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的“三三二”实践操作理念

2018-11-19 03:29吴桐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8期
关键词:认识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吴桐

摘 要:现阶段,面对着课程改革,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都积极地投入到对新课标、新课程,尤其是全新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中。虽然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但似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有些许不当,对于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也存在着困惑。新课标背景下教学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一是教师未能正确、深刻地认识核心素养;二是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缺少可遵循的、规律化的理念做支撑。笔者认为,与其对教学工作者进行说教与讲授,不如抓重点、循规律,从技术层面规范操作流程,如此更易将改革实践落到实处。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核心素养,找出其与教学实践的逻辑联系,进而整合出可应用于实践的操作理念。其次是以理念指导教学,以理念规范教学,使得全新的教育理论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到实处,进而达成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本文旨在解读、梳理和认识核心素养,并提出可供老师们把握的“三三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操作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认识 “三三二”阅读教学实践操作理念

现阶段,面对着课程改革,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都积极地投入到对新课标、新课程,尤其是全新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中。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对理论结合教学现状的理解,以及对一线课堂的观察,我发现虽然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但似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有些许不当,对于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也存在着困惑。比如,授课教师常在教学文字上靠拢核心素养而在教学活动中偏离方向:例如在说课中将一些关联不大的教学活动生硬地归拢到核心素养的概念下;再比如,生搬硬套式地将课堂活动与核心素养四指标挂钩:例如在忽视学习内容和学生兴趣的情况下硬给学生分组,并让学生交流、探究,美其名曰培养学习能力,实际上造成了伪合作、伪探究。又如在教授有关文化内容的时候,由于教师个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未能引领学生就文化内容进行创新或批判性的思考,反而赋予文化内容以共识性的、封闭性的结论,这一例看似恍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实则不亚于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究其原因,无外乎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核心素養有着盲目的追逐,对于理论如何转变为实践缺乏更为直接、更易于遵循和操作的指导方针,从而使现阶段的课堂实践更易于流于形式主义。因此现今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时而给人一种教无定法的迷茫感,一堂课能否成功更多地是仰赖教师的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内容更多地仰仗教师个人是否具备创新和改变的意愿而缺乏整体环境的实际推动力。笔者认为,与其对教学工作者说教与讲授,不如抓重点、循规律,从技术层面规范操作流程,如此更易将改革实践落到实处。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教学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一是教师未能正确、深刻地认识核心素养;二是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缺少可遵循的、规律化的理念做支撑。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核心素养,找出其与教学实践的逻辑联系,进而整合出可应用于实践的操作理念。其次是以理念指导教学,以理念规范教学,使得全新的教育理论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到实处,进而达成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简言之,“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程序化”。本文旨在解读并正确认识核心素养,梳理出教学中必须把握的关键要素,形成一定的操作理念,从技术层面解决落实的问题,从而努力实践课程改革。为避免化简为繁,至于如何创设环境促使学科、备课组主动致力于落实全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如何利用综合课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暂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一、正确认识核心素养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专家学者好比医师,新课程标准好比药方,教研工作者好比照方抓药的药师,而一线教师的责任应是煎药、喂药。但现在的情况貌似一线教师直接把药方当作药喂给了学生。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第一步全仰赖如何解读和认识这张药方。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字面意思来讲,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指标,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后形成的综合素养,其应是一个学习的结果,是育人成功后人才所具备的、能够体现出的素质与修养。那么核心素养实质是育人成功的标志,想要让学生具备核心素养,首要是做好育人。其在逻辑上紧密贴合党的十九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育人成功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出一辙,立德树人才是根本追求。解读之后,我们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如何通过英语教学育人、树人,回归到教育就是培养人才的中心思想中。

老师们对于核心素养亦存在这样的误区,即这样的理念是全新的,是被创造出来的,是最为先进的思想。其实根据上文所剖析,育人、树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样的理念并非创新产物,核心素养只是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可谓,随着时代变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本,我们将以前未必最被看重的指标提炼出来,以此为目标打造出能够服务于未来社会的人才。正如美国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展的STEM课程,是一种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强调多学科整合、强调学生以动手操作为基础,以解决问题和创造为目标的新课程,究其根本,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问题本就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这样的课程设置为未来社会的创造力提供了人才的源泉。又如最近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和金融学院院长李晓在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的主题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演讲中指出的:“我国过往的经济模式显得难以为继,唯以自主创新,特别是技术领域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这些创新能否实现全部仰赖人才的创造力,而人才则仰赖现在的教育能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未来社会打造创新型人才。由此,新课程改革是实实在在面向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所提出的关于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标准。

明晰核心素养“是什么”,以及“从何而来”之后,我们便要考虑如何去做,着重于研究这个树人的教育过程。大到育人过程,小到课堂教学,其核心是与学生沟通,为其呈现从生活中得来的经验、智慧,再通过模拟生活环境的活动——这不正是印证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论吗——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领悟、亲身印证,最后通过教师的问题导向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通过实践把握课堂主题的基础上反思和适度批判已有的经验、智慧,努力尝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有文化。大道至简,上述内容不外乎我们文化中一直讲求的“思、证、悟”,无论是美国的STEM,亦或是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无一而非是换一个名字而表达相同的内容。正所谓从生活中来,通过实践印证,再回到生活中指导生活,最后通过反思领悟形成思想、经验、智慧,成为文化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树人所仰赖的实践过程,笔者认为,正是“思、证、悟”。一如之前我们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分别面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我之见此内容依然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在一堂课中,我们要准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就是“知识与能力”,是“思”的载体。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来掌握我们准备的知识内容,就是“过程与方法”,是“证”的别称。而我们为学生准备这些学习的内容,再通过某种学习的过程让他们了解、掌握、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无外乎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成为人才,具备相当的思想见地,这个目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亦是“悟”的别称。“思”正是需要载体,文以载道,文涉及语言,自然就等同于 “知识与能力”,其旨在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知识与文本内容,属于有关学科知识的操作技术层面的内容,其与核心素养的联系,应是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关联;“证”则与“过程与方法”相关,主要包含的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的学习过程,属于组织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方法方面的内容,论及核心素养,其关乎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悟”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生成的个人经验、认识,态度以及价值取向,属于育人的核心技术,是整个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论及核心素养,其关乎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言而总之,我提出的“三三二”教学实践操作理念,第一个“三”與“思”相关,与处理学科知识的技术相关;第二个“三”与“证”相关,与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技术相关;第三个“二”则与“悟”相关,其面向素质与人格的培养,是育人的关键,并为其提供了两点导向。

下面就将以“思、证、悟”为纲领,谈一谈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即可供老师们把握和操作的“三三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操作理念。

二、论“思证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三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操作理念

1.思而有法之文本剖析的“三个把握”

文本是载体,承载思想、经验,智慧,阅读文本,引发思考,带来思想见地、智慧经验。如何以合理的技术操作打开一篇文本,让学生能够读实、读透、读有所获呢?课堂教学活动归根结底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亦是信息互动的平台,交流的存在则仰赖兴趣和信息差,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兴趣,其亦是思考的核心驱动力。兴趣仰赖于与学生的生活相关、与时下热门相关的内容;再者,兴趣也仰赖于使学生体会到易知易从,从而不会因为过难或话题过于生僻而毫无兴趣。以激发兴趣为第一目的,我们要对文本进行前加工处理。这就是第一个把握,即把握好文本的主旨,围绕主旨设置读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必要的语言学习情境。主旨源于生活,联结师生,是整堂课的主题。

文章的主旨我为其取名为“灵”。这里我打个比方,如果说语言是一组信息编码,那么其作用则是服务于思想与见地的表达,“灵”就是这组按照一定规律重组的信息编码所要阐明的主旨,是文章之所以写就的目的,是语言存在的核心意义,是文本的核心内容。为了阐述核心思想,作者会举出各种事实例子,添加各种议论,并且以必要的逻辑联系使这些内容完美结合,这就是所谓顺理成章。如此就引出了第二个把握,即顺着主旨把握文章脉络与结构。以主旨理顺脉络,便于掌握语言、习惯写法,洞悉文章架构。也可以这么定义,脉络是信息编码为阐明主旨时的排布状态及规律,是一种编码的组织方式,编码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框架,使编码更有条理地阐明主旨。我将之称为“骨”。如果我们能从全貌窥见一个物体,那么其组成结构必然一目了然,如果组织结构一目了然,那么其细枝末节部分虽然目力未必能及,但却可以根据全貌及结构推之至微,这就是第三个把握,把握文本的语言,我将语言称之为“肉”。为了激发兴趣,我们把握主旨,设置问题和活动导入,由主旨我们依次深入段落,以主旨为依据探寻结构,通晓文本的结构之后,我们便能够将熟词与生词等在主旨和结构的帮扶下进行进一步学习或是预判意义,并进行语言归类。

这三个把握,即把握“灵”、把握“骨”,及把握“肉”,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点理念,也是阅读文章的重要方法。藉由这三个把握的理念,学生可以在更明晰更有逻辑概念的前提下学习语言,教师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顺理成章”形成正确的阅读方式,在每堂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

学生要思考并获得见地,必须有文本作为思考的主题和载体,必须有兴趣作为思考的动力,教师也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理念来剖析文本,方便学生自主阅读来摄取信息,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三个把握,既是教师剖析文本的科学方法,也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高效办法。这就是“三三二”理念中第一个“三”所代表的含义。

2.证的过程即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三个驱动力

“证”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证”就是将课本和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知识、智慧、经验习得为己用的过程。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更应该发生在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可以促进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究。思是证的前提和保障,阅读活动其实就是证的开始,而证的意义更多代表着学生在参加英语课堂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主动实践,动手操作,自然学习。如今新课程标准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恰好说明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总之,“证”是学习的关键,如何驱动学生去主动学习则是我所谈及的关键,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方法的核心内容。在“证”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好三个驱动力,让学生能够充满动力自主完成求证过程。

第一个驱动力即兴趣,由于证的过程其实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所以兴趣这个驱动力既是产生课堂交流的根本,亦是学生自证的根本,这一点在上文中已做过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须知兴趣应是来源于与学生生活相关以及易知易从这两个基本要素。

第二个驱动力即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即使用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符合上述“证”的理念,这里面常用到的一些经典的任务,例如角色体验、角色扮演等,亦是学生亲身经历、感同身受的好机会,也为后面学生在“思与证”的基础之上的“悟”即批判、反思与创造提供了条件。

第三个驱动力即交流与表达驱动,其虽然也类似于一种任务。但交流与表达的欲望比教师下达的任务来得更直接、更自然,其仰仗学生在活动中对文本的充分学习和充分理解,进而生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由于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有强烈的表达与表现欲,因此借助学生的这种特性,交流与表达可以成为驱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以及产生思考的一股力量,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 互击而闪灵光。其亦为“悟”的开始,学生的觀点交互为思辨、批判以及深入探究创造条件。利用好这种驱动力,教师需要对文本加以精确分析,对问题的导向性加以深入考虑,方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以及促进学生产生更迫切的表达欲望。

综上所述,兴趣驱动,任务驱动,交流表达驱动即为“三三二”阅读教学理念中的第二个“三”所代表,这三驱动是促进学生亲证的动力,亦是现代诸多教学理论中所提及的重要内容。

3.悟有提升之使课堂升华的二个导向

有了文本带来的见地,有了课堂学习的动力,我们基本上在一堂课中完成了让主题从生活中来(兴趣),用学习与实践在课堂活动中亲证及体验这些见地,而最终我们依然需要引导学生将这样的见地思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去指导自己生活,那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本课做出一个开放性的结论,及在充分“思证”前提之下的领悟。下面需要注意的是要使本课有着画龙点睛一般的结论,必须要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走向,并能在课堂结论产出时为学生带来价值观念上的引领。学生通过有效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获得经验及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后还能被引领着反观自己的实践过程,体会个中意味甚至价值,批判性地评价自己习得的见地理论以及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而产生对价值的评价和追求,更能体会取舍之道。这样因不同的价值导向,学生就开始在批判的基础上尝试创新与创造,以满足不同的价值取向。

悟要有质,即等于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质量有导向,要能够批判性地审视并把握优秀文化,那么整堂课必须要上档次,有方向感。如果一堂课最后得出的不过是大众化的结论或是老生常谈的理论,那么不仅会让一堂课的努力付诸东流,还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不过是机械化的表演与程式化思维的锻炼,进而缺少深入探究文化的兴趣。事倍功半。因此为了把控学生的思维走向,把控整堂课的走向,我们需要做好两个导向。

第一便是用问题做导向。问题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并把控学生思维方向的最主要工具。我们的设问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在阅读文本之处,为了巩固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见地的掌握,我们需要使用有关考察信息再现式的问题,即设问考察学生获取、识别及再现相关信息的能力。随着文章主旨与细节的不断完善,我们的问题设计也应该倾向于考察信息重组型的问题,即分析、阐释、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总结、提炼文中观点与态度的能力。随着课堂已近尾声,我们要多以半封闭半开放甚至全开放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批判甚至生成新的看法、观点。这样的问题设计遵循信息再现、信息重组以及观点生成的科学逻辑顺序。也为整堂课的思维导向做出了正确的引领,更为其后的价值导向进行了铺垫。

第二便是用衡量价值的方式来做导向。价值导向是一个概念,是一个需要老师把握课堂结论的方向性理念。当学生生成了个人的观点之后,我们使用一些引导学生交流与表达的活动,让学生产生见地的交锋,再提出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去面对和思考,进而逐步地引导学生批判不同的方式方法,审视不同的文化态度,多角度多元化地观察、研究及解决问题,甚至用开放型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提出一些创新的观念,进而达到价值引领的目的。

纵观全文,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和初探,应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应是在于对立德树人这个过程的把控和研究。而回归到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时,我们仍然需要一些化繁为简、规律化的操作理念,以能尽量标准化我们的工作内容,这就是“三三二”阅读教学实践操作理念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教学的过程即“思证悟”,“思”既包含教学的内容又涉及语言文本,且又是对这些知识内容的分析和操作技术;“证”为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组织技术;“悟”即有关课堂的主题目标,为整堂课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悟与认识,产生一些见解和思考,并能以此指导行为的导向性技术。而“三三二”则是在“思证悟”过程中可以提炼的重点和规律。第一个“三”即三个把握——把握主旨、把握结构脉络,把握语言,这是对于知识与文本的分析操作技术,又是面向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方法;第二个“三”即三个驱动力,即兴趣驱动、任务驱动,以及交流表达驱动,这是保障课堂交流得以顺利实现,并通过活动让学生习得知识、产生互动,动手实践的关键;而整堂课的走向,即有关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内容,则是需要由贯穿整堂课的问题设计来引领,以及在课堂总结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进而尝试批判、体会取舍、学会比较,并明晰价值,即价值引领,问题导向与价值导向是使“悟”有层次感的两个关键的导向,也就是“三三二”的第三个“二”所涉及的两个导向。但,我们知道立德树人绝不可泛泛谈之,除了正确的认识以及可操作的课堂理念外,备课组的组织效率和推进落实的态度,以及教师个人的文化意识和知识水平都是关乎育人的关键性因素。常言道,得遇良师,胸有朝阳,良师意味着言传身教、人格塑造与价值引领。新理念下我们追求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但我们更不应忽略这样的思维品质应该有一位良师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循循善诱,让学生认识到批判是为了创新与创造,而当创新与创造都不能圆满地解决问题时,我们还需要包容,容忍这个世界的千人千面,体会“存在即合理”的深刻意义,这才是优秀文本优质语篇带来的卓越见地,这才意味着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才是优秀文化带来的灵性体验。从批判到解决到创造而及包容,划回这个圆,才是立德树人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徐冠兴,钟君.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表达题型的设计与研究.

猜你喜欢
认识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