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永在

2018-11-20 08:11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代雕塑
紫禁城 2018年11期
关键词:灰陶陶俑郑振铎

王 硕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代雕塑

谈郑振铎先生与他捐献的女俑

唐 三彩抱犬骑马俑故宫博物院藏

陈福康在《郑振铎传》中有过这样一则记载:「祖父为他正式取名『振铎』,则是有寓意的。

『铎』是古代的一种大铃,盛行于春秋至汉代;『振铎』,即是摇铃发出号召的意思……都有『唤醒民众』的积极意思。」

纵观郑振铎先生的一生,似都在做着筚路蓝缕、化育天工之事,这倒也不失为一种恰当的解释,但在这如铎一般的坚强刚硬下,亦有脉脉的温情。

大公无私

郑振铎先生是著名的学者、文学史家、翻译家、藏书家,更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一九四九年十月,郑振铎出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教组组长。同年十一月,郑振铎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局长,肩负起主管全国文物考古事业的重任。他的上任,无论是对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还是对正处于百废待兴时期的故宫博物院,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故宫与郑振铎之间,一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无时不刻不挂念着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在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七年,他将自己收藏的自汉魏六朝至隋唐的六百余件陶俑及雕塑无偿捐献给国家,现在这些文物全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郑振铎对故宫博物院这份特殊感情的一个注脚。

陶俑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汉至隋唐时期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到清代初年消亡绝迹,延续了数千年。俑,即偶人,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自出现伊始,就以形态各异的造型、丰富多样的材质见诸于众。伴随历史的演进,俑的造型不断嬗变扩展,规模与种类也逐渐扩大,并带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受「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埋在地下的俑体现了地上世界的各个方面,工匠会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按照墓主人的要求,依据现实世界的模样,将这些陶俑制作得栩栩如生、千姿百态。郑振铎先生认为:俑是中国所特有的雕塑艺术的一个大类型,在中国美术和雕塑史上占着很不平常的地位。在艺术价值之外,陶俑还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通过对俑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在中国古代礼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丧礼以及丧葬风尚的变迁,考见古人衣着服饰、饮食器用等生活习俗的演进,对我们了解古代生活和文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俑是明器,当时的人们大多将其视为不祥之物,故而对其收藏与研究并不重视。由于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认识,导致大量陶俑类精品被外国人掠走,现在海外几乎各大博物馆都藏有我国陶俑类文物精品,即归结于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郑振铎先生作为文化学者的代表,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些珍贵文物,不遗余力、倾其所有。自一九二一年开始,郑振铎便陆续收藏陶俑,至一九四七年开始大量集俑,期间历经战争的磨砺和举债度日的岁月,先生却从未停止过他的努力。郑振铎在文物局上任后不久,曾给周恩来总理写过一封信,信中针对俑的价值讲到:「觉得雕塑艺术,其重要不下于绘画,而汉唐之石雕和陶俑,流出国外者尤多。云岗、龙门和天龙山之雕刻,佳者已尽在各国博物院和私人手中。汉魏六朝隋唐各代古墓出土之陶俑,尤为国外公私收藏家收购目标。帝国主义者和盗墓匪、古董贩子们相互勾结,物一离土,便作出国打算。而国内收藏者,注意此者极少。他们每以『俑』为不祥之物,听任流散。我以为:

汉唐古画,今已绝不可得,而与古画有同等重要性的雕塑,则尚不难得到,且为值亦尚低廉。因发愿搜罗陶俑,阻止其外流。计自一九四七年春天到一九四八年冬天,在上海购得汉魏六朝隋唐俑凡四五百件。架上地上,莫非是『俑』。有人说,这屋子大有泥土气。有的说,『如入墟墓』。其中有绝精者,足为我国雕塑艺术的最好的代表作。」在那样的动荡时期,先生尽最大的力量去收集这些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为国家保存下一大批珍贵的雕塑艺术藏品,使其免于流失异邦。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博物馆机构的建立与制度的不断完善,此类藏品的收藏与研究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收藏者也日渐增多。而先生却在此时,选择将其平生搜集的陶俑悉数捐献给国家,并最终由故宫博物院珍藏。先生的捐献不仅弥补了故宫博物院藏品的缺项,充实了藏品序列,还为雕塑类文物带来了很多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成为故宫博物院不可或缺的典藏。

风格相尚

郑振铎先生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陶俑种类多样,造型丰富,其中百余件女俑甚为精美。根据统计(详见表格),这批女俑共计一百四十五件(因政策性拨出者不列入此数据),年代自汉至唐各时代均有,以隋、唐居多。其中一级品十件,二级品九十五件,三级品三十六件。这在故宫博物院陶俑类文物的捐献历史上首屈一指,实乃幸事。

在事死如生的古代社会,根据两性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地位、生活方式的不同,「地下世界」的各种人物也会展现出不一样的精彩。在人物俑中,男性的形象通常被定义为武士俑、骑射俑、劳作俑等等;而女性俑的形象则会更加多样化,如在生活中曾服侍过墓主人的奴婢,曾供墓主人生前享乐的舞伎,曾在墓主人生活中出现的各类与迷信、信仰相关的神女等,都有机会出现在主人往生后的世界里。他们不仅易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也时时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女俑级别统计表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女俑朝代统计表

西汉 灰陶女立俑高五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西汉 灰陶女立俑高六〇·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纵览先生捐献的女俑,多为时代特征突出的精品,特别是在女俑发型、服饰、体态等方面,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现时代变迁的特色,每个时代都有特点突出的代表藏品。

郑振铎捐献的汉代女俑以西汉为主,她们大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面容清秀俊美,眼神温和柔顺,身材匀称轻盈,姿态颔首俯身,整体给人以端庄、恬静之感。她们多身穿长袍,长袍下部呈喇叭状,有的长及足面,有的稍短,穿着都较为简单,突显出当时服务于王公贵族宫廷府邸内侍女、歌舞伎庄重、淡雅的风韵,营造出沉静祥和的氛围。

西晋 灰陶歌唱女俑高一六·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西晋 灰陶歌唱女俑高一六·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两晋时期的陶俑,特别是女俑,发现的很少,而先生的捐献中,就有两件这个时期的歌唱女俑。这两件歌唱俑头挽高髻,面庞丰满,双目圆睁,神情专注地在歌唱,形态可爱至极,非常生动。时间到了北朝魏,由于地域和年代的不同,女俑所呈现出的艺术特征也各有千秋。郑振铎先生的捐献品中有一件灰陶为胎外施红彩的女俑,她柳眉细眼,头微偏,左腿支起,右腿后弯,怀中抱有一只小狗,小狗的后肢立于女俑膝上,前肢则趴在女俑腹部,嘴巴张开,尾巴上翘,女俑正抬起左手轻抚小狗的后颈,整体形态十分传神。女俑表情安然自若,面带微笑,仿佛世间的烦心事都在这一瞬间湮灭了。

隋代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却也留下了很多精美的陶俑珍品。在郑振铎捐献的陶俑中,有三十件被鉴定为隋代女俑,这些女俑的艺术特点十分鲜明:以红陶胎为主,着彩,身材纤细,头部盘髻,生动自然。隋代陶俑尚处于南北朝至唐代的风格转变中,这些女俑无论服饰风尚还是艺术特征均体现出过渡阶段的特色。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女性多参与其中,尝做引领风潮之事。唐代的女俑在发型上,有丫型髻、双丫髻、螺髻、双螺髻、高髻、低髻、刀形髻等区别,服饰衣着也非常讲究。郑振铎先生对唐代的女俑爱之甚深,认为唐代的艺术家们观察更加细腻,更加深入生活,在这些艺术家们的塑造之下,女俑的形态更加形色兼备、异彩纷呈。先生捐献的唐代女俑中,有一组造型生动、别具特色的乐舞俑,不仅体现了唐代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更是后世研究和了解唐代乐舞及其造型艺术的重要资料之一。

隋 红陶画彩伎乐女立俑高二四·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隋 红陶画彩伎乐女立俑高二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在俑的历史上,唐代是一个黄金时代。特别是利用三彩釉工艺烧制的各类陶俑,色泽丰富异常,釉彩润滑欲滴。这个时代烧制的马俑和驼俑,有的高大威猛,有的灵巧秀丽,还有的与人物俑在一起,利用空间组合,能够生动地展示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驯养与牵引的画面,引领人们扩充想象的空间。郑振铎先生捐献的唐代陶俑中,有几件三彩骑马女俑制作的非常出彩,能够展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其中以一件骑马女俑,马的头部高昂,四腿直立,体态健美,生动神骏。骑在马上的女性发髻高挽,面庞圆润,体格适中,窈窕婀娜,上身着窄袖衫,外套翻领半臂,下身着绿色长裙,足蹬尖头靴,这是唐代妇女典型的服饰,因工匠将服装塑造的色艳质轻,更凸显出女性形象的清丽飘逸、气定神闲。人与马儿虽然都是静态的展示,却能牵引着你的思绪,让你看到那驯顺的马儿和即将出行的唐代女性那种矜持与恬静。《旧唐书·舆服志》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正与此俑相吻合。

隋 红陶画彩伎乐女立俑高二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隋 红陶画彩伎乐女立俑高二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唐 三彩骑马女俑高四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唐 灰陶画彩女射猎俑高二八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生活在唐代的女性较之其他朝代更加活跃、开放,能够参与到很多体育与娱乐活动中,如蹴鞠、竞渡、骑射等。在这些项目里,妇女们积极参加,并且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骑射方面,唐代宫内女子本领高强,不让须眉,而且民间也有不少能骑善射者。骑马射猎本是男子必备素养,而在唐代,这种素养被女子们学习、运用,盛行一时。唐诗人王建曾有《宫词》云:「身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宫中女子还有射鸭、射团等游戏为伴,虽不需要勇猛之力,但张弓发箭之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由此可见,唐代宫廷妇女生活是何等多姿多彩。

温情永在

郑振铎先生不仅集俑,对于陶俑的研究亦造诣颇深。在对女俑的研究过程中,他更是充盈着满满的温情。在先生所著《中国古代陶俑的发展历程》一文中,他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修养浸润到优美的文字中,深入浅出地将这些陶土做成的女子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赋予了她们生命的意义。对汉代出土的女俑他这样描写道:「那些女俑,发上插花朵或金钗的孔洞犹在,耳朵上也还有戴耳环的小孔,弯弯的一双细眉,樱桃小口上的红色还鲜艳的点在那儿,脸上表现着的是那末可爱的甜蜜的微笑。」以文字描绘北朝女俑时则说:「我们所见到的北朝小女俑,形象和表情都十分的可喜。他们的脸型是北朝雕塑所特具的瘦长而清秀异常的脸,脂粉的色彩也还未脱落,身材是那么美,用『婀娜』这个词还形容的不够。」 郑尔康在《我的父亲郑振铎》一书中,对其父在收集女俑过程中考据、证史的历程以及所发散出的学者风范有这样一段记载:「譬如,他曾同时得到六个汉式女俑的头部。虽然身部已不知去向,但『细眼、小口,唇上朱痕犹在,眉如新月,鼻若垂胆。面部丰腴,极为秀丽』。看了会使人联想起『张敞画眉』的故事和汉时盛行的画眉之风来。他曾这样写道:『汉时画眉之风甚盛。观此俑长眉弯弯,犹可令人想见张敞画眉之风流余韵。』」

西汉 灰陶画彩女俑头高一一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西汉 灰陶画彩女俑头高一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西汉 灰陶画彩女俑头高一一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西汉 灰陶画彩女俑头高一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唐 三彩女坐俑高三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郑振铎先生捐献

在郑振铎的眼中、笔下,各个时期的女俑出土情况和现状如数家珍,他曾写道:「一九五四年出土的一个女坐俑,高髻长眉,若含微笑,朱唇一点,双眼远望,若有所思。衣服的色彩和图案都鲜艳动人。两个三彩釉的女立俑,一九五六年出土于西安西枣园的,是那样地似颦似笑,一妇稍转其眼光,若在望着某处,一女则微仰其头,若在聆语或在酬答。她们都是朱唇红颊,丰润得像要滴出水来。」「一个抱婴儿的胖女俑,出土于西安郭家滩史思礼墓(天宝三年)最有人情味。她是慈祥宁静的,那婴儿也是胖胖的,仰头望着她,神情十分可喜,仿佛在问她什么。」如这样用诗画般的语言来描述出土于墓葬中的女俑,郑振择先生可算第一人了。

郑振铎先生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打造一个富有文化力的新中国,不论是早年的革命刊物出版、文学翻译事业,还是后来从事的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事业,先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努力着。从先生在那个时代便致力于收集这些「偏门」藏品,到后来在香港抢救购买文物等事件,可以看出先生对祖国文化事业的责任与担当。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先生曾悲愤地说过:「余以一人之力欲力挽狂澜,诚哉其为愚公移山之业也!杞人忧天,精卫填海,中夜彷徨,每不知涕之何从!」抗战胜利后,郑振铎在收藏古代陶俑与相关文物的过程中,几乎每日与泥人泥马为伍,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之后出版的《中国古明器陶俑目录》一书中。

作为随葬品,俑所承载的意义多为生者对逝者或是死后生活的一种精神慰藉。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们已经成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无比重要的研究价值。他们不仅是一个个立体形象的雕塑作品,更是一幅幅美妙的历史画卷,将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灰陶陶俑郑振铎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陶器
陶俑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