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靖傩舞的民族文化功能研究

2018-11-23 11:30王慧娟
卷宗 2018年32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

王慧娟

摘 要:甘肃永靖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地,不同民族信仰上的多元化深刻影响着当地民众的文化心理。由此,在甘肃永靖傩文化中侵染了浓厚的、丰富的多元文化色彩。永靖县被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称号,傩舞戏进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靖傩蕴含着典型的祭祀色彩,深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

关键词:甘肃永靖 傩文化 文化功能

1 傩舞起源的历史起源

“傩舞”,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仪式,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傩舞一般是舞者戴形象狰狞的面具,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边舞边呼喊,奔向各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

关于傩舞文化,我国古代有很多文献资料都有相关记载,《周礼》和《礼记》是记载“傩”文化最早的文献。《周礼》主要记载了傩仪式的结构,《礼记》主要记载了傩仪式的功能。《乐府杂录·驱傩》也载有唐代关于傩的活动。这些记载不仅体现出傩舞具有很强的祭祀性,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祭祀性民族民间活动中与多种原始信仰活动相互联系,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几千年来文化积淀的产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演进的。

2 甘肃永靖傩舞的独特民族价值

甘肃永靖被称为“中国傩文化之乡”,其傩舞蕴含着典型的祭祀、地域色彩。要了解永靖的傩舞,就要先了解它的发生地——永靖。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汉唐时期,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南线从这里穿过,同时也是唐蕃古道和古代羌人活动的重要地区,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羌人习俗。境内既有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又有源远流长的教派文化和历史文化,也有文明灿烂的齐家文化、仰韶文化和辛甸文化遗迹。

永靖傩舞,俗称“七月跳会”,一般在每年农历七月进行。都有请神祭祖的习俗,二郎神是当地的保护神,当然还有诸神和祖先也都是被祭拜的对象。相传古时永靖黄河以南地区气候凉,无夏粮。每当河北面地区麦熟时,河南面的吐蕃人乘天黑之机,渡河来抢收麦子。当地人便想出一个对付的办法,戴上牛头马面的面具来吓唬吐蕃人,吐蕃人见之以为是神兵天将相助,慌忙逃回南岸,再也不敢来抢收麦子。从此,每到丰收年景,便在这里形成了戴面具跳会的习俗,直到现在永靖山区的许多路口现在还留存着古老的神树,有些人家还供奉着羊头人身的家神,傩舞戏在永靖大地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保存也相对完整。这种民间祭拜仪式是他们期盼已久的重大节日和娱乐活动,更加寄托了淳朴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3 永靖傩舞遁入民族文化的具体介入形式

3.1 永靖傩舞的表演内容类型

永靖农村的“七月跳会”剧目多达30多种。表演的内容比较多,从其演出的内容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3种。歌舞型以歌唱舞蹈和锣鼓伴奏为表现形式,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表达人物内心的矛盾心里和复杂的戏剧冲突。戏剧型用人物之间的道白及简单唱腔展开故事,交战时用锣、鼓、钹助威。每剧演出时间较长,保留着早期戏剧的雏形。杂耍型的面具造型滑稽,人物插科打诨,内容幽默可笑,观之令人捧腹,观众参与性强,风趣幽默、热闹。

3.2 永靖傩舞的表演形式特点

傩舞属于祭祀性的仪式,需要是要依靠人的表演与道具的渲染,以此来烘托气氛和热闹的场面。永靖傩舞队由九辖、牌头、旗手、锣鼓手等五十多人组成。两名九辖,引领各大牌头及会首祈福纳祥,九辖身着八卦衣,手握大刀,走在队形最前面;牌头、会手等头戴红缨鞑帽、身穿长袍彩服,随着九辖的方位变化而变化。旗手们头戴红缨鞑帽、身穿长袍彩服,随着会首的方位变化,口中不时地发出“好好呀呀、好好呀呀”的喝声。随着锣鼓奏“舞会”音乐,旗手的队形变化有“跑大圈” “跳方阵”等。

面具,俗称脸子。是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戏剧艺术离不开扮演人物,面具是演员走向角色的桥梁,也是演员扮演角色的重要标志。永靖傩舞的脸子种类多样,有刘备、关羽、张飞等24面。

傩舞会开始后,一庙头的人们在大总排的领导下,请来法师,将九辖会手聚于一起。安顿好供神的毡房等所需用具,在东、南、西、北四处供上需请神位,点香灯,做好跳傩的一切准备工作。

迎神时,法师手拿姜子牙神鞭,口里默念“上不打天,中不打神,驱打的邪鬼魍魉远离行……”拿着庙里的迎神旗,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到总排头家里除灾驱瘟,后到庙里请神。请神时,法师请卦,村上年轻人抬轿,出门鸣锣开道,法师走在前,神轿行在中,九辖引领牌头会手舞着傩舞器械跟在后,将神轿安放到规定地方。全村每家陆续拿来早已蒸好的3个“盘馍”,请专人在其中的一个馍上写上一户人家户主的名字,叫“字盘”。“盘馍”又称为酥盘,是用刚收获的新麦面做的。2个酥盆会在此期间供大伙分享,“字盘”要拿回家,视为驱邪之物,家里老小分吃。

会手舞,又叫踩场。由30多人组成,每人手持一杆一丈有余的鸡毛旗帜起舞。会手舞后,到神前禀说,禀辞主要说一些傩神、傩舞、傩戏的根源来历,并许诺献牲。献牲后,便是傩戏表演,开幕戏一般为《二郎神赶祟鬼》,戏情为傩神三眼二郎手执神鞭,降伏了红、绿鬼等诸多祟鬼,得胜收场。紧接着一场接一场演,总共有30多个节目,一般演出为三天时间。最后,按照一庙规矩,众人推选出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大总排,再将羊头交给他,便确定了来年以神庙有关的所有事情全靠他与众人商议定夺。

4 重塑永靖傩舞对民族和历史的价值

在远古时期,傩是人们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进行学而产生的一种祭祀活动,是一种精神寄托。傩是通过娱神的形式达到娱人的目的,最后上升为“神人同悦”的神与人相融境界。《说文系传统论》释: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在祭祀仪式上就形成了傩祭——傩技——傩舞——傩戏的一系列程式化流程,之后逐渐演变成各地不同的地方戏剧。傩文化流传到现在不仅具有活化石的意义,更是从古到今一种流动的、动态的、活文化的传承过程:它不仅是祭祀性活动或者戏剧,更是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鬼神的相互联系的一种完整的文化现象。它是一项祭祀仪式,具有祭祀性功能,也是现代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与神的交流对话。

永靖傩戏正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慢慢地在傩戏中加强了其娱乐成分,此外变文、词话等都对傩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在舞的过程中伴随着欢呼和歌唱。原始的傩只有打击的节奏,非常简单朴素的动作以及一些对白,是没有戏曲和歌词的,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后,才有了傩戏、傩舞等。永靖傩戏除了保持傩舞中的动作和对白,还融合了不同地方的唱腔曲调,派生出一些地方戏种。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傩戏与戏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永靖傩文化属于思想意识形態范畴,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主导作用,它存在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到其价值。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不同的载体来表现,祭祀祖先、祈求丰收、驱邪送疫等等都是通过傩为载体表现出来的,用傩舞表现出的剧情让后人体会、感受到前人以此种浪漫的虚幻来憧憬美好生活的理想。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家,而傩文化能够从巫术文化中剥离出来,进而派生出民间歌舞戏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这也是形成傩文化独立体系的因果关系,中国傩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价值、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凤芝.《带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0-71页。

[2]王雅军编著.吉祥语应用辞典[M].2013年,第98页。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
服装广告
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探析
CUBA新赛制对高校篮球运动的推动及其发展
高校记忆背景下的高校档案文化功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