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价值体现

2018-11-20 11:50邬腾飞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红旗渠精神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科学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团结协作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外部推力,无私奉献是党员和群众致力于贫困地区脱贫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精准扶贫;区域协调发展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中共林县县委的带领下,为摆脱水源匮乏状况,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时期,历经十载,克服万难,凿开太行山,修建成了红旗渠工程,声震全国,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1990年3月20日,中共林县县委、林县人民政府在《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中对红旗渠精神作出了认真总结评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林县人民一直秉持红旗渠精神,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力发展自己的建筑行业,组织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吃苦耐劳,享誉全国;林县人民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发展乡镇企业和市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局面,朝着全国发达县市继续努力。1993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从红旗渠修建,发展建筑业、创办乡镇企业“三部曲”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概括出了红旗渠精神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作出《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将当前的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同当年的红旗渠的修建结合起来,用红旗渠精神来作为鼓舞,使红旗渠精神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红旗渠精神体现出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立足点和核心。红旗渠工程开始于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的时期,除了上级给予的政策和精神上的支持外,林县人民的财力物力都极其匮乏。长期的缺水,导致林县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生存环境积极艰苦。千百年来,水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在林县人民幸福生活的一座大山,林县人民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解决缺水的难题。红旗渠工程就此上马。由于财力、物力都十分的匮乏,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石灰自己烧,炸药自己造,水泥自己制,工具自己修,建材自己运,架渠修桥,凿山挖洞,靠勤劳的双手一凿一钎地硬是劈开了太行山,引来了漳河水,无论寒冬酷暑,条件多么艰苦,林县干部群众修建红旗渠的干劲一点都没有衰减。红旗渠工程从最初的规划到施工,每一阶段的任务都极其困难,林县人民不等着向国家伸手要,而是知难而进,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正是凭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才修成了这条人工天河,一举解决了千百年来的吃水难题,改变了林县发展的面貌,为林县日后的经济发展,人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红旗渠精神的团结协作内涵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外部推力

红旗渠工程自最初的设计,征得了水源地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委的同意,得到了平顺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施工过程中,修渠队员、非队员、县委和林县各个职能部门单位通力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县党员群众卯足全劲,才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战役。新时代,贫困地区的发展应走出去,加强对外的学习与交流,不能闷头蛮干,闭门造车,贫困地区的发展,应与发达地区加强协作;发达地区应多多支持和帮扶贫困地区的脱贫和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要有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这有这样,才能使贫困地区缩小发展差距,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红旗渠精神的无私奉献内涵体现出了贫困地区脱贫的精神动力

红旗渠工程的修建成功离不开林县县委的决断的气魄和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的无私奉献精神,从国民经济困难到文革,林县县委从众多质疑和反对声中走来,始终没有熄灭修建红旗渠工程这个为林县人民谋福利的信念,从被打倒再站起来,一直是林县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干部,与修渠队员一起吃糠咽菜,露宿山崖,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红旗渠工程修建的成功更离不开林县人民的无私和勤劳,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气魄,一心想凿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不图什么,就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和林县的发展,苦在眼前,甜在后面。正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秉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修成了红旗渠。

现如今,贫困地区的脱贫,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同林县党员群众几十年前修建红旗渠一样艰巨,而现在的优势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比当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红旗渠精神中所蕴含的价值将继续鼓舞人们在党的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祖国发展的事业继续奋勇拼搏。

参考文献:

[1]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2]红旗渠精神研究课题组编,弘扬红旗渠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本报讯(记者平萍,陈茁,张建新,等),习近平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希望: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鼓舞下奋发有为开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局面[N].河南日报,2011-03-08 (1).

作者简介:邬腾飞(1994-),男,籍贯:河南,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德治法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单位信息: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