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绿陶历史沿革及其制作工艺初探

2018-11-21 11:47曹茂李刚
科技视界 2018年20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制作工艺

曹茂 李刚

【摘 要】会理绿陶是南诏时期民族间科技文化交流的产物,绿陶工艺的形成源自南诏北寇成都掳掠南下的大批工匠带来的先进的邛窑烧造技艺,以及南诏鼓励发展手工业的政策、会理得天独厚的丰富矿藏等。会理绿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的传承谱系以及独特绿釉配方与工艺流程。因其釉色意境,会理绿陶在当代深受各界赞扬和珍爱,产品远销海外。

【关键词】会理绿陶;制作工艺;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 TQ174-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0-0090-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0.039

会理绿陶是四川著名陶器,因采用孔雀石配料而得名。产品呈宝石绿色,清丽素雅,叩之有金属清脆的声响。绿陶釉不含铅,无毒、无味、耐高温、耐酸碱,在四川陶瓷中独具一格。因为是用孔雀石配方烧制而成绿釉陶,被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称为“中国唯一的绿陶”。2009年,会理绿陶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会理绿陶历史渊源与发展变迁

1.1 南诏扩张与会理绿陶的历史渊源

据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会理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越嶲郡:“县十五:邛都……会无……三绛……”。[1]会无、三绛均属今会理行政区域内,这是会理纳入郡县制管理之始。

也就是在唐天宝十五年(756年),趁安史之乱之际,“南诏乘乱陷越嶲会同军,据清溪关”[2]。会同即今会理。“嶲州攻下后,越嶲一带属吐蕃,会同上下归南诏。南诏以会同置‘会川都督府。”[3]南诏统治者自此开始大量迁徙白族进入会理定居。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嵯颠乃悉众掩邛、戎、嶲三州,陷之。”[4]随后入成都。“蛮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慰抚蜀人,市肆立堵。将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5]南诏掳掠天府之地成都时,正是四川邛窑的极盛时期。南诏掳掠南下的邛窑生产工匠带来先进的绿釉技术和艳丽的“邛三彩”工艺,并迅速融入隶属于南诏的会川都督府(今会理,当时的南诏八镇之一)。这可以从今天能见到的会理“古三彩”与“邛三彩”一脉相承的制作工艺中得到证实。

邛窑位于四川邛崃市,隶属成都市管辖,距离成都83公里。上文提到的嵯颠攻陷的邛州就是今天的邛崃。邛崃与会理都是位于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开凿的从成都出发,经邛崃、雅安、西昌、会理和大理等进入缅甸和印度的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之上的驿站。因此邛窑和会理窑之间的陶窑交流与融合历史久远。邛窑始烧于东晋,发展与南朝,成熟于于隋,兴盛于唐、五代,结束于南宋中晚期。邛窑使用的“釉有青色釉、青灰色釉、绿釉、黄釉、酱釉等多种。”[6]

会理三彩和邛三彩制作技艺一脉相承。会理三彩和邛三彩都是高温三彩,其烧成温度在1200~1260℃,使用的釉溶剂皆为石灰质釉,无毒无害,产品多为生活用陶器。国内其他地区出现的三彩,除长沙窑之外几乎都是以铅作釉溶剂的低温三彩,如陕西铜川、河北邢窑等。因低温三彩器皿中含铅,不能用于生活,所以北方烧制含铅的三彩釉主要是冥器。[7]

1.2 南诏管理政策与会理绿陶的发展

隋末唐初云南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即: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南诏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灭亡。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南诏在公元9世纪90年代发生了三年大旱,加深了南诏的经济政治危机。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南诏对掳掠来的能工巧匠给予优待[8],即“不徭役,人岁输米2斗。一艺者给田,二收乃税”。[9]在南诏鼓励发展手工业政策的支持下,南诏境内陶瓦、铜、铁等制作冶炼技艺迅速发展。会理绿陶制制作在吸收邛崃窑制作技艺基础之上,利用会理丰富的矿产资源迅速发展起来。

会理“孔雀绿石”资源丰富,孔雀绿石经过杂质分离能得到优等品的碳酸铜。据《会理县志》记载:“会理区域大地构造属川滇经向构造带,其中段及两侧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得天独后的主要成矿带之一。”[10]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过多次的海陆变迁和频繁的岩浆活动,会理形成了许多稀有金属元素和铜、铁、煤、镍和铅锌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会理早在戰国时期就能够冶炼铜、铁并制作器具,开采冶炼铜、铁是会理兴旺发达的根源。会理的绿彩釉,由于当地天然孔雀石釉料优势而发展成中国唯一绿釉陶。会理过去只能冶炼硫酸铜,对天然形成的氧化铜(孔雀绿石)只能丢弃,而这正是制作绿釉的精品呈色颜料。大量的铜冶炼留下的孔雀石,给会理陶工们提供了制作精美绿釉的天赐资源。

在会理出土的南诏时期绿釉火葬罐证实在南诏时期会理绿陶已经开始生产。在《会理历史文化》(四)中《会理绿陶的前世今生》就提到:会理绿陶非遗传承人韩进富先生,曾经于1984年在会理老街毛溪村挖出了一批火葬罐,其中有一件贴塑绿釉特大罐,塑有“一品当朝 云南王”文字。可惜很遗憾,当时没有文物意识,这个珍贵的文物被换成了一个能装800斤酒的大酒坛。[11]云南王这个封号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封南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时期的确有第八代王酋龙(也作世隆)葬于会理。酋龙是在公元859年其父丰佑死后承袭王位的,即位后就自称皇帝。从公元860年起,他曾数次南征和北进,围攻过成都。他每次北上,驻节会理,常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奖励农桑,利用俘获和外来工匠发展手工业生产。生产发展的同时,彝汉各族人民团结,起了很大作用。会理城西的王宝山,传说是酋龙的营地,酋龙就是在公元877年北进受伤,退返嶲州,死于西昌净慈寺,归葬于会理城西之元宝山,因更山名为“王宝”。[12]酋龙薨,谥号“景庒王”,因此会理后世建有景庄庙祭奠景庒王。在会理绿陶博物馆收藏有南诏时期的梵文火葬罐。

198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曾经在北山发现火葬墓群,经抢救性挖掘鉴定为大理国时期的墓葬,其中也有绿釉彩陶火葬罐。

1.3 会理绿陶的近现代发展

至民国38年,会理县境内从事陶瓷业者共48户,127人,有各式陶瓷窑5座。[13]这48户陶瓷从业者就包括今天会理绿陶非遗传承人韩进富的前辈族人在鹿厂的彭家窑子。

1953年,会理18名失业土陶工人组成鹿厂碗业生产合作社,此后曾一度并入州属国有企业益门瓷厂。1961年鹿厂车间划回会理,恢复集体所有制企业,改称鹿厂陶瓷合作工厂。1965年,鹿厂陶瓷合作工厂(简称鹿厂瓷厂)的绿陶产品在广州對外贸易展览会上受到好评。文革曾一度停产。1981年更名为会理县美术陶瓷厂。1982年,美陶工艺品获四川省旅游品金、银牌奖。1984年获轻工部和省人民政府优质产品奖。

2 会理绿陶工艺的传承谱系

在会理县城郊鹿厂曾发现宋元时期的古窑遗址,表明会理在宋元时期制陶业已经有很大发展,明清时更是极为兴盛。明清时期,会理绿陶除制作碗等实用器皿外,还烧造了许多陈设器、供器、瓷塑等。

会理境内发现的早期的坛罐窑场具有唐宋风格,中期的石厂窑全是宋元特征,晚期的鹿厂窑明清风格突出。

2.1 会理绿陶传承谱系

会理绿陶传承谱系,源于绿釉陶的地域性特点,会理绿陶博物馆梳理会理绿陶传承人谱系如下:

马茂廷,男,回族,西昌人,生于1821年,自幼学艺于名师,曾任鹿厂窑造型技师。清光绪六年曾参与重建会理古城钟鼓楼。钟鼓楼楼顶五个宝鼎为红、黄、绿、白和黑五色陶件拼接而成,系马茂廷所作。[14]

马少武,男,回族,会理人,生于1885年,马茂廷子,他随父学艺,继承父业。所制陶件,形象生动,古朴高雅,造型独特,超过其父。多年在鹿厂、益门等瓷厂等担任技师,并培养学徒10余人,其中6人成为陶瓷技师。

杨国隆,男,生于1926年,自幼师从马少武,学有所成,1949年已是鹿厂以及益门瓷厂的造型师、绘青花技师。

韩进富,男,会理人,生于1954年,1979年拜师杨国隆,在鹿厂瓷厂学习圆车造型技艺。1980年拜师彭洪友,学习陶瓷制釉技艺。2009年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绿釉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韩春寅,男,会理人,生于1986年,随父学艺,2009-2011年专修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系统学习陶瓷工艺。

会理鹿厂美术陶瓷厂2001年因故解体之后,会理绿陶当代传承人韩进富在县龙腾小区建立钧虹陶艺坊,恢复绿陶的生产和制作。后改陶艺坊为绿陶山庄,2015年动工修建有两层展馆的绿陶博物馆,现已对外开放。绿陶博物馆恢复有明清时期风格的会理古窑一座,顺山势而下呈阶梯状,红色饵块砖窑房,外观古朴,是绿陶博物馆中价值极高的实物性展品。经传承人韩进富、韩春寅父子多年苦心研究,恢复创烧出我国宋、元、明、清各代失传的名贵釉种有:梅子青、石榴红、天目釉、天青釉、金丝兔毫、晶鑫玳瑁、紫金砂、窑变山彩等八大釉系。

2.2 绿陶工艺革新的其他历史贡献者

在会理绿陶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在这一传承谱系之外,还有几代优秀陶瓷专业技师对会理绿陶的制釉与烧造创新做出过重要贡献。

据《会理县二轻工业志》记载:陶瓷专家向建三,男,四川中江县人,1877年生。原益门瓷厂技师,后又任鹿厂瓷厂技师。他1905年曾就读于湖南醴陵陶瓷学堂,毕业后曾任教于成都陶瓷讲习所。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曾在会理鹿厂几家瓷厂担任技师,对炉窑做了全部改造,在节省燃料提高产品质量与回收率做出显著成绩。尤其是对提高绿釉亮度、色泽也做出了重要技术突破,使之杨明清之新风、兴绿陶之新艺。1950年会理解放以后,向建三被西南军政委员会大礼堂工程处接去参加琉璃陶品建筑装饰的设计、烧制和施工等工作。之后调四川省工业厅工作。[15]

绿陶不仅制釉关键,烧造也是关键。自古以来都是柴窑烧制,但20世纪50年代木柴供应受限,根据政策安排改烧煤窑。这一烧制的技术改造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这一技改成功的关键人物就是自学成才的韩学正。但煤窑烧制时煤的杂质硫化物形成污染,于是将煤窑再次改造为煤气窑,利用发生炉的净化煤气烧窑。煤气窑改革成功,将绿釉陶的品质提升到了一个新平台。

3 会理绿陶制作工艺流程

会理绿陶特殊的工艺是用陶的原材料制作,用瓷的工艺成型烧造。绿陶的原材料为白泥陶土,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制成浆再加谷糠灰浆、坯浆制成。经验丰富的釉工配制出的绿釉,烧成后碧绿、晶莹,极为光亮。在各种温度下,可出现墨绿、碧绿以及别称“青菜绿”等不同色调。因其色呈绿色,独具特色,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绿陶”。一般陶都是低温烧制,高温下会熔融。而会理绿陶却是高温烧制,达1260度以上,像烧瓷一样的温度。会理绿陶都是一次上釉高温烧成,是致密烧结,所以它的总气孔率和吸水率似瓷器,非常低,其断面较为细密,声音清脆,属精陶。而且高温釉不含铅,无毒无害、耐高温、耐酸碱,所以现在人们对会理绿陶又引申了一层绿色环保之意,绿陶的绿就有了双重意思。

会理绿陶的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3.1 制泥

会理陶的胎料主要产于距县城约15公里的原会理美术陶厂的后山――白泥山,山上有原生粘土和二次沉积泥。泥料的配制十分灵活,一般按陶器造型的需要选择以粘土或二次沉积泥为主料,也可将二者混合作为主料,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泡沙石(硅石),助溶剂等配料,再经过陈腐备用。坯料的腐化是制坯前重要的一环。渥堆熟化之后的原料会更细。渥堆时间传统上无限制。会理泥料的可塑性很大,在成型时需根据器型大小选择粗或精细泥料。

3.2 制坯

会理陶的坯体主要是通过拉坯成型或注浆成型,拉坯成型的传统会理陶使用的是比较原始的慢速轮制工具。会理常年多风,气候干燥且日照时间长,使得注浆成型的效率非常高。当地鹿厂瓷厂和一些陶艺作坊都存有数以万计的石膏模子。在制坯时要充分考虑到坯子阴干和烧制后的收缩比,根据不同器型大小需要和泥料的软硬程度适当进行放尺。除了拉坯成型和注浆成型,还可以通过手工捏制法,盘筑法,打泥片,印坯等方式制坯。

3.3 修坯

为了使会理陶的表面更加光洁、细腻,便于施釉,需要对其进行修坯。成形后的会理陶坯必须进行干燥,当坯体有一定的强度时,即当地人称为“牛皮坯”(坯子的颜色呈现为牛皮纸般的暗黄色),即可开始修坯。

3.4 采石

会理绿陶由陶工亲自去矿山采选制作绿陶需要的矿石,没有原材料的规模供应。会理矿产资源丰富,比如在鹿厂可采选到泡沙石,在关河、红格可以采选到硅砂石,在鹿厂、黎溪和通安等可以采选到孔雀石。由陶工亲自去采选矿石,可以保证产品最佳的品质。

3.5 选料

选料时最重要的是把采回来的矿石中铁和钛的含量去除,由人工进行除杂质工作,保留主料。杂质取出后,就可以进行碾磨了。

3.6 碾磨

采选后的矿石根据不同的性质而采用水碾或者旱碾,把矿石磨细。由于矿石强度不同,碾磨过程中,强度低和高的就会分化出来。会理绿陶重要配料之一的孔雀石,强度低,加水磨细后就能排除其中的杂质。

3.7 配釉

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磨成浆以后,再根据经验加谷糠灰浆、坯浆等搅拌制成。在中国绿陶之中,会理绿陶是唯一用孔雀石配方烧制而成绿釉陶的。

3.8 施釉

会理陶施釉之前必须清洁坯体后才可上釉。会理陶常用的施釉方法有浸釉、喷釉、浇釉、刷釉和荡釉等,有时非常规的施釉方法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会理陶的釉色多以乳浊釉为主,釉浆的覆盖力很强。在施釉之前要充分了解各种釉色的特点,注意釉色的收缩率和流动性。

3.9 烧制

经过成形,干燥,修坯,施釉后的半成品,必须要经过高温烧制才为成品。早期会理陶窑是在依山势而建的阶梯状龙窑中烧制,烧窑所用燃料是当地的木柴、松柴等。窑具种类主要有间隔器(支钉,当地人称为抱母鸡籽)、匣钵等。会理美术陶厂于1977年引进推板窑,批量生产工艺陶,但烧制时费工费料,且成品率也不高,所以现在民间陶艺作坊通常使用电窑或气窑。会理陶的烧成温度在1200~1270℃左右,烧制的温度根据各种釉色的需要而变化,烧制的时间在8~10个小时。由于当地优质而稳定的胎料、釉料及当地陶工的高超技艺,会理绿陶得以在氧化气氛中一次性高温烧成。烧成以后就可以出窑了。

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会理绿釉以它奇特雄浑的造型,无毒不含铅的绚丽色彩,炉火纯青的烧制工艺,以及蕴涵丰富的深厚文化而又开始深受行家青睐,特别是其中的绿陶茶具,有泡茶茶水三天不腐的神奇品质而受到市场追捧。会理三宝之一的绿陶今天作为会理旅游文化的精品又被大众重新认识接受,历史悠久的会理陶瓷,必将会随着其历史与工艺价值的凸显而身价倍增。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5:1600.

[2]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八)(三)[M].长沙:岳麓书社,1990:887.

[3]四川省会理县志编篆委员会.会理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8.

[4]欧阳修等.新唐书[M].卷222·南诏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6282.

[5]司马光.资治通鉴(四)(第二百四十四)[M].长沙:岳麓书社,1990:269.

[6]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4.

[7]会理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理历史文化(4)[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63.

[8]《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93.

[9]欧阳修等.新唐书[M].卷222·南诏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6270.

[10]四川省会理县志编篆委员会.会理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102.

[11]会理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理历史文化(4)[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64.

[12]四川省会理县志编篆委员会.会理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8.

[13]四川省会理县志编篆委员会.会理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504.

[14]會理县二轻工业局编.会理县二轻工业志(内部资料),1992:200.

[15]会理县二轻工业局编.会理县二轻工业志(内部资料),1992:199.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制作工艺
白及粉末入药历史沿革概述
地黄炮制品名历史沿革及功效考辨探讨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军事创新教育的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