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体育的概念辨析*

2018-11-25 15:45
体育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竞技运动员

何 斌



职业体育的概念辨析*

何 斌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对职业体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析,认为:竞技体育是职业体育的属,商业性是职业体育的种差,并且职业体育还具有垄断性、高风险、娱乐性、竞争的激烈性、民众的参与性和区域对抗性的特征。职业体育可分为联赛类和非联赛类两种,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并非职业体育。

职业体育;内涵;外延

职业体育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竞技体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是后奥运时期中国竞技体育结构性调整的实际需要,更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客观要求,然而学界对职业体育的概念、特征和种类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厘清职业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以求更进一步地认知和把握职业体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演变规律,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1 职业体育概念的内涵

从职业体育的属概念看,前人对职业体育的界定有下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职业体育具有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的活动,如“职业体育是市场经济发展一定阶段,利用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使竞技运动员、俱乐部等关联主体获得丰厚收益,并为社会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一种社会商品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1]”(张林,1998)

二是认为职业体育是一种经济活动,如:“职业体育就是通过向个体消费者(现场观众、媒体受众)提供娱乐性的体育竞赛服务商品,使得赛事运营者、俱乐部的拥有者、运动员及相关人员获得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2]”(王庆伟,2007)再如日本体育产业联合会认为:职业体育是把体育竞赛表演作为娱乐产品提供给观众,职业俱乐部和赛事运营者获得门票收入和转播收入,运动员从中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三是认为职业体育是一种商业经营运行体系。如“职业体育是围绕某一运动项目进行劳务性生产运营,从而形成较为独立和完整的商业化、企业化的经营体系。”(谭建湘,1998)又如“职业篮球是以俱乐部为实体、篮球运动队的体育竞赛为基本商品、获得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经营体系。”(杨铁黎,2001)

四是认为职业体育是一种竞赛及相关业务活动,如陈萌生的《体育大辞典》将职业体育定义为:以体育为谋生手段而从事的各种竞技运动项目比赛,以及相关的体育业务活动。

五是认为职业体育是种手段,《辞海》中对“职业”一词的解释为:“人们从事的谋生手段”,有学者有此引申出:“职业体育是参加者把某项运动作为一种事业追求和谋生的手段[3]。”(侯本华,2005)

六是认为职业体育从属于竞技体育。如“职业体育是专业化、商业化、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其核心是赛事的运作和推广。”(胡利军,2008)又如《体育科学词典》将职业体育解释为:“一种追求竞技比赛票房价值、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竞技体育活动。”

七是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职业体育既是体育,又是一种商业。”(Jebsen)

综观前人的研究可看出,(1)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或不同研究目的对职业体育的一些特性进行探究,但对职业体育的属和本质尚未达成一致认识。(2)多数学者认为商业性是职业体育的重要属性,商业营利是投资者经营职业体育的主要目的,但并不是唯一目的。(3)多数学者认为职业体育营利的根本手段是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的高水平的竞赛表演,竞赛表演是职业体育的核心产品。

总结前人关于职业体育概念的研究成果,研究认为:职业体育是指以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为媒介,以满足观众体育欣赏性需求和企业的品牌提升需求为途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的竞技体育活动。

职业体育的概念包涵五层含义,一是从事职业体育的运动员必须具有令人赞叹和难以企及的运动技能,这种技能是稀缺的。二是运动员的技能表演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受特定的文化约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能走职业化道路,也不是所有的高能技能都能受到大众的挚爱。三是职业运动员通过商业比赛就可以得到高额的收入,并不一定要夺得优异成绩,而专业体育更注重金牌和成绩,否则运动员的收入就相对微薄。四是职业体育是由竞技体育演化而来,因此职业体育的邻近属概念是竞技体育,并非经济活动,更非文化活动,即职业体育概念的“属”是竞技体育。五商业性是职业体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体育概念的“种差”是商业性,是职业体育有别于其它竞技体育的重要特性。职业体育依托体育市场,充分展现运动员劳动(竞赛表演)的价值,并与社会实现交换,从而推动职业体育的发展。职业体育产品的供给主体是企业或社团,而非政府,营利是职业体育投资者主要目的,追求并获得高额收入是职业体育的重要特点,政治效益并不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其实中国的专业体育也是一种职业化,政府办专业体育只是为了实现为国争光的目的,运动员的全部由政府包办,国家要为运动员提供训练保障、设施保障、生活保障乃至退役后的出路保障。而国外职业体育则是另一种职业化,表现为依托市场交换获取资金和发展动力,无需政府出资,或者是不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主要由自己去创造发展。

2 职业体育的属性

职业体育除了具有商业性这一本质属性外,还具有其它一些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2.1 经济属性

2.1.1商业性

在市场经济中孕育出的职业体育极具功利性,追求商业利润是职业体育的起因,也是其发展动力,在电视、网络、新媒体的轮番驱动下,其商业化程度逐步加深,商业收入渠道也逐步拓宽,由开始单纯的门票收入,衍生出媒体转播、赞助、广告、特许经营等多种收入,同时还带动了体育场馆、体育旅游、体育彩票、体育经纪、体育建筑、体育培训、体育用品与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际上,职业体育的演进过程也是不断产业化的过程,其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延长,其商业价值和经济贡献力显著增强。职业体育产业即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1.2垄断性

虽然职业体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通过自由竞争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职业体育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这种垄断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职业体育组织是职业体育运动员市场唯一的买家,并负责统一安排运动员的生产任务。二是职业体育组织是职业体育竞赛市场唯一的卖家,并决定生产多少。三是职业体育竞赛产品的数量、俱乐部的准入和规模、俱乐部的区域分布、运动员的转会、运动员的薪酬上限等都有职业体育组织决定,并且在经营权上具有很强的地域垄断性。

2.1.3高投入、高风险性

职业体育是一项高投入的体育娱乐活动,很难真正削减成本,属于资金密集性产业。职业体育的高投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场馆、器材等固定资产投入巨大。二是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人员工资高、占总收入的比例大[4],如美职篮运动员的收入占到俱乐部的总收入的57%左右。三是职业体育在后备竞技人才培养上投入大,且成长周期长,成材率低。中职篮的俱乐部准入标准中就明确规定了球队必须至少具备二线和三线青少年梯队。2018年,中国足协发布了《关于2019赛季中超、中甲联赛准入工作的通知》,要求中超、中甲足球俱乐部必须下设5个不同年龄层次的青训梯队,否则,不予准入下赛季联赛[5]。这无疑增大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成本。

职业体育的高投入,但其产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决定职业体育的高风险性。其风险性体现在以下二方面:一是职业体育竞技人才的质量具有不可预知性,使得职业体育投资风险加大。二是职业体育产品是服务产品,产品需求的弹性较大,具有非迫切性,这导致职业体育竞赛市场的需求波动性很大。

2.2 社会属性

2.2.1娱乐性

职业体育不仅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也是极为精彩的娱乐活动。表面上看,职业体育是向观众提供竞争激烈的竞赛表演产品,实质上,是要让观众感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娱乐性是职业体育重要的卖点,职业体育组织借助媒体进行赛前气氛渲染、赛后趣事花絮点评,以及赛中开展啦啦操、礼品发放等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以求把职业体育赛事打造成一场娱乐盛宴,在观众获取美好的体验过程中,实现职业体育的商业价值。职业体育往往在公平竞争与娱乐之间寻找平衡,如职业体育竞赛中潜在的“明星规则”,在犯规尺度上给予明星球员的一定程度的关照,不仅不会受到观众和媒体的谴责,反而迎合了观众追星心理。

2.2.2竞争的激烈性

职业体育的娱乐性只限于观众,但对职业运动员来说职业体育竞赛永远都是一场激烈的争斗。正如德国足球门将卡恩所说:“职业运动员其实与古罗马的角斗士并无差别”。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是职业体育吸引观众的重要卖点。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西方职业体育努力追求的是人类的可能性,主张“永无止境”、“超越极限”、“全力以赴”,职业体育赛场充满了挑战和竞争的气息。其竞争的激烈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体育项目大多是依靠大肌肉群活动提供动力,强调速度和力量,技战术是在快速奔跑中完成,具有鲜明的视觉动态快感,强大的体能、发达的肌肉、强壮的体魄是职业运动员共同的特征。二是当今流行的职业体育运动多为男子项目,男性化特征明显。三是职业体育竞赛包含着激烈的智谋竞争。职业体育的竞争激烈性不仅体现在体能上,也体现在智能上。四是职业体育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还在于:职业运动员几乎每天都在和自己的内心交战,需要有很强的心理调节能力才能适应职业体育运动[6]。

2.2.3民众的参与性

如果职业体育提供的竞赛产品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观赏需求,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任何与职业体育有关的附加产品都是没有意义的。大凡某一职业体育项目能够在某一地区得以盛行,都是因为此运动的文化价值深入人心,被当地民众所认同,有众多的民众关注和参与此运动项目。职业体育的可参与性决定了其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也就是其生存空间。职业足球之所以成为当今职业体育中规模最大的项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足球运动的低门槛,在身体形态、场地器材方面对于参与者没有特殊的要求,易于成为大众化项目。

2.2.4明星的感召性

起源于西方的职业体育文化倡导英雄主义,崇尚个性,期待个性,欣赏个人英雄般的骄人战绩,职业体育明星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具有惊人的号召力。观众往往先从欣赏某一球星才开始关注某一球队[7]。超级球星,尤其本土超级球星,是吸引观众观看职业体育赛事的首要动因。因此,职业体育组织常采用“造星策略”来推动该职业体育运动的传播,提升赛事的品牌知名度。职业体育和媒体常通过不断创造超级体育明星,利用其明星效应和英雄光环,提高公众对职业体育和媒体的关注率,从而达到职业体育发展和媒体发展共赢的局面。个性鲜明的职业体育明星受到愈来愈多民众的追捧和喜爱,但个性化并不是个人主义,崇尚明星和英雄,并不意味忽略团队和集体的作用,轻视团队精神,其实英雄与团队、个人与集体都不是对立的,在职业体育运动实践中它们往往相互契合、相互交融。

2.2.5区域的对抗性

职业联赛的一个特点就是俱乐部成为不同地域的一种文化方面的代表,或者一种标志,球迷维护本地球队,从情感上与之融为一体。职业体育竞赛中很难看到本土观众处于中立状态,为比赛双方运动员鼓掌喝彩。在媒体的鼓动下,两个职业球队的赛场对局往往演变成两所城市和两地球迷的对抗,赛中球迷间对骂乃至互殴现象屡见不鲜,两所城市常因职业队的竞争而成为“宿敌”。但这种区域对抗并非是双方极度的仇恨,而是源于对各自城市认同和对城市荣誉的维护。

3 职业体育概念的外延

就职业体育概念的外延来看,通常可分为联赛类职业体育赛事和非联赛类职业体育赛事(如网球公开赛、田径大奖赛、F1巡回赛)。但也有一些学者常把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性国际赛事或足球世界杯等单项国际赛事看着职业体育的一分子。理由是此类赛事具有浓厚的商业化气息,能获得高额的赞助收入、门票收入和标识产品收入等,但是依据职业体育的定义,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并不是职业体育,有以下四种原因;

一是从赛事管理组织和供给主体上来看,奥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的管理组织和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组织,而职业体育产品的管理主体和供给组织一般是社团法人实体或企业法人实体。

二是从生产主体看,奥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参赛运动员虽有少数职业运动员,但大多为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

三是从供给目的看,政府供给奥运赛事,主要是为实现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倡导和平理念、彰显国力、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众凝聚力等政治目的。而社团和企业供给职业体育赛事,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利。奥运会是以金牌为目标,恰恰与职业体育产业的意图背道而驰。职业体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商业运作,金牌不是它的核心。虽说奥运会的体育营销能够营利,但相对于总体的投入,只能说是入不敷出。

四是从创造的就业岗位看。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赛期有限,为赛事举办地提供的就业岗位多数是临时的,众多工作是由赛事志愿者来承担的。职业体育不仅可以在本行业内创造长久的就业岗位,还可以为相关产业创造稳定的就业岗位,如球探、赛事解说员、赛场保安等,奥运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虽然也能提升举办地体育餐饮、体育旅游的营业额,但效果是短暂的和逐年递减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虽然具有浓厚的商业化气息,但其首要目标并非营利,商业化并非是其本质特征,因此现代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不属于职业体育赛事。

4 结论

职业体育是指以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为媒介,以满足观众体育欣赏性需求和企业的品牌提升需求为途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的竞技体育活动。职业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商业性,此外,职业体育在经济方面还具有垄断性、高风险性的属性,在社会方面具有娱乐性、竞争的激烈性、民众的参与性、明星感召性和区域对抗性的属性。职业体育从赛制的形式上可分为联赛类和非联赛类两种,而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不属于职业体育的范畴。

[1]张林.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前景.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汇编[C].北京:北京五环文化发展公司,1998:394.

[2]王庆伟.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

[3]侯本华,刘晖.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模式[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40-42.

[4]马修·D尚克.体育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3.

[5] 中国足协发.关于2019赛季中超、中甲联赛准入工作的通知[Z].2018年3月.

[6]张斌.抑郁症:赛场外的杀人幽灵[N].中国经营报,2009-11-14.

[7]郭晓捷,顾永军. 我国职业篮球产业组织主体优化的路径选择[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478-481.

[8]胡承志. 英国足球球迷文化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6,24(8):73—75.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Sports

HE Bi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Anhui, Chin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90009)。

何斌(1970—),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运营与管理。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竞技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基于“三次售卖理论”我国体育赛事营销模式研究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花与竞技少女
运动员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