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川访雅

2018-11-21 08:00陈未沫
苏州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虞山郑先生仕女

陈未沫

苏州城南有块福地,因为土壤肥沃,常年无灾,而称“常熟”。前阵子网络兴起讨论中国古代地名的热潮,古时候的常熟有更雅致的名字,叫“琴川”。此名一说来源于城内由南往北的起跳河道形似古琴上的七根弦;又有一说是因为吴王夫差在此建“梧桐园”,又作“鸣琴川”。常熟西南方有一座虞山,常熟的文人骚客都爱把自己归为“虞山派”,其中包囊了琴诗画印书,以及藏书、木雕、微雕等。地富足而文化兴,单是一个虞山画派就出了不少名人大师。“虞山画派王翚创,画祖还有黄公望。”,虞山画派有黄公望作为奠基之祖,由王翚正式创立于清初后,往后更是人才济济。郑济炎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郑济炎先生生于1944年,年逾古稀,话不多,但是客气和蔼,问他一些事情,总是缓声娓娓道来。他是地道的常熟人,出身于一个教育世家。从民国初年开始,在此后的将近90年,爷爷郑士杓到父亲郑耀民再到兄长郑济安都献身教育事业。郑济安先后获得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现在他家还悬挂着省教育工会颂发的“优秀教育世家”匾额。郑济炎说起家族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言语里透露出深深的自豪。

在郑先生由常熟市美术馆编的国画作品集《含英咀华》的序言中,他说道:“回顾五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似乎总是在不幸与有幸之间交替。”年轻时,他本应同兄长一样,读书钻研学问,由于身体原因,休学在家养病,也因而接触到了国画艺术,拜陈云(陈之祥)先生学习花卉。然而在学艺稍有起色之时,就遇上了“文革”,文艺受到严重摧残。当时民间的画家,为了生计,做起了以工艺品为主的外发加工,让画什么就画什么,没什么创作概念,国内市场对国画艺术没有太多需求。郑先生笑谈,当时是“几分钱,一张画”都有。艺术“不值钱”。好在他有幸进入了一家专画国画的外贸企业,生活逐步安定下来,开始跟唐瘦青学习仕女,这段时间的学习使得他初学的国画技法得到了进一步实践,有幸接触了一些古代名画,古画的深沉质朴大气从那时起,开始慢慢影响滋养郑济炎的艺术生涯。而更幸运的是,经单位安排,由山水画大家陆俨少介绍,郑济炎得以拜师上海名家刘旦宅先生门下,为入室弟子。

刘旦宅先生时任上海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工作繁忙,很少私人收徒。郑济炎回忆起拜师,没有什么大排场,无非一张拜师帖加上三鞠躬,拜师红包也是象征性给的。介绍人说,钱多少先生是不计较的,所以里面包了100元。郑济炎谈起恩师,话语间充满感激与敬重,他说刘旦宅虽然当时已是著名画家,但是为人从无大画家的架子,哪怕是细微处也会亲自教授。生活上十分关心,每次去上海请教,师母都是留宿且管饭的,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刘旦宅和郑济炎的仕女,是一脉相承的唐风仕女,有汉唐佛像的风格,面容偏丰盈、富贵,而不似清朝仕女,普遍瘦寡,略带病容。听说,刘旦宅的夫人十分漂亮,下巴有唐韵。刘旦宅先生的仕女画之所以如此的高雅、脱俗,是有他夫人的身影,这与当代的一些低俗审美观有天壤之别。

郑济炎出自书香门第,自小喜爱古文学,对唐诗宋词都有较深的研究,除了恩师刘旦宅也曾绘过的《红楼梦》外,他为诸多唐诗宋词做过词意画集。在他于2015年出版的画集序言里,他提到,为古诗词作画,是与古人的对话,在这过程中,不仅可以抛却世俗烦扰,也可使思绪净化,境界开拓,人格升华。他的画确实是这样表现的,多的是用绘画与古文学的交流,少了世俗与功利。作为吴门画派后起之秀,郑济炎已在业界屡次获奖。他的画如其人,霁月清风,澄净平和,把情感注入笔墨。正如郑先生在其出版的国画作品集序言里所述:“古人云:文以载道,我加一句‘画以传情’。”

拜访郑济炎先生正是春日好时候,抿一口茶,听郑老讲些过去的故事,忽而又有几下古琴的弹拨声从屋内传来,在回忆与论画之间,拜访一下画中“古文”“古人”。正是这样一块文化圣地滋养出这么一批文化名人,谦逊内敛,静修己艺,使得琴川的文化涓流源源流传。

猜你喜欢
虞山郑先生仕女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基地
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
郑先生的痛苦从哪里来
从七十四巷到十八巷
从《宫乐图》看唐代仕女
虞山行
朋友,请随我来游虞山
漂洋过海来爱你
仕女
锦瑟韶华,最美不过仕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