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露天星”的观感

2018-11-21 12:56周辰涛
山东陶瓷 2018年2期
关键词:顾景舟天星韩美林

周辰涛

图1 雨露天星

大多数紫砂从艺业者,在最初学习紫砂的时候,都是从临摹开始做起的。历史上遗留了很多传统的经典器形都成为了临摹的榜样,如石瓢、僧帽、仿古、掇球、梅桩、供春等等,这些形态都是经过时代的冲刷,最终遗留下来的优秀作品,之所以称它们优秀,这是因为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作品仍然散发着诱人的光彩。这对于全手工制作紫砂壶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个榜样,或者标杆。但由于全手工制作的特性,即便是临摹,也是一人一样,或是一次一样,各不相同。这虽然制约了后来者的想象力,但同时亦为学习紫砂形体的塑造提供了一条捷径,从这些世人公认的作品造型当中,我们能够学习到紫砂艺术创作的真谛,那就是对自我的表达。

图1雨露天星壶是由韩美林先生设计,顾景舟大师制作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诞生于1988年,一式两把。由壶体镌刻篆书“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两句话而得名。无论是从传统还是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把壶的造型都显得有些特别。这件作品诞生在八十年代末期,那时候的中国社会处于即将开放,而又未能开放的一个特殊时期,各行各业都尚未从计划经济的枷锁中摆脱出来,急需获得打破藩篱的突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雨露天星壶的造型总体呈现出一种端庄规整的形态,这与当时的时代气息非常契合,气质雄伟、给人以宏大的感观,朴雅高洁,带有顾景舟大师十分明显的文人艺味。然而其线条的走向,最终的轮廓无疑都是简洁而大胆的,这种大胆可以从梁、钮的搭配看出一些端倪,张扬而富有文人气,从形体上吸引人的眼球,然后用内敛的文化气息将吸引过来的眼球牢牢固定。这件作品可以说融合了顾景舟大师精湛的壶艺以及韩美林先生超前的设计理念,堪称时代的经典之作。

如果说时大彬对紫砂壶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那么顾景舟大师则是为当代紫砂壶艺做出了夯实基础的技术普及。雨露天星的制作几乎可以称作是教科书式的工艺范本,这一点大概是很多作壶人心中不成文的共识,那就是顾景舟大师制作的壶犹如标准的楷书,精确规整,但从中亦能感受到这种严谨背后的浓浓的文化风味。所以在制作这件作品“雨露天星”的时候,首先对于工艺就有着极高的要求。最关键的一步便在于起身筒,这也是对展现自我创作风格影响最深的地方,身筒就犹如一把壶的骨架,架子搭好了,后面的制作不过是简单的加减法。

由于壶身并未采用传统的单泥片成型法,所以并非是简单的泥片围身筒,由于雨露天星的壶腹较小,所以可以尝试筋纹器成型的镶身筒法。先起底,然后采用泥片左右镶接的方法做出身筒,最后加上盖片,由于是平肩造型,上盖片的时候可以配合压身筒的方法完成镶接,用钩子清理干净内部的倒角,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在清理的同时,还可以调整内倒角跟壶面内弧的角度,让外轮廓看起来是鼓起来,还是瘪下去,关键就在于这一步的处理。处理好壶身,接下来的壶盖的制作相对简单,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壶肩直径与壶口的比例,比例不能太大,太大的壶盖加上壶钮就会显得太重,壶中部会形成塌陷,也不能太小,太小一不实用,二也不好看。通过掌握肩盖大小的比例,来确定壶钮的大小,控制了壶钮的大小也就控制了它的重量,以此为基础,扩展出提梁,提梁是在确定好壶钮以后制作的,而不是先做提梁再做壶钮,这样的制作顺序,有利于对整体形态的把控;最后则是壶流的制作。乍一看,壶流好像是独立于壶身及提梁之外的一个造型,但实际上,壶流与壶肩仍然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壶流中部的一根筋线体现出来,使其看起来仿佛是从壶面底部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

在北宋范仲淹的《斗茶歌》中有两句话:“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虽然从中可以看出宋代饮茶之奢靡绚烂之风,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未尝不是文人凸显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种标志。笔者认为有别于传统造型的“雨露天星”便是一件这样的作品,其带有韩美林先生敢于突破的创作,又带有顾景舟大师文人风骨的具现,从中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文人表达自我的方式,并能学习到自身紫砂壶艺创作应该遵循的道路。

猜你喜欢
顾景舟天星韩美林
顾景舟偷懒
秦天星油画作品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满天星
善意的谎言救人命
顾景舟的无款壶
角度
——银川韩美林艺术馆
A new cave species of the Genus Triplophysa from Yunnan, China
顾景舟制紫砂松鼠葡萄茶具9200万元成交
天星资本:豪赌新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