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农村建设中乡村聚落植物资源研究

2018-11-21 11:47陈慧
科技视界 2018年20期
关键词:植物群落乡村景观

陈慧

【摘 要】上海乡村聚落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地位构成了独特的景观特征,挖掘上海乡村本土的特色,优化乡村聚落植物配置,使其成为具有本土风貌的特色乡村是我们索要考虑的。研究通过对乡村聚落中现有植物资源的调查,总结现下新农村中的绿地植物资源与群落模式,希望为新农村的景观改良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乡村聚落;植物群落;乡村景观

中图分类号: F427;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0-0111-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0.048

【Abstract】Because of speci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status, rural settlements in Shanghai constitute unique landscape featur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cava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areas of Shanghai,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plants, and make it a characteristic country with local feature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xisting plant resources in rural settlement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green plant resources and community pattern in the new rural areas, and hope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landscape improvement in the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s; Plant community; Rural landscape

0 引言

农村、乡村与城市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农村即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工作群体的劳动者聚集地[1]。我国现阶段城市化水平正在不断蔓延,经济上从农业转型为非农型,打破了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的传统特性。“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2]。2013年国家将打造美丽乡村作为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西方国家如希腊、德国、芬兰、挪威等对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其他各国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着乡村景观保护与更新问题。西方在开展乡村聚落景观实践的同时,具有完善的法规体系来保障其环境改良措施的实践,并将本土的场所地域精神与本土的环境资源保护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国内乡村规划研究方面,认为需要以绿色农业背景为主导,利用其景观环境优势,结合公共空间及四旁绿化,构建点线面的区域发散绿化系统。提出新农村绿化建设实践应充分体现区域的本土风貌,以人文习俗和本土地形、地貌、植物资源为主导的规划思想,形成山水田园风光型、城郊园林社区型、农村“城镇”型三种主要模式。

1 上海新农村绿化现状

1.1 上海新农村建设概况

上海目前郊区面积达5900平方公里,涉及9个区,有乡镇104个(其中乡3个),行政村1716个,自然村4万余个,上海郊区城镇化水平已达75%。在2007年,首批在上海市郊区的27个村开展试点。2008年,上海农村的村庄改造工作全面推开,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政策通道,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扶持机制。2009年起,村庄改造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连续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市政府重点工作”和“上海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改造为重要载体,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主线,建设在本土乡俗的基礎上,以农业为根本,产业多元发展的农业型、文旅型和生态型建设模式。

1.2 上海新农村绿化特点

在新农村的植栽群落景观中,乡土植栽的景观营造是其重要的一部分,乡土植栽的景观体现,从自然环境中引申出当地的人文特色,使每一个新农村在建设中拥有自己所独有的地域特征,体现当地的风貌、民俗和其它特点,而非单纯的模仿城市的景观建设,失去自身的优势。

上海新农村绿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当地原有植栽种类为主,以当地本身的自然地理条件、上海周边区域的民俗特点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为考量依据,因地制宜的选择植栽种类。

(2)在人工群落与自然植栽生态环境的协调上,并非以简单粗暴的形式进行改建或是增设人工植栽。根据农村景观绿地本身以及道路情况和村落的分布来综合考量人工植栽群落与自然群落之间的配比,使两者能够尽量和谐。

(3)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其植栽景观因子与其他景观因子相同,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往往自然乡土植栽群落的可持续性会大于人工栽植的植栽群落,更多的设计师选择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群落的设计策略要高于人工营建植栽景观,以此来增加当地生态的生命力与活力。

1.3 上海乡村聚落的绿化环境

上海新农村的建设,根据村庄的地理区位可以分为城郊型和乡村型两类,其各自绿化特点也不同。

1.3.1 城郊型

此类型的主要分布在闵行区、松江区、嘉定区、浦东新区、奉贤区、宝山区、青浦区等。靠近市区附近的村落,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发达区域,村民经济普遍比较富裕。村庄绿化建设参照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根据现有绿化基础,实施整体改造来提升。

1.3.2 乡村型

这类型村庄主要集中在远离市区与城郊的区域,往往具有绿地面积大,但相对管理水平粗放,以经济林为主,发展特色经济,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 乡村绿化现状调研

2.1 绿化基础调查

城郊型乡村,是利用城乡结合的区位和产业优势,用城市的理念规划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型的现代化农村[3]。上海城郊的镇中村、城中村、园中村城市化水平较高。在各区调研了9个城郊型村庄中,渔业村属于历史文化型村庄,新叶村和果园村是现代新型别墅型村庄,北管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中步村、新风村、旗杆村、牌楼村等属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受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深远,城乡统一规划将若干村合并,部分并入城市开发。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城郊型村庄的面积大小。从村庄绿化覆盖率来看,受到城镇化的影响,绿化覆盖率普遍很低,尤其是城中村,农田林网的土地基本都被开发成各类建筑用地。公共绿化覆盖率整体不高,但河道绿和道路化率都比较高。

乡村型乡村,多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保持着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呈现生态自然型乡村聚落;另一类型将生态农业作为契机,将乡村中的习俗、民俗等乡土资源及不同地域所形成的地形地貌资源,来发展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各区调研了14个乡村型的村庄绿化覆盖率都比较高,中华村、莲湖村属郊野公园型,瀛东村、仙桥村属生态旅游休闲型、中洪村属文化特色型村庄,这些村庄将乡村中的习俗、民俗等乡土资源及不同地域所形成的地形地貌资源利用,来发展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洋桥村、水库村、大裕村、张马村、井凌桥村等属特色农业型,将传统的农业、经济林、果园等作为主要经济来源。除蔡浜村村面积很小,因此其公共绿地面积小外,各个村落中的公共区域面积存在较大差异,从该项指标可以判断不同村落对公共绿化的重视度。但各村的道路绿化率和河道绿化率都较高。

2.2 植物群落分析

根据实地走访调查,城郊型村庄聚落9个样地中按科的统计分析来看,共有植物104种,其中木本植物68种,草本植物33种,藤本3种,水生植物4种;蔬菜类植物11种。含有植物种类较多的是菊科、蔷薇科、木犀科、豆科、禾本科、榆科、茄科、小檗科、蝶形花科、百合科、杨柳科。

从植物区系来分析,上海地区现有植物168科850种,此类型乡村的样地植物占上海市现有植物科的37.5%、种的12.23%。由于受城镇化的影响,园林植物在部分村庄中可见到,但城郊型村庄聚落的绿化在上海植物资源的利用度不足,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2.3 植物配比分析

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以植物群落的数量作为其水平结构的研究量化指标,以群落中的乔灌草比例作为垂直结构的量化指标。在针对三種不同区域绿地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和滨水绿地三种不同类型进行群落配比分析。

城郊型村庄聚落的公共绿地中,乔木栽植度偏小,种类单一,相比灌木密度较大,种类丰富,要加强乔木的栽植。河道绿地乔灌木种类虽然不低,但是两者的密度是很低的,乔灌木种植的数量很少。宅旁绿化则显示为灌木高于乔木。

乡村型落的公共绿地灌木种类远大于乔木种类,乔木密度偏小,灌木密度适中,是乔木的近百倍。河道绿地中,乔灌木密度相对较大,乔木的种类与灌木种类较接近,乔木是样地河道绿地的主要树种。宅旁绿地面积都较大,主要是村庄原有树木和村民自主栽植的果树和蔬菜。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通过对城乡型和乡村聚落的公共绿地、宅旁绿化和河道绿化中的植物,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基础数据分析、植物应用类型分析、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和群落配比分析。得出结论:

(1)由基础数据分析得出,9个乡村聚落样地受到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村庄面积有差异,但经济总体水平较高。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各村的房屋和基建都有开发和完善,但绿化覆盖率普遍不高。14个乡村聚落样地主要是旅游休闲农业型和生态自然型村庄,这类村庄的面积相对较大,经济发展不一。各村的绿化覆盖率普遍较高。公共绿地面积差异较大,其中旅游休闲型的公共绿地面积较大。道路绿化覆盖率、河道绿化覆盖率都很高,庭院绿化覆盖率也是旅游休闲农业型的较高。

(2)通过对样本区域的植物种类数据统计反映出城郊型乡村聚落的绿化对于木本植物的利用率较高,而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利用还有待加强。统计应用类型得出观花树种和色叶植物成为城郊型村落的主干树种。而草本植物在这三类绿地中种类与数量都相对较少,比较单调。乡村型村庄聚落14个样地反映出次类型乡村聚落的绿化没有充分利用好上海乡土植物资源。从植物区系来看,现有植物资源的利用水平较低,要注重乡土植物资源的利用,注重草本和水生植物的应用,挖掘潜力。

(3)通过三种绿地的植物群落配比分析,得出城郊型乡村聚落绿化中三类绿地的植物结构:乔木与灌木的比例比较合理,总体上灌木的数量和种类要优于乔木。公共区域绿地差异性较大,乔灌木分布不均匀,种类有待丰富。滨水区域中硬质驳岸的河道以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搭配为主,灌木密度大;自然式河道绿地,以落叶乔木为主,种类较多,灌木层各样地配置不均匀。宅旁绿化中传统乡村庭院种植的果树最多,乔木密度最高,城中村型的乔木种植密度最低。新建社区型以宿根植物和盆花居多,历史文化型乡村聚落乔灌木最少。乡村型聚落的公共绿地根据不同类型存在差异,乔灌木种类较为丰富。河道绿地都是自然式,模式比较粗放,以凸显自然野趣。庭院绿地面积较小,以果树和蔬菜种植居多。

3.2 建议

一是强化乡土植物的应用,丰富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层次;二是打造新农村特色,注重植物景观功能的发挥;三是增强芳香类植物的应用;四是美化妆点聚落微空间绿化;五是注重植物景观更新演替,加强植物的后期维护。希望研究对后续新农村建设提供值得参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12:955.

[2]蒋和平,邵法焕,白红果等.2006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J].农业技术科技,2007(3): 110-112.

[3]冉冉.扬州地区新农村绿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植物群落乡村景观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上海外环绿带植物群落邻体干扰特征分析
谈城市滨水植物群落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