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2018-11-20 17:03张君燕
共产党员(辽宁) 2018年6期
关键词:成事菜根百事

◎文/张君燕

北宋学者汪信民有言:“人常嚼得菜根,百事可矣。”伟人毛泽东也说:“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一古一今,都讲到了“嚼菜根”,可见其重要性。

何为“嚼菜根”?古人云:“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穿布衣”和“嚼菜根”,可以理解为“清贫的生活”和“艰苦的磨炼”。在逆境面前,如果一个人甘守清贫、乐于吃苦,则必将获得才智和修养方面的极大提升,必能成事、成才。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出生于贫苦人家,童年时期的生活非常窘迫,但他读书十分专心。十多岁时,范仲淹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当时,他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而菜不过是切碎的腌韭菜,吃完继续读书。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是南部留守的儿子,他看见范仲淹每日吃冷粥却不以为意,始终埋头苦学、甘之如饴,百思不得其解,便回家讲给父亲听。父亲听后颇为感动,让儿子从家里带一些好吃的食物给范仲淹。

在当时,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其馈赠都会视作“莫大的光荣”。但范仲淹面对同学的好意却再三推辞,最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收下。可是几天后,同学却发现范仲淹并没有吃他送来的美味食物,食物都发霉坏掉了。同学很不高兴,气冲冲地问范仲淹:“家父听闻你生活清苦,好意命我送来食物。难道你认为接受馈赠会污了你的品行吗?”范仲淹作揖解释道:“我非常感激令尊的好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突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以后再也吃不下冷粥,将来也吃不得苦了。”南部留守听闻后赞叹不止,称范仲淹“日后必成大器”。而范仲淹做官以后,果然深察民间疾苦、体恤百姓辛劳,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主张。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清正廉洁”作为必备的政治品格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那种淡泊明志、乐守清贫的“菜根精神”,一直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接见客人时为了表示尊重,让卫士长李银桥帮他找一件好点的衣服换一下。李银桥在毛泽东所有“存货”里翻了又翻、选了又选,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没有补丁的衣服。因为毛泽东之前说过“进京赶考”的话,所以,李银桥只好向毛泽东报告:“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了,一件好衣服都没有。”

毛泽东听后说道:“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现在做衣服也来不及了。要不,去借一件?”

“不要借了,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就这样,毛泽东不无歉意地穿着补丁衣服会见了客人。

类似廉洁奉公、勤俭节约的事例不胜枚举。一名党员干部能否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不管何时何地,党员干部只有“嚼得菜根”,才能“百事可做”;只有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才能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只有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猜你喜欢
成事菜根百事
陈洪渊院士:为科学“嚼得菜根” 为国家“做得大事”
虚幻的真实,清醒的迷狂
嚼“菜根”之滋味
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
治事须先破“心贼”——心贼不破,难以成事
百事新战略
百事土豆的“阴谋”
菜根谈
《菜根谭》是一本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