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素养培育的始航站

2018-11-21 12:16毕军
中国科技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论据队伍比赛

毕军

第5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家锦标赛(IYNT2017)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圆满结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非常有幸参与了本次比赛的裁判工作。一群中学生在充满激情和科学素养的竞争式比赛中为我们展示了多维的能力和形象。此次比赛不仅是STEM计划成功实施的一个生动例子,它更像是科研素养培育的始航站,让中学生在其中积累经验,为未来的科研生涯提供初步的经验。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非常想从这个始航站的实践中归纳出一些与未来科研活动相关的看法,先谈谈感触最深的几个方面。

比赛形式新颖

该项赛事将学术竞赛与辩论有机结合,比赛中参赛队伍分为正方、反方及评论方,而且3种角色在1场比赛中需要轮换,对同学们全方位系统分析的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锻炼。知己知彼仅仅是初步的要求,比赛中表现好的队伍大多对问题相关的全过程、细节、逻辑性等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由于很多问题是临场才提出的,在没有准备好答案的时候,其实评委们看中的并不是学生们回答得是否正确,而是他们是否以科学的、具有逻辑的方式思考和推理。这也是评判标准中重要的一条。

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本质的认识——重视论据的充分和可靠

在辩论过程中,能否抓住对方论据的合理性常常能出奇制胜。这一过程往往成为三方攻防的要点,以及得分的突变点。这样的比赛方式也能很好地教育同学们科学研究过程中严谨求实的重要性。而且在论据组织中,不仅仅需要单一的论据,组合式、具有严谨逻辑的论据往往能让评委给出极高的分数。

流畅的表达能力成为展现核心科学内容、说服评委、震慑对方的起点

表达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不是语言的流畅程度,而是科学问题及解决方案阐述的逻辑性和故事性,让听众能有兴趣而且用较为轻松的方式理解选手所表述的内容。简洁的、系统的阐述比起花哨的、累赘的流水账有天翻地覆的效果差别。非常有趣的是,赘述表达的队伍往往对自己的研究不是十分清楚,这个时候无论是作为正方、反方还是评论方都是苍白无力的。

團队精神的培养

比赛规则要求每一位选手均积极参与。将各位选手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在合适的位置能保证基本层面的攻防有序。更高层次的是,选手之间如何在遇到困难时快速讨论和分工才真正体现了一个队伍的素养,这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基础能力之一。经过整个赛事的锻炼,显然可为这些学生们未来的科研生涯提供良好的启蒙式训练。

上述5个方面虽然还不能全部归纳出这个比赛所包含的各方面价值,但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看,对于中学生而言,这已经是难得的经历。当然,基于这次完整的评审过程,也为今后该项赛事在国内更好地普及,提出3点建议供参考。

其一,语言使用带来的影响。由于大多数队伍并非使用母语,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表述,所以可能会影响到一点比赛的公平性。建议今后的比赛充分考虑语言差异带来的表述能力的不同,或者有语言水平准入门槛,或者给予非英语母语的选手适当的宽松时间,尽量减少语言水平在比赛过程中的影响。

其二,在展现方式上可以提出几类标准化的模板供大家参考,这样既可以提高比赛的规范化水平,也减少评比过程中表述带来的不确定性。

其三,对评委开展评审前的培训或者尽量统一评判标准,减少评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个人判别取向带来的偶然性。

猜你喜欢
论据队伍比赛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选美比赛
大雁的飞行队伍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还剩多少人?
论据选择“四要”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