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例住院药疹患者临床分析

2018-11-20 01:38王艳心吴景良陈丽莉王成李保强
关键词:药疹过敏史红斑

王艳心,吴景良,陈丽莉,王成,李保强

(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药疹(Drug eruption)是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又称为皮肤药物不良反应(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CADRS),危重者往往伴有内脏系统受累[1]。随着临床药物种类和剂型的不断增多,药疹的发生率也趋于增加。为探讨药疹的临床特征、致敏药物种类与药疹类型的关系、药疹防治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住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109例药疹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致敏药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情况等,共计109例,其中重症药疹29例,非重症药疹80例。在收集的我院患者病例中,重症药疹类型主要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1例)和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8例)两种;非重症药疹主要包括发疹型药疹(39例)、固定型药疹(15例)、多形红斑型药疹(13例)以及多形态型药疹(发疹型合并紫癜型,13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年龄 重症药疹29例,平均(43.79±22.84)岁;非重症药疹80例,平均(50.00±29.00)岁。采用秩和检验,2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1.2 性别 29例重症患者中男17例(58.62%),女12例(41.38%);80例非重症患者中男37例(46.25%),女43例(53.75%)。采用χ2检验法分析,2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特点

2.2.1 药疹类型 重症型药疹组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1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8例;非重症型药疹组中,发疹型药疹39例,固定型药疹15例,多形红斑型药疹13例,多形态型药疹13例(发疹型合并紫癜型)。

2.2.2 既往过敏史 29例重症药疹患者中9例(31.03%)有既往药物过敏史,20例(68.94%)为首次药物过敏;80例非重症患者中24例(30.00%)存在既往药物过敏史,56例(70.00%)无其他药物过敏史。采用χ2检验法分析,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3 发热情况 29例重症药疹患者中21例伴发热;80例非重症患者中34例伴发热。2组患者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重症药疹和非重症药疹的比较 例(%)

2.2.4 黏膜受损情况 其中29例重症药疹患者中黏膜受累的有28例(96.55%);80例非重症患者中黏膜受累的有15例(18.75%)。2组患者通过χ2检验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实验室检查 排除原发病或合并其他疾病所致的系统损害,重症组患者中血常规异常15例,尿常规异常13例,肝功能异常8例,肾功能异常4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例;非重症组患者中血常规异常24例,尿常规异常19例,肝功能异常9例、肾功能异常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9例。统计分析2组在以上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4 致敏药物 29例重症型患者中26例明确单一致敏药物,其中对乙酰氨基酚片13例,感冒药4例,卡马西平4例,奥卡西平2例,头孢2例,替吉奥胶囊1例;80例非重症型患者中62例明确单一致敏药物,其中对乙酰氨基酚片11例,感冒药8例,布洛伪麻片1例,复方氨林巴比妥1例,青霉素11例,头孢9例,左氧氟沙星1例,甲硝唑2例,卡马西平3例,丙戊酸钠1例,增效联磺5例,复方新诺明1例,中药6例,血塞通2例。其他患者存在两种及以上致敏药物或用药不明确。

2.5 潜伏期 有明确潜伏期者61例,最短5 h,最长30 d,平均(2.50±5.00)d。重症组平均潜伏期(3.25±5.88)d;非重症组平均潜伏期(2.50±4.00)d,统计的分析2组患者的平均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 治疗与转归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及可疑致敏药物,同时视病情轻重、有无系统损害等情况,分别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其中29例重症患者中20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4例联合应用人免疫球蛋白,9例应用复方甘草酸苷制剂。80例非重症患者中21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59例应用复方甘草酸苷制剂。重症组患者平均疗程(17.00±6.50)d,非重症组患者平均疗程(15.00±6.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3 讨论

药疹是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又称为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发病时可能涉及Ⅰ-Ⅳ型变态反应中的一种或多种,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1]。

临床药疹主要分为重症药疹及非重症药疹,本组重症型药疹为重症多形红斑型及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而非重症型药疹中主要以发疹型多见,其次分别为固定型,多形红斑型及多形态药疹(为发疹型伴紫癜型),其中多形态型皮疹是临床上判定药疹较特异的疹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有无既往过敏史及潜伏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部分文献报道不尽相同[2],这可能与本组患者个体差异及致敏药物的构成有关。本组重症型药疹患者主要致敏药物依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物、抗生素类等;非重症型药疹患者主要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药、磺胺类、中药类及抗癫痫类药。这与其他文献报道数据有所不同,可能与地区的差异及样本的抽样误差有关,但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类一直是引起药疹的主要药物[3]。就收集的我院药疹患者中抗癫痫类药物过敏者多数引起重症型药疹,有研究表明卡马西平引起药疹的机制与HLA基因有关,在应用卡马西平前监测HLA基因有助于提高用药安全性[4-5]。另外中药及中成药其成分复杂,难以明确具体致敏药物,应用中药及中成药时更要谨慎[6]。

本组患者中有13例患者合并高血压,7例患者合并糖尿病,4例患者合并慢性心血管疾病,3例合并慢性肾衰竭,由于样本例数因素本组患者虽不足以说明药疹的发生与合并基础病变有关,但有文献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药动学、药效学发生改变,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容易造成药物的蓄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随着年龄增加也会开始出现一些基础病变,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而联合用药及基础疾病都是药疹的重要危险因素,这提醒医务人员对高龄及有基础疾病者应予以高度警惕[7-8]。重症药疹比非重症型药更易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异常,肝肾功能损害及黏膜损害,但非重症药疹比重症药疹易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需引起关注。

在治疗方面,重症药疹和非重症药疹有所不同,本组病例中重症型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率(68.97%)明显高于非重症型患者(26.25%)。对于重症药疹,一旦确诊应及早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可以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更佳[9]。

综上所述,药疹皮疹形态多样,部分患者皮损及症状较重,并可累及内脏系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临床要对药疹高度重视,尤其是重症药疹,应积极治疗,及时确定致敏药物,必要时可尽早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有条件者可联合应用人免疫球蛋白。

猜你喜欢
药疹过敏史红斑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药疹虽小,可不要大意
乱吃消炎药 当心重症药疹
沉默
重症患者药疹,你关注了吗?
木星的小红斑
你是否了解新生儿红斑
木星上的大红斑
1 883例住院药疹患者致敏药物分析
9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