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2018-11-21 03:20于志超
新课程(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化学学科情境

于志超

(淄博中学,山东 淄博)

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多种问题,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2017版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素养为本”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新课标“素养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借鉴他人优秀课例,总结部分教学策略典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现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1.生活实例和社会热点

如在讲授“氯气”一节课时,采用“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用产生了有毒气体”导入新课;讲授“铁的吸氧腐蚀”一节时,采用“外卖中的自热饭盒”引入主题;讲授“铝的性质”一节时,用“下水管道疏通剂原理”导入新课。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出发,引出学生疑惑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贴近生活的情境,不仅拉近了化学与学生间的距离,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站在“学以致用”的高度上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看问题。

在讲解“烃的衍生物”时,采用“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切题;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采用“谈谈PX的功与过”导入。通过讨论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化学史实和古代诗文

比如在讲授“合成氨”时,介绍“能斯特理论计算不能合成氨”与“哈珀实验成功合成氨”之间的冲突。通过化学史实的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化学史实的导入,不仅能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认识到化学史实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古代诗文的导入使课堂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感受到化学诗意之美。笔者在“乙烯”一节中用宋代苏轼在《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既发,并无涩味”导入新课。王星乔老师在“晶体”一节中引经据典,用《韩诗外传》对雪花的描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新修唐本草》对食盐的描述:“光明盐,大者如升,正方光砌”;汉字“晶”字解为“精光也,从三日”。

二、课堂开展:多种策略助力学生素养发展

1.多重表征策略

合肥市51中学王磊老师在讲解“电解池”时,首先通过宇宙空间站的水电解系统建立宏观表征,接着分析电解水的工作原理形成微观表征,通过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建立符号表征,最后通过pH电极电解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pH曲线变化形成曲线表征。多重表征策略的使用,促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实现了新知识的构建,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发展。

2.理论知识情境化策略

酸碱中和滴定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呈现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理论知识。笔者将酸碱中和滴定知识转换为“牛奶新鲜程度——测定牛奶的酸度实验”,并将该工业分析实验进行了适合高中学生的改造。将原理与生活实际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其体会到化学的应用价值。

3.多媒体辅助策略

借助动画模拟、化学软件、微课等手段,可以促进学生建立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联结,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多媒体的使用增强了课堂的交互性和生成性。

例如,用动画模拟“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通过形象化动态的画面,将微观变化展示出来,易于学生消化理解。化学软件chemdraw模拟有机物空间结构,化学软件烧杯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选择物质进行模拟反应。笔者利用电子白板设计装置图的组装,学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简单拖拽、组装各异的装置,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动点评。

4.探究实验策略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制作水果电池”“制作肥皂”等实验的小组竞赛。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其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结尾,画龙点睛

古人作文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可见文章收尾要像豹子尾巴一样刚劲有力。课堂结尾也是如此,精彩的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画龙点睛”之笔。成功的课堂结尾,可以起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1.知识概念图策略

构建知识概念图,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脉络,是学习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化学课程标准(2017)设计案例“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通过构建概念图(如下图),既能表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能体现知识的网络构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2.整合升华策略

在讲解“乙醇”一节时,要总结出乙醇的性质与官能团羟基密切相关的结论,进一步从学科本原上概括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学科核心观念,引导学生认识这一观念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江苏省蒋闯闯老师在江苏省优质课《化学平衡移动》一节中用老子的《道德经》结尾:天之道,犹如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结尾融入古代哲学,让学生回味无穷。

四、结语

化学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赋予学生最有价值的宝贵财富。面对化学课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贯彻2017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中合理运用一些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

猜你喜欢
化学学科情境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超学科”来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