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矢志为民

2018-11-24 17:46韦世平
含笑花 2018年4期
关键词:梁家插队办实事

韦世平

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而我本人也是爱不释手,读完了还想再读。这本书既打动人心,也激励人心,引起了我情感和思想上强烈的共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讲述人民领袖的书,是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这本由二十九名采访对象口述汇集成的采访实录,鲜活还原了一位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诚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全书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讲故事的人,既有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陕北朴实的农民,还有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原汁原味的再现。

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才能成就事业。毋庸讳言,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一个特殊的时期,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美丑错乱的时期。但中国自古以来,不管是在盛世还是乱世,不管环境多么荒谬,总是会有悬壶济世的良医出现,总是会有“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良吏出现。在陕北农村的七年,习近平总书记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内心深处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王燕生在采访中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这与习近平总书记“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理想信念和抱负的实现与勇于担当的精神直接相关。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有关。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敢于担当的精神,需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具备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细节中时时处处去体现,因为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获得知识和力量。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位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期间,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所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同行的知青回忆道,当年习近平在低矮黑暗的窑洞里阅读了《资本论》《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其中仅《资本论》就整理了18本读书笔记,这为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更加厚植了他在治国理政中的政治理念。这也告诉我们,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分析,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多,不论是新出现的问题,还是改变了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学习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我们都应该响应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号召,坚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生的爱好和兴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贏得胜利,走向未来。

在采访中,雷榕声谈到“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青年习近平刚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不抱怨,而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在梁家河的七年,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修大淤地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能想到的,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说明青年习近平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农民之中。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到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一再强调脱贫要攻坚、脱贫要精准,与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经历所形成的为民情怀息息相关。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习近平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

七年的黄土生活奠定了习近平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在离开梁家河的日子里,他始终关心着老乡的收入、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他关心百姓、普惠民生、强国富民的执政理念和思想,是他对“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总书记始终坚守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航者,是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

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每一个党员都能从中收获成长,对自己的工作,乃至人生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每一个党员同志都要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其蕴含的思想和真理之光,像蓝天上的阳光、像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能够弘扬浩然之气,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传递智慧、弘扬价值,使我深入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和全党的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和人民意愿,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深感动了我,使我获得强大的正能量,激励我前进。

猜你喜欢
梁家插队办实事
为群众办实事,崂山区打出“跨域通办”组合拳
我为群众办实事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卖 萌
企业工会应在多为员工办实事上见成效
梁家河,我心中的歌
听故事的人
插队党
插队
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