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的审美价值

2018-11-23 11:30陈玉英
卷宗 2018年32期

摘 要:出身书香世家的李清照,天资过人,父亲是位博学多才之人,母亲也是一位善于文学的大家闺秀。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李清照,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在诗词方面很有天赋,十六岁时就名扬诗坛。她是宋代婉约词派代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写得豪放飘逸,情趣盎然,超出了一般“闺秀词”的格调。

关键词:生活情趣美;画面的动感美;笔法的传神美

年轻时坎坷的经历让我偏爱李清照词作的凄美,但当自己到了回忆的年岁,却又喜欢上她早期写作的几首词。情有独钟,最喜欢的要算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了。细细品赏,竟爱不释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首词,充满情趣,可谓是一幅绝妙的生活图画。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应是词人存于心中难以忘怀的少女时代最快乐的一个生活片断,故特用“常记”二字。读之,生生的也让人拥有了年轻时曾经的那种效游之乐,既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慰藉,又给人以特有的艺术享受,下面就来谈一谈这首词的审美价值。

1 生活的情趣美

出身书香世家的李清照,天资过人,父亲李格非,是位博学多才之人,为元祐后“苏门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系出名门,也是一位善于文学的大家闺秀。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李清照,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在诗词方面很有天赋。她十六岁时就能名扬诗坛,这恐怕一点也不足为奇了。

这首词写得豪放飘逸,情趣盎然,超出了一般“闺秀词”的格调,也与她后来创作的婉约词风不同,故被诸多版本误为男性词作。

“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初读此词,也许不禁会生疑:历朝历代有多少小女子能如此闲情赏落日、划舟野游而不醉不归呢?“日暮”“沉醉”“晚回”如此放纵游乐之人又怎会是一个出生书香名门的少女李清照呢?

其实稍稍翻阅历史,我们就不难知道,历史上女性地位比较高的应是在唐代,唐代女性生活比较时尚富裕,这是被共认的事实。可不知宋明理学虽起于宋,其实宋代女性地位也不亚于唐代,真正开始落入到社会底层是明代女性。“胭脂虎”、“河东吼”等怕老婆的故事皆出自宋代。宋代宽松的政治制度和高度的经济发展,是造就宋代女子大胆开放,人才辈出的真正原因。

“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花艳艳,玉英英。罗衣金缕明。闹蛾儿簇小蜻蜓。相呼看试灯。”(洪瑹《阮郎归·壬辰邵武试灯夕》)从这些词里,我们也可探知,在宋代,年轻的女子完全可以自由地出门游乐。

这就不难理解李清照这首追记年少时欢乐放纵的郊游词了,它给我们呈现了宋代年轻女子的一种自由开放的生活状态,效游之乐不独属于宋代男子。宋代的小女子同样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效游之乐。女孩们不仅能划舟出游,还能纵情欢饮,一醉方休,更为放纵的是竟敢大胆晚归!因为醉而晚归,故又误闯藕塘,以至于“惊”飞了一滩鸥鹭。这首词写得是何等洒脱,何等生动,何等有情趣!年轻时的我们不也有此相似的经历吗?这本该属于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情趣,不管是和男友抑或是女友在一起畅饮作乐,那个时代的女性能如此开放,如此畅快地郊游,确实是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幸福。穿越历史,再读此词,浓浓的生活情趣,写得极富感染力,美美的让人恍如也回到了年少时那游乐的情景之中。即使再过千年,这种年少时特有的生活情趣永远是代代相通,美丽而难忘。

2 画面的动感美

朱光潜说:“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因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纷至沓来的意象零乱破碎,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诗论》)李清照的这首词既能将“情趣化为诗”,又能将诗化的情趣“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形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动感画面,让人美不胜收。

第一幅画:沉醉溪亭。畅游完清溪,李清照和少女玩伴泊舟备酒,在临溪的亭子里宴饮起来。郊游的欢愉心情一直延续到了亭中的畅饮,活泼开朗的少女们尽情地赏景醉饮,不知不觉日落西山,而这些少女们却“沉醉”于快乐而忘记了回家——“不知归路”。在这幅画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青春少女那怡然忘我的娇憨情态和豪放潇洒的风姿。她們沉醉于溪亭周边美丽的风景中,沉醉于杯杯醇厚的美酒中,也沉醉于自由畅快的心情中。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少女欢饮图啊!

第二幅画:误入荷塘。“兴尽”的少女们终于才意识到要归家了。醉意朦胧之中趁着暮色划一叶轻舟嘻嘻哈哈往家的方向驶去,谁也没有在意,小舟也不知归路了,无意之中误入了荷花塘。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还是兴致使然?抑或是清香四溢的荷花吸引了少女们?一误再误,竟驶进了“藕花深处”!暮色中,被酒染红了脸的少女,见到一片绿荷衬起的粉色荷花,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惊喜和欢乐啊!真是因情生景,即景生情,移步换景,这是诗的境界,又是一幅充满诗情的动感画面!

第三幅画:争渡惊鸥。风景随心情而变化,心情的千变万化,使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少女们误入藕塘的惊喜又因为天色愈晚而终止,暮色与花香清醒了晚归的少女:天色暗下来了,心情不再悠闲,陡然间便着急起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重复使用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女们七嘴八舌嚷着如何才能划出荷塘的迫切心情和各自尽力划着船桨时的急切情态。此时,少女们活泼率性的举动自然就“惊起一滩鸥鹭”。其实,荷塘深处扑楞楞被惊飞的鸥鹭,不过是词人使用的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应该是这些忘归少女和词人自己。作品到此戛然而止,画面充满了生命的律动,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三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在词人脑海中回放,而词人正是摄取了郊游生活中最富生命力最富情趣的片断,把它们巧妙地剪辑在一起,给词人自己也给我们后来之人一幅恒久的对青春时代的幸福回忆图。

3 笔法的传神美

这首词为小令,共三十三个字,却写得情趣盎然,意境幽远,笔意豪放,画面生动而丰富,可见词骨丝毫不让须眉。这都得力于词人高超的传神笔法。“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非精深不能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隨园诗话》)这虽是首词,但同样“下语极其平淡”,用最少的字句,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并且达到了词与画的自然融合——“词中有画”这一境界,李清照写的是词,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如果没有绘画技法的巧妙运用和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能力,显然无法达到如此高度“传神”的艺术效果。

3.1 善用朴素的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给画的传统技艺之一,引用到诗词创作中,就是不事雕饰和渲染,而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事物。李清照从小精通琴棋书画,艺术方面的熏陶对她“词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首词用字甚简,词人对郊游之乐的尽兴场面没有进行铺叙,而是巧妙运用绘画艺术中的白描手法,抓取了“沉醉”“晚回”“误入”“争渡”几个词,粗线条勾勒出了三个画面,移步换景,景情同步,用传神之笔写出了词人与少女玩伴们那种自由率性、尽兴酣畅、欣喜惊慌的活泼形象和丰富的情感,虽不事雕琢,却宛如一幅幅清新素雅、格调欢快的写意画,极富自然生动之美,读之自然产生共鸣和无限向往之情。

3.2 讲究气脉的流动美

古诗词非常讲究“气脉”,气脉是诗词的神,是诗词创作的至高境界。哪些因素构成了诗词气脉的流动呢?诗词气脉是作者感情的充沛和联贯,思路的畅达和流转,语言的自然和委婉,音节的悠扬和回环等等因素的综合表现。阿·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不用多说。因为全部生活就是运动。”(《语言即思维》)诗词的气脉流转,作为一种动态之美,它与动词在诗词中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清照的这首词很讲究“气脉”的流动之美。她持续而娴熟地运用了动词加修饰词的结构形式,语言自然流畅,音韵和谐动听,不仅塑造了生动的形象,同时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如第二句用一个动词“醉”,并冠以“沉”字修饰,写出了少女自由欢饮之酣畅。“沉醉”两词,又把少女的率性洒脱之态凸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又用一个动词“回”自然地把宴饮场景推进到另一幅画面之中:天色已晚,游乐也有“兴尽”时,于是登上小舟,操起小桨,少女们乐悠悠的回家了。词人在动词“回”字前又冠以“晚”字修饰,暗示了“回”的时间和原因。不料正因为“晚回”,加上之前的“沉醉”,导致少女们错了家的方向,因而才有了“误入”藕花深处的经历,动词“入”前又一次冠以“误”字修饰。前后呼应,因果分明,气脉自然流畅,真是神来之笔不露声色。“误入”荷花深处是喜是乐?还没等回过神来,词人突然连用两个动词加修饰字的叠词,用急促的音韵节奏,把人的动作神态心理都写活了:“争渡”“争渡”,划呀划,怎么才能划出荷池重新找到回家的路啊?这时紧接着用一个“惊”字引出另一番情景,前后两个动词之间形成因果关系:因天色愈晚,内心着急,故而“争渡”,因心急慌忙,而“惊”起了已晚宿的鸥鹭。这个“惊”不加修饰字,使得前后句的节奏加快,表面看似鸥鹭被“惊”,实际是摹写词人和少女们内心的“惊慌”,笔法婉曲,强烈渲染了词的情绪和气氛,加深了意境,使词能更具体形象、更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人物丰富的情感。且不说这首词在音节上的讲究,单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词虽短小却写得酣畅淋漓。巧用动词,使整首词的气脉充满了一种“流动美”。

作者简介

陈玉英,高级讲师,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