-347.

[3]张莹.教育“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以重庆科技学院体育健康课教学改革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0):173-176.

作者简介

姜昌雷(1983.09),男,汉,山东胶州人,青岛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高校党建。

姜中杰(1983.01),女,漢,山东曹县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青岛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高校党建、旅游规划。

通讯作者

肖天林(1982.01),男,汉,山东胶州人,中国海洋大学信息学院2009级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高校党建、高校维稳、国防教育。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