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镜像与兵团记忆

2018-11-23 11:30咸玉柱
卷宗 2018年32期

摘 要:“兵团精神”作为引领兵团发展的价值核心,是“兵团人”屯垦实践的精神成果。《兵团日报》是记录兵团发展建设的重要媒介载体,在形塑“兵团精神”核心语义代码的同时,亦结合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下性”的发展要求。“兵团精神”的语义代码由早期的“屯垦戍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核心语义代码的形成,期间“兵团精神”在兵团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被兵团官方反复提炼、建构,并逐渐演化为兵团文化的核心。

关键词:兵团精神;核心语义代码;红色记忆;兵团记忆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校级课题“新疆法制新闻报道研究”

兵团精神核心语义代码的形成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早期的屯垦实践紧密相关,屯垦实践的历史故事、兵团建设取得的成绩等成为兵团精神话语的现实表征。笔者参考保罗·康纳顿关于记忆中“记忆代码”的分析[1],兵团精神核心语义代码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口语代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三个主要阶段,早期的屯垦戍边的历史故事多是口耳相传的模式,构成了早期兵团记忆的基础,后期较多历史故事被音乐(《兵团之歌》)、雕塑(如军垦第一犁)、话剧(《塔里木战歌》)等具象化,从而形成包括视觉和听觉在内的一些容易被唤起并被翻译为意象的具体事务,即保罗·康纳顿所谓的“视觉代码”。最终,一些列视觉代码又被高度抽象,并归纳提炼为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语义代码”,即十六字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1 “热爱祖国”——兵团精神的话语核心

“热爱祖国”作为兵团精神的话语核心,是兵团人进行兵团建设的精神信仰与话语旗帜,在长期的屯垦实践中薪火相传,并被赋予了话语的神圣性与光荣性,并逐渐演化为强大的动员口号。“热爱祖国”的话语建构逻辑基本上遵循——“主体(人物)+爱国事迹”的典型人物报道模式,通过对典型人物进行话语宣传,并非单纯让受众知晓该人物的典型事迹,更多暗含其应该向典型人物学习,学习其事迹,如何通过实际行动“热爱祖国”。1991年《兵团日报》曾开设《兵团共产党人》专栏连续刊发多篇文章:《光耀火洲的无名星——追记隐功埋名40年的共产党员蒋元洪》(1991.5.11)、《木华里的“木铧犁”——记共产党员、四十二团团长樊同吉》(1991.5.21)、《榜样的力量——记兵团六建优秀共产党员杨玉年》(1991.8.31)。该专栏推出的一系列人物报道,以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为蓝本,揭示普通共产党人如何在现实工作中践行“热爱祖国”的信仰追求。其内容书写模式从小视角入手,注重人物细节的描写,使“热爱祖国”有了现实的人物参照。

2 “无私奉献”——兵团精神的话语本质

“无私奉献”历来在典型人物以及相关典型事迹的报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无私利他”是“无私奉献”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基于“道义论”的哲学基础,该学说倡导“道德的目的在于道德自身,即没有任何利益目的和动机,完全出于完善自我品德之心”[2]。兵团人“无私奉献”的话语叙事方式更多以现实典型人物、兵团官方对于“无私奉献”话语的倡导、以及老军垦对屯垦建设的回忆三个角度着手。笔者将其简单概括为官方倡导式、民众回应式(即典型人物如何做)、历史回忆式(兵团典型历史事件),在“兵团精神”的话语建构中,《兵团日报》基本上采用上述三种模式。回应式文本体现了兵团典型人物如何身体力行将“无私奉献”这一抽象话语内化为自己工作、生活的“能及之事”。官方倡导式文本多以社论、述评、会议报道的形式出现,为兵团政策的有效性实践、进行兵团现代化建设以及兵团存在的合法性提供话语资源。《学习吴登云 爱岗敬业作奉献》(1999.7.20)以述评的形式既对吴登云的典型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通过人物的真实事迹,被救助人物的献身说法使该人物鲜活并富有感召力。

3 “艰苦创业”-兵团精神的话语内容

从早期军垦建设的大生产运动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建设现代化的兵团事业,兵团官方宣传话语也经历了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到“艰苦创业”的转变,兵团精神话语的逻辑建构变相的反映了兵团社会语境的历史演进。“艰苦创业”的语义代码较“艰苦奋斗”而言,解释力更强。新时期的兵团建设继承了老一辈屯垦人的遗志,并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当中,经济发展占主导。笔者从抽取的样本中得出,“艰苦创业”的话语基本上以“创业、经济发展、兵团建设”为主,如文章《发扬创业精神 开拓外贸市场》(1999.3.15),以及《发展兵团经济 努力提升兵团现代化实力》(1995.4.10)等文章呈现了兵团发展新时期的“创业”篇。

4 “开拓进取”——兵团精神的话语特征

“在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在野兽出没的雪山荒原,兵团人兴修水利、开荒造田;从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的地方向林带成网、道路通畅的农场的转变;从茫茫戈壁滩向田陌连片、渠系纵横的人工绿洲的转变;从不毛之地向塞外江南的转变,开拓进取始终与兵团人昂扬的斗志紧紧联系在一起。”[3]《难忘那间破土房》(1998.3.19)借助第一人称回忆叙述了家国的十年变化,通过家国对比、“房子”的新旧对比,以单一人物的亲身经歷来体现要发展就需要“不断鞭策自己、开拓进取”,将普通人物的生活历程与兵团发展历程相较,以小见大,使话语文本与社会实践的“互动性”更加鲜明。《拓荒者的脚步——一三六团水土开发小记》(1999.1.15)与《屯垦戍边创伟业 大漠戈壁铸辉煌——兵团四十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扫描》(1999.9.30)两篇报道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兵团发展面貌,前一篇文章抓取“三六团水土开发”为着眼点反映兵团如何承担兵团“屯垦拓荒”的社会角色;后一篇则以全景式的宏观视角概述了兵团四十五年的经济发展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标题以“屯垦戍边创伟业 大漠戈壁铸辉煌”为引题,基调鲜明,赞扬了兵团开创的“丰功伟绩”。

5 结语

话语的建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话语环境)当中,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相互合力,并形成带有某种意识形态隐喻的权力形式,这种话语权力形式最终又形成新的“话语制度”(道德规范、社会准则),成为官方及团体组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常复制、重构、唤起的合法性资源。正如布瓦索认为的“制度是已有社会惯例、结构的储存,通过这种储存我们使集体记忆、表述、价值、标准、规则等外部化,以便它们比我们人类更持久,吉登斯称它们为‘经常复制的规则和资源。”[4]兵团精神在兵团的生产实践以及兵团官方的话语嬗变中,其基本内涵最终形成,并被赋予了鲜活的兵团人物与兵团事迹。兵团精神的语义代码与体现兵团精神的历史事迹在兵团官方话语中被反复建构,为“当下性”提供新的话语资源。

参考文献

[1]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2]咸玉柱,罗彬.《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的人本责任探究》,《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3]刘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团精神研究》,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4][英]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390页。

作者简介

咸玉柱(1990-),男,汉,山东临沂人,助教,研究生学历,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