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浅析

2018-11-26 19:18杨红侠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物联网

杨红侠

摘要:数字化博物馆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在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中,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成为目前文博人员研究的重点。本文概述了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优势、建设重点,介绍了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技术,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导游、藏品管理、运营服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物联网;藏品管理;智能导游;运营服务

博物馆是对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进行典藏、陈列、研究的场所,具有学习教育、知识传播的功能。信息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必须向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就是采用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馆内藏品进行数字化建模,形成藏品数据库,一方面用于对外展示,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博物馆数字化使物理空间减小,手续简化,且方便群众参阅。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1.数字化博物馆概述

1.1 概念

传统博物馆受到场地、技术、安全因素的限制,展示的文物数量和信息有限,多数藏品只能存放在库房内,影响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和传播功能。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实现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等,对藏品进行征集、保管、展示、研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构建网上博物馆,从而在线展示藏品,扩大博物馆的游览群体,促使实体和虚拟相互补充。

1.2 优势

数字化博物馆的优势如下:①安全。博物馆藏品展示的基础是保证安全性,除了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保护工作,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以外,还应该发挥出科技手段的作用,利用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安防体系等级,保证博物馆运营服务的安全性。②健康。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遵循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在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创造低碳展示保存环境,身体力行地引导游客开展低碳生活,实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标。③便捷。数字化博物馆的运营,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内容,通过创新展览方式,能提高游客的兴趣,扩大文化影响力。④高效。传统博物馆的管理,需要人工手动操作,管理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失误。数字化博物馆基于物联网技术下,能实现自动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3 建设重点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重点,是构建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多个系统的融合,利用分层建设、功能互通,确保应用程序可以扩充、可以升级,满足不断增长的管理服务需求。如图1,是数字化博物馆的管理平台架构,主要是利用感知前端,对文物实体进行监控;然后将信息传输到服务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功能,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技术

博物馆内藏品数量多、類型杂,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要以对藏品进行准确识别为前提。准确识别工作的开展,需要对藏品编号,然后按照编号查找。基于信息技术下,目前已经实现了自动识别,主要分为条形码技术、二维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提高了识别效率。

2.1 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就是产品的编码,由宽度不等的黑条、白条组成,且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标记出特定的信息。条形码的优点是输入速度快、信息量大、可靠性高、灵活实用,而且制作过程简单,对设备和材料没有特殊要求,成本几乎为零。

2.2 二维码技术

二维码是采用几何图形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后形成的符号,在代码编制上,利用了计算机内部的逻辑基础0和1,用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光电扫描、图像输入,能实现信息的自动识别、自动处理。二维码的优点是编码密度高、范围广,信息容量大,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且容易制作、成本低廉。

2.3 RFID技术

RFID是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可以自动识别对象,实现物品追踪、数据交换等目标。该技术的应用,不仅不受人工干预,而且可以在恶劣环境下使用。RFID技术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应答器,即标签,由天线、芯片、耦合元件组成,标签内的电子编码具有唯一性,用于识别目标对象。二是读卡器,和应答器的组成相同,用于读写标签信息,常见手持式、固定式两种。三是应用软件,用来处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具体应用时,首先标签进入读卡器,读卡器发出磁场,接收标签的射频信号;然后基于感应电流下,将芯片中的产品信息发送出去;最后读卡器解码信息,将其传递到中央信息单元,进行数据处理。

2.4 技术选择

相比之下,条形码表示的数据长度有限,目前逐渐被二维码取代。二维码和RFID技术,均能储存大量数据,都具有防伪功能。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RFID技术,其优势如下:①识别快。标签进入磁场后,解读器能及时读取信息,且能批量识别。②容量大。RFID标签的存储容量,最大可以达到10K。③读取快捷。读取数据时不需要光源,有效识别距离大,如果是自带电池的标签,有效识别距离超过30m。④安全性高。可附着或嵌入产品上,也可以设置密码保护,确保信息安全性。⑤可更改数据。利用编程器,可在标签上写入数据,实现数据文件的简单交互,且写入时间更短。⑥可实时通信。标签和解读器在通信时,只要标签处于有效识别范围内,就能进行动态追踪和监控。⑦使用寿命长。可用在高污染环境、放射性环境中,由于采用封闭式包装,因此使用寿命远远超过条形码。

3.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智能导游中的应用

以往游客进入博物馆,要想了解藏品信息,要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要么结合文字介绍,要么导游进行讲解。但是,这些方式介绍的内容少、关联性差,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对此,可以利用智能导游APP,具体应用如下:

3.1 构建模型

第一步,设置藏品标签。优先选用无电源的RFID标签,将频率控制在860-960MHz之间,读写次数超过10万次,保存时间长达10年,且有效识别距离为15m,标签内容主要是藏品信息介绍。其中,一个RFID标签分为四个存储体,分别是保留内存、EPC存储器、TID存储器、用户存储器。第二步,设置蓝牙读卡器。游客进入博物馆,为其发放专用读卡器,利用蓝牙和智能手机相互连通。第三步,利用手机APP,可以搜索蓝牙读卡器,连接后即可读取RFID标签的信息,获得相应的文字介绍;或者和流媒体、数据库连接,查看相应的语音和视频。第四步,藏品数据库内,主要包括藏品分类、文字介绍、语音介绍、视频介绍、存放时间和地点等内容。

3.2 标签选型

考虑到博物馆内的藏品种类和数量多,不同性质的藏品,应该采用不同的标签类型。以综合博物馆为例,可分为室外展品、室内展品、大型展品、一般展品等类型。第一,室外展品的RFID标签,应采用耐高温、耐腐蚀、防水的PPS材料,主要用于导览。第二,室内展品比较贵重,一般使用保护盒、防护罩等保护装置,应该使用双RFID标签。一个置于保护装置内,以抗金属屏蔽的ABS材质为宜,当作藏品的身份证明;另一个置于保护装置外,可以放在产品标牌上,选择具有防撕功能的纸质标签。第三,大型展品的体积大,可不考虑防盗功能,应该设置多个RFID标签,分别置于展品的不同位置,方便游客从不同角度进行观赏。第四,一般展品,选择具有防撕功能的陶瓷标签,将其置于展品的名称标牌上即可。

3.3 读卡器设计

RFID射频模型,包括CPU、电子标签、射频读卡模块组成,在耦合元件的作用下,后两者能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在耦合通道内,依据时序关系进行数据交换、能量传递。

3.4 软件功能设计

该导游软件的功能模块如下:①用户注册和登录;②馆内导览;③藏品搜索和扫描;④仿品购买;⑤意见反馈。以馆内导览为例,要介绍馆藏资源、藏品数量、名称、分类等,采用地图介绍、文字介绍两种方式,并且可以相互切换。具体到地图上,包括藏馆分布、游览路线、逃生路线等,游客大致了解博物馆后,制定合适的参观路线和顺序。在文物扫描上,游客遇到心仪的展品,可使用读卡器扫描RFID标签,信息经蓝牙发送到手机APP上。RFID标签内,具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信息,不需要连接后台服务器即可查看。此外,游客也可以点击语音、视频介绍按钮,获得语音和视频信息,但需要连接后台服务器才能查看。

4.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应用

4.1 管理架构

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分为日常管理、防盗管理两个部分,前者包括分类、编号、移动、存放等内容;后者包括防盜报警、非法移动监测等内容。如图2,管理系统采用三层架构,上层为应用软件,中层为RFID读卡器,下层为藏品。其中读卡器分为手持式、桌面式、远距离式三种类型;应用软件用于藏品的登记、管理、移动监控等。

4.2 建立数据库

利用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数据库,建立藏品和标签信息,确保两者一一对应。游客使用读卡器扫描RFID标签,即可获得藏品信息。

4.3 移动监控

在藏品所在房间的出口、入口、通道走廊等部位,均安装RFID读卡器,将标签的有效识别距离控制为15m。当带有标签的藏品经过扫描范围时,读卡器即可获得标签的EPC编号,经串口服务器和局域网、监控中心相连接。红外射线、声光报警器、高清摄像头,均和计算机、局域网连接,基于千兆网络下,能保证视频的流畅性,方便录像和查看。

藏品正常通过出口、入口时,管理人员应该进行解锁操作,计算机记录下藏品名称、通过时间等信息,并对房间内的藏品进行增加或删除,确保藏品数量的准确性。如果藏品未经解锁,计算机检测到藏品移动,此时就会触发声光报警器,监控视频同步录像。此外,利用变焦摄像机,计算机可以调整摄像机的角度和焦距,即时定位非计划移动的藏品,并记录下藏品名称、移动时间等信息。

4.4 软件开发

应用软件的开发使用C#语言,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注册登记软件,可以实现RFID标签的初始化,对藏品信息自动登记;二是藏品管理软件,用于藏品的分类、查询、移动管理等;三是监控软件,对藏品的储存场所进行自动监控,并且和报警装置相联动。

5.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运营服务中的应用

在日常运营服务中,物联网技术还可用在虚拟修复、环境监测上。其中,虚拟修复就是在计算机上构建展品的3D模型,在此基础上尝试修复处理。环境监测就是对馆内的光照、温度、湿度等进行监测和调整,以保护藏品的性能质量。

结语:

数字化博物馆具有安全、健康、便捷、高效的特点,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文中以RFID技术为核心,介绍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方法,详细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导游、藏品管理、运营服务中的应用,以期推动数字化博物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允.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3):68,74.

[2]孙丹丽.大众文化传播视角下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评《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新闻爱好者,2017,(9):后插2.

猜你喜欢
物联网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