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实践研究

2018-11-20 07:42林雪峰潘燕婷
中国药业 2018年22期
关键词:漏报病区药师

林雪峰 ,李 东 ,肖 琰 ,潘燕婷

(1.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8; 2.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20)

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监测和报告,是药品上市后监管的重要内容,是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责任,是药品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医疗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1]。用药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临床医师、药师和护士三者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安全用药和自觉上报ADR的意识[2]。医院开展监测工作以来,由于部分科室医务人员报告意识薄弱,填报报表流程不熟悉,使得近几年医院ADR上报数量较少,报表质量偏低。本研究中自2017年1月起,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ADR监测实践,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干预前(2016年)和干预后(2017年)上报的有效ADR报告(均为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的报告),2016年 55份,2017年 122份。

1.2 研究方法

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该模式由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据客观管理总结所得,包括计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处理(action,A)4 阶段,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3~6]。其为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由于是一个循环、持续向上、永不停止的过程,故又被称为持续改进螺旋[7]。

1.3 观察指标

有效上报率(有效上报例数与总上报例数之比),住院病区漏报率(住院病区漏报例数与住院病区有效上报例数之比),新严比(新的和/或严重的ADR例数与有效上报总例数之比),以及报告人职业构成比。

1.4 PDCA管理模式的建立

1.4.1 计划阶段(P)

现状调查:1)有效上报率低,2016年医院全年ADR有效上报例数仅为55例,有效上报率为80.88%;2)病区漏报率高,临床药师通过检查病历,发现漏报ADR11例,漏报率为47.83%;3)新严比低,两类ADR仅上报6例,新严比为10.91%;4)上报的医务人员主要为护士,其他医务人员参与度较低。

原因分析:1)制度因素。原先的ADRE监测方案不完善,缺乏有效奖惩措施,执行力度低。2)人员因素。医务人员工作繁忙,同时缺乏ADR知识培训,上报意识淡薄,上报积极性不高。3)环境因素。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担心上报ADR会造成患者心理恐慌,进一步恶化紧张的医患关系。4)效率因素。上报程序烦琐,以纸质填写为主,填写后需呈交临床药学室专职监测员,费时费力。5)利益因素。医师担心,上报的某一种/一类药品出现ADR的频率较高时,院方会采取行政手段限制问题药品的使用。

制订对策:1)组织建设与制度完善。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是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关键[5],首先应成立医院ADR监测小组,并制订奖惩方案。2)加强培训与宣教工作。加强ADR知识培训,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与临床药师下科室宣教相结合,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上报积极性,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消除其对ADR的恐慌心理。3)改进上报手段。建立医院办公内网(OA)ADR上报系统,使用ADR电子版报表,改变以往手工填写报表的落后方式,提高工作效率。4)持续改进。定期召开医院ADR监测小组会议,总结成效与不足。

1.4.2 实施阶段(D)

1)颁布新修定的《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2017版);成立医院ADR监测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医院ADR专职监测员与临床各科室ADR监测联络员组成,并通过医院OA公布各监测员的联系方式;制订奖惩方案,院方与各临床科室签订目标责任状,规定各临床科室每季度最少上报ADR例数,每少报1例,扣罚科室当季度绩效奖金200元,每多报1例,奖励200元,属于新的或严重的ADR则加倍奖励。漏报按每例500元的标准扣罚当月科室绩效奖。

2)加强ADR知识培训,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与临床药师下科室宣教相结合,提高临床医务人员上报ADR的积极性。2017年,医院先后邀请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市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室负责ADR监测的专家来医院开展ADR知识培训,由考试结果可知,提高了ADR知识掌握程度。同时,通过《药讯》专栏宣传国内外ADR的最新进展,报道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关于ADR的警戒信息,提醒临床关注。因药物警戒工作在前瞻性和时效性上优于目前所采用的ADR监测,且涉及药品安全的相关环节与因素,故将ADR监测纳入警戒工作,从警戒信号入手实施临床安全用药的及时改进,避免严重ADR事件的再次发生[4]。

3)ADR监测和报告是医院临床药学的工作之一。临床药师应在临床ADR的发现、治疗、报告和预防等方面起作用,应负责对所在科室宣传ADR基本知识,尤其是新的和严重的ADR的判别,阐明上报流程,协助医师、护士完成ADR报表的填写[8]。临床药师每天检查所在科室的住院病历,每月集中检查上月所有出院病历,查看护理记录及病程记录中是否有疑似ADR的描述,再对照已上报的ADR报表,检查是否存在漏报。临床药师在查房过程中,通过发放宣传单、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宣传的知识,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ADR,消除恐慌心理,和谐医患关系,提高用药依从性。

4)填报的ADR电子版报表通过医院OA系统上传至医院ADR监测专员,由监测专员对报表进行评估,确认信息无误后上报至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电子版报表上报方式省时省力,可提高医务人员的上报积极性。

5)每季度召开1次医院ADR监测小组总结会议,总结成效与不足,并将各科室每季度ADR上报情况及奖罚情况公布至医院OA系统,供临床科室查阅,并持续改进。

1.4.3 检查与处理阶段(C,A)

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后对比,ADR有效上报率明显提高,病区漏报率明显降低,新的和/或严重ADR占比明显提高,上报的医务人员由原来以护士为主转变为医师、护士、药师共同参与。

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门诊处方信息量有限,门诊病历不易通过信息系统获得,因此门诊ADR漏报率较难统计,故本研究中只能考察住院病区漏报率。同时,实际中也可能因为医师、护士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未将疑似ADR记录在病历中,造成信息缺失,导致对住院病区漏报率统计结果出现一定偏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干预前后ADR上报情况比较(%)

表2 干预前后ADR报告人职业构成比[例(%)]

3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又称质量环、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是由休哈特于1930年提出,并由戴明博士完善、推广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是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其特点是注重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自从被引入到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后,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得到了全面应用[9~11],在ADR监测管理工作中也被广泛应用[1,2,7,10-15]。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 PDCA 循环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ADR监测、上报工作的有效性:2017年ADR有效上报量比2016年增加了67例,增加比例为121.82%,增幅明显。有效上报率、新严比均明显提高(P<0.01),住院病区漏报率明显降低(P<0.01)。干预前,我院ADR报告人以护士为主,干预后,报告人中医师、护士并重,药师为辅。与干预前相比,医师的上报率明显提高(P<0.01),上报例数明显增多,参与度明显增强。干预后,药师上报占比下降,一是由于医师、护士上报比例相对增多,彼长此消;也因为医师、护士平时与患者接触较紧密,发现ADR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综上所述,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阶段循序渐进改进,促进ADR各项工作严格执行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是提高医院ADR报告和监测管理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15],值得在医院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漏报病区药师
药师“归一”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熊真的活过来了
熊真的活过来了
病区护士戴手套操作预防职业危害性感染的依从性调查
某市死因监测漏报的调查报告
朝阳地区一次大雪到暴雪天气过程漏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