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上市公司争夺战

2018-11-28 01:10■王
决策 2018年11期
关键词:湖北上市政府

■王 翀

需要预防和警惕的是上市公司倍增竞赛带来的畸形“催熟”和政企关系的扭曲,这种教训,在独角兽争夺战中已经出现过。

201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上演了颇值得玩味的一幕,东西南北各个省份不约而同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其中,浙江、重庆、湖北、山东等省市的计划最为引人关注,均要求在3-5年内实现翻番,时间之短、目标之高,一时间引起纷纷议论。

各地为何不约而同提出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各地是如何支持企业上市的?为规避政企关系扭曲的老毛病,这一过程中,政府之手应该如何精准作为?

争夺战大幕拉开

2018年7月,杭州高新区(滨江)企业上市培训基地“高调”开班。这个培训班的讲师,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以及数十家“最懂资本规则”的中介机构,学员则是来自高新区(滨江)的42家上市后备企业。

按照计划,杭州高新区每年将安排5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滨江还提出,确保每家上市公司在滨江都能拥有自己的楼宇物业。杭州高新区的目标是,2019年上市公司50家、2025年100家,形成上市公司的“滨江板块”。杭州上市公司培训班的背后,是各地愈演愈烈的上市公司争夺战的缩影。

在东部沿海,上市公司数量本就位列前茅的浙江,早在去年10月份,就率先提出了“凤凰计划”。“凤凰计划”明确了4年内上市公司倍增的“小目标”,到2020年,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700家,重点拟上市企业达到300家。截至2018年9月底,浙江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85 家(境外 88 家)。

浙江踌躇满志之际,西部都会重庆按捺不住了。

“上市公司数量5年倍增!”7月初,重庆正式发文,明确提出到2022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70家,总量达到140家。截至2018年9月底,重庆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7家,重庆希望到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70家、新增IPO申报公司100家、新增辅导备案公司200家、新增以上市为目标的股改公司350家。完成这一倍增计划,重庆还有不到4年半的时间,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在中部,被后发省份超车的湖北,出手就是一个“翻番”的目标。湖北境内上市公司总数多年蝉联中部第一,但在2017年,被安徽和湖南超越,退至中部第三。今年4月,湖北正式亮剑:到2022年末,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全省境内外各类上市公司总数要达到200家左右,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倍增。

在华北地区,经济大省山东希望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到400家,这相较于2017年底的194家,翻了一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一样是翻番,各省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尽相同,重庆和湖北是5年,浙江4年,山东则是3年。急急如律令,扶持和争夺上市公司的战火,已经烧到国内各重要省市并下沉到重要的经济大市。

争夺上市公司,这场竞赛无声但激烈。

政府之手与政策加码

鼓励公司上市、吸引具备上市潜力的公司到本地扎根,送上奖励红包是各地倍增行动的标配。在渐趋激烈的区域竞赛中,优惠政策也在悄然加码。

在北京,IPO补贴可以达到600万。在杭州,上市公司、挂牌企业实现资本市场再融资,最高补助资金可达1000万元。湖北自发把奖励金额从200万提高到了400万。在A股首发上市可获省政府奖励400万元,境外上市、对省内企业按规定异地“买壳”或“借壳”上市后,将注册地迁回湖北省的,省财政一次性奖励300万元。上市公司所在地政府还能获得30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尽管各省争夺上市公司的力度都很大,但湖北政府的做法较为典型,不仅上市公司的培育和争夺工作成系统,还少有的将上市公司倍增明确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一个追赶型省份的急切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4月底,湖北在提出上市公司倍增计划的同时还强调,把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市、州、县政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决策部署,制定本地未来5年企业上市的倍增计划,并建立健全督查问责机制。

为了确保完成“倍增计划”,湖北省政府专门制订了15项措施。例如,建立完善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制度。按“银种子”“金种子”“报辅”(即进入“辅导期”)、“报会”(上报证监会)等不同的“通道层级”,给相关责任人以奖励。如“报辅”奖励50万元,“报会”奖励150万元,沪深交易所上市奖励400万元,境外上市奖励300万元,买壳上市奖励300万元,等等。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原先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土地出让金以最低价格标准核定”;“全省各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对纳入上市后备库的,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并给予担保费率优惠”。

为支持拟上市公司,湖北甚至还出台了引发广泛争议的“轻罚”政策。对“金种子”企业,湖北提出:对须进行行政处罚的事项,依法依规从轻或减轻处理;各级部门行政处罚决定,事先要通报省上市办;各级行政执法部门的相关检查,以帮助整改规范为主。

消息一出,网上也出现质疑,湖北官方回应相关质疑时则表示:“孩子犯了错,父母都知道要适当地批评惩罚,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警惕畸形“催熟”和政企关系的“扭曲”

土地保证、税收优惠、财政奖补、政策扶持,各地为何对上市公司如此偏爱?

企业上市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固然是企业所有者,但政府也能从中获益,因为企业上市最能体现政府政绩、增加融资平台、促进当地GDP的增长。区域内企业的上市,谋求的是跨越式发展,这与地方政府的决策目标高度一致,为了让企业想上市,敢上市,最终能上市,行政推动成了必要手段。

现实中,企业在争取上市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扮演的是多重角色,不但全程参与、全程服务,甚至以“绿色通道”的名义赋予企业一系列特权。 众所周知,企业一旦上市,广泛的资金来源会使筹资数额急剧增长,给当地经济带来显著的带动效应。于是,地方政府纷纷把财政支持的重点对准了上市公司或准备上市的公司。

实际上,地方政府和园区给出的奖补,相较企业上市获得的融资额并不算多,对企业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对于企业上市的系统性支持。

其一,企业上市实质上是发展资源的重组,地方政府的强势推进发挥着关键作用。成功的重组,体现的往往是地方政府调控区域内上市资源的能力。整合上市资源需要打破行业、区域壁垒,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有形之手”的作用。

其二,企业上市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服务。企业从股份制改造到上市,要经历诸多环节,有许多问题企业自身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帮一把、推一推、送一程。诸如税收问题、土地问题、项目问题、资金问题以及中介机构的选择和协调等。企业在争取上市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或教练,或保姆,或助产士等,需要全程参与、全程服务。

但是,需要预防和警惕的是上市公司倍增竞赛带来的畸形“催熟”和政企关系的扭曲,这种教训,在独角兽争夺战中已经出现过。地方政府为了使拟上市的企业符合上市标准,通过行政手段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首先会影响企业依靠自身实力求发展的动力。现在许多企业一碰上问题,想到的不是改善自身条件,而是抱怨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正是因为地方政府的这种“支持”,使得一些企业为追逐政策而奔走于全国各地,并最终使各方利益一损俱损。对拟上市公司的财政支持不仅会影响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加剧地方财政收支困难,诱发设租、寻租等腐败行为,还会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到地方其他公共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湖北上市政府
20.59万元起售,飞凡R7正式上市
10.59万元起售,一汽奔腾2022款B70及T55诚意上市
The rise of China-Chic
14.18万元起售,2022款C-HR上市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