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8-11-20 03:32
领导决策信息 2018年16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污染文明

■ 污染防治攻坚战只能打好,没有退路,必须背水一战。各地要清醒认识和把握现阶段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要看到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治理成果仍然脆弱,要继续巩固阵地,持续扩大战果,既要有打攻坚战的勇气,也要有持久战的决心,坚持不懈打好这场硬仗。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在这一大背景下稳扎稳打、攻坚克难,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短板,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强调要设立生态这个禁区,我们搞的开发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

4月1日,我国进入环境保护税首个征期。当天上午,全国首张环境保护税税票在上海开出。

4月1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挂牌。和部长李干杰一样,几位副部长多为环保领域“科班”出身,且在环保系统有多年工作经历。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本文重要信源】

1.人民日报: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2.黄承伟: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3.李小云 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

1 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

早在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发展为政治意涵丰富的生态民生政治观,特别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随着污染防治三年攻坚战进入倒计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社会政治问题,是对我们党驾驭风险、跨越关口的能力检验,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担当尽责、攻坚克难的作风检验。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从根本上科学认知生态文明、践行生态文明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范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自然观,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牢牢把握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牢牢把握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党的十九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经济发展路径转变、优化升级的深刻理解,表明了党和国家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和魄力。

污染防治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按照4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的那样,主动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表,对得上的加紧推,对不上的及时改。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和增强“四个意识”,从政治上思考和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做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表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坚决防范经济风险向政治安全领域传导。

【决策看点】

●我国自2017年底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3月24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艾瑞克·海茨表示,中国启动碳排放交易系统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虽然现在这个系统只包括电力系统,但它涉及的总排放量超过30亿吨,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交易系统。针对目前存在不履约企业处罚力度偏弱、碳排放权交易违约成本较低等问题,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这一问题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来保证。目前,正在推动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将对企业的履约形成比较强的约束。

2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须大力拔除“保护伞”

【链 接】

专家建议制定自然资源基本法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同时也对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部法律法规亟待修订和完善。3月25日,多位专家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法治研讨会”上为即将大面积修订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支招。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构建完善两个体系:一是实现新《宪法》指导下的法的协调;二是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分为长期任务和中短期任务,长期任务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法律体系的“生态化”,中短期任务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资料来源:一财网2018年3月26日

4月1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挂牌。此后,便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领域、地区和企业进行密集“轰炸”,一周贴出7份污染“黑榜”,力度之大为近年来少有。除了公开7家企业的污染问题外,通报还直指一些地方政府保护伞和不作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坚决打掉污染恶行背后的保护伞。以本次曝光的山西临汾洪洞县三维集团的为例,已不是环保制度问题,也不是干部能力问题,而是政绩观和作风出了大问题。严重污染是一个切面,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在环保、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的不作为、乱作为。临汾市日前表态,要对企业、村干部、环保主管部门的涉环、涉恶、涉黑进行调查。“一查到底,绝不手软”,污染企业要查处,企业后面的保护伞也要彻底打掉。这是决定污染治理成败的关键,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让法律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力支撑。环境违法屡禁不止,除了地方保护主义作祟,违法成本偏低、行政执法手段有限等原因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无赖,环保无奈”的尴尬现象,并导致“污染—罚款—再污染—再罚款”的恶性循环。从2015年起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长牙齿”的法律,其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对企业违法行为规定了“按日计罚”制度和行政拘留措施。新环保法生效以来一些地方灯下黑问题突出,必须高度警惕,高度重视。要让法律成为“利器”,有关部门要敢于碰硬,形成高压态势,使违法排污企业无所遁形,让新环保法的这副“钢牙利齿”在实践中对违法人员、涉事部门敢于“下口”,避免沦为“假牙”和摆设。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压实党委、政府、企业各方的责任。在紧锣密鼓张贴7份“黑榜”后,生态环境部4月23日又发出通报称,高度重视公众举报,将对公众集中反映的问题将向地方人民政府发“预警函”。当天,山西太原、忻州,广东惠州等地被发了预警函。生态环境部表示,对于在督察整改中得过且过、敷衍应对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未来3年,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新一轮全覆盖。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此前明确表示,紧盯领导责任落实将是今后中央环保督察的方向,将紧盯党委政府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奔着问题去。中央环保督察组最大的亮点就是压实了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责任,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政策协同的大环保格局。在我国的制度优势下,落实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责任,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度优势。这也是我国污染攻坚能取得最后决战胜利的最大法宝、最大本钱和最大优势。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4月9日,《财新周刊》刊发了“九江尾矿治理无人埋单”的报道,再次折射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占用大量社会经济资源。随着污染防治不断深入,其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全社会应做好承担更高“治污经济成本”的准备。2017年底出台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到2020年,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提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效率,此次《方案》将赔偿权利人由省级政府扩大至市地级政府。从2018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来看,多个省份等都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作出部署。

【决策看点】

●2017年12月26日,我国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不仅展示了当年各省份绿色发展情况,还将纳入五年一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将成为各省份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于各地区来说,通过开展绿色发展指数和6个分类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切实需要改变或者有待改善的着力点,横向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地区绿色发展的进展与困境,纵横比较均可以为决策者评价各项绿色发展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目前,河北、河南都公布了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

【链 接】

地方加快出台水污染防治攻坚“详版”路线图

水污染防治攻坚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领域之一,已经正式进入落地期。近日,多地加快出台包括河长制在内的水污染防治攻坚路线图,如河南洛阳印发2018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江苏昆山提出落实395项清单,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安徽计划出台最严格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在水污染防治考核和督查方面,上海印发了《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考核规定(试行)》。广东省提出,今年将重点督查各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进展情况等。 资料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综合整理

根据安排,今年生态环境部将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等七大战役,确保三年时间明显见效。从污染向绿色的转型,不仅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更意味着刀刃向内,与过去的行为习惯、发展模式作斗争,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尤其是整治污染企业,如不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不仅可能影响短期经济效益,还有可能“砸了老百姓的饭碗”。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智慧。3月28日,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以督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本轮督察将推动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本账”。未来环保督察向纵深发展,使督察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常规化和法治化。要尽可能减少短期内督察对企业的过度冲击。能否避免“一刀切”,是各级政府在接下来的环保督查中面临的一大考验。

3 机构改革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本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备受关注。从环境保护部到生态环境部,“加强版”环保部门的组建带来两个变化,一是明晰职责,让治污态势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突出“生态”一词,意味着未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两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部把原来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责统一起来,实现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五个打通”,强化和充实了生态环境保护权力。

随着新机构的组建,环保部门的污染防治职责得到了空前加强。目前,污染防治攻坚战“三个三”路线已明确,即围绕三类目标(即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风险管控),突出三大领域(大气、水和土壤,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三个基础保障(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力度、加快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未来将聚焦“围绕三类目标,突出三大领域,强化三个基础”开展具体工作。

【决策看点】

●美国东部时间4月7日晚, 在2018年中国哈佛论坛上,环境论坛嘉宾针对气候变化应对问题展开探讨,指出“气候变化不是骗局”“没有中国的参与,全球气候应对无从谈起”“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指引下,对中国气候变化应对充满信心”等观点。随着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贡献、参与与引领作用,以及近年来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此次哈佛中国论坛专门设置了“环境论坛”。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张晓华表示,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没有中国的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无从谈起。很多国家将气候问题看成是发展问题,而不是环境问题,怎么找到低碳发展的途径是共同面临的挑战。

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已经就位,对于各地来说,要以本轮机构改革为契机,下大力气解决好当前机构改革设置和职能配置不完全适应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不仅是地方环保系统内部的机构和人员调整,还要对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予以进一步明确。重点协调好与环保督察、排污许可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改革的衔接与配合,形成以垂直管理为核心的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合力。同时,也要协调好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国家其他相关制度改革的衔接。

随着国家环保事业发展,最终要实现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在此次改革中,环保部门被赋予了更多职责,各地要切实给予更多资源和编制的支撑。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展设置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推行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健全环境保护市场体系,推进绿色金融创新,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第三方治理等模式,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领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齐抓共管。全国人大强化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环保部门加大督察问责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底线,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只有合力攻坚,才能切实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污染文明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让中原更加出彩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