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的人遭遇过网上隐私“泄露”

2018-11-24 02:29
时代邮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泄露马先生过度

大数据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也让个人方方面面的信息都被记录下来。身份户籍、房产记录、住址、账号密码、医院诊断、全国开房记录……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在网络上可以被轻易获取,很多人成为了网络上的“透明人”。在本刊联合问卷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89.8%的网友表示有过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被“泄密”的遭遇。

85.71%的人认为互联网对个人信息有过度收集之嫌

当你在网上搜索完一条关于“裙子”的信息,下次打开网页,立马就有很多相似的推荐“弹”了出来。当你刚在买房网填写了个人信息,转头就收到装修公司打来的电话,询问“是不是买好了房子,需要装修吗”?

这样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一个让人担忧的事实是,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调查问题“你在网上遇见过隐私被泄露的事情吗”中,40.82%的网友选择了“有,经常”,48.98%的网友选择了“有过一两次”,仅有10.2%的网友选择了“没有”。

许多受访者都反映,当前,网络上存在着各式各样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你所实名注册的每一个账号,你在网络上浏览的每一条信息,你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每一条生活动态,都可能“出卖”自己的隐私。调查中,高达85.71%的人认为“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对个人信息有过度收集之嫌”。

71.43%的人遭受过推销或骚扰电话

个人信息在网上沦为“透明”,让很多人感到不安。调查发现,16.33%的网友“在网上搜索过一些私密话题,结果每次弹窗都会有类似的推荐内容出现”;71.43%的网友“实名注册过一些网站,结果总能收到推销或者骚扰电话”;6.12%的网友“因为个人信息在网上泄露,自己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还有6.12%的网友选择了以上皆有。

商务人士马先生至今还忘不了一年前遭遇的一个骗局:“我头一天订了从广州飞贵阳的机票,第二天就有电话打过来,通知我航班受天气影响取消,给我发了链接,让我点击进去办理退票手续。”马先生按照电话提示的操作,点击了“退票”链接,结果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了一万多元。让马先生在意的是,自己的航班预留信息是如何被犯罪分子精准掌握的?

王钊是一名网络信息安全员,他说,每天都会处理大量用户信息被泄露的工作。“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及公共服务部门,网络安全基础建设总体薄弱,网络安全风险和隐患突出,”王钊说,更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把实名制视为商机,通过隐秘收集、诱骗收集、“一揽子协议”等多种方式,主动完成对个人信息的过度采集。

59.18%的人认为实名注册网站有义务保护好用户信息

在调查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保护个人隐私”中,32.65%的网友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信息监管工作”;59.18%的网友认为“实名注册网站有义务保护好用户的个人信息”;还有8.16%的人认为“自己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尽量不在网络上暴露个人隐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胜俊曾建议,处理好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与个人隐私的关系,应进一步加大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我国应该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加强安全防护;认真研究用户实名制的范围和方式,坚决避免信息采集主体过多、实名登记事项过滥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投诉受理机制。”

关于公众担忧的问题,我国已有行动: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多项民生问题精准施策,其中就包括个人信息保护。会议提出,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

政策信号显示,我国将从立法打击、技术防范、重点业务规范等多方面共同推进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随着个人信息“安全锁”不断得到加固,个人信息保护有望取得实质性进步,一个清静、安全、高效的信息时代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泄露马先生过度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