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微课程主题活动:《枇杷熟了》

2018-11-28 11:15顾青青
小学生 2018年12期
关键词:枇杷梯子指南

⦿顾青青

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将如何生成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呢?我们教师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本文主要围绕枇杷成熟了,我们如何顺应幼儿兴趣需求来开展活动的?怎样与《指南》进行链接的。

一、活动背景

午后带领幼儿散步时,黄灿灿的枇杷吸引了幼儿的目光。“树上的是枇杷吗?”“熟了吗?”“可以吃吗?”“幼儿园的枇杷我们可以采吗?”幼儿三三两两的对话引发了大家对于枇杷的好奇心,枇杷已经成了幼儿关注的焦点。如何支持幼儿解决生成的问题和培养其好探究的学习态度是需要好好斟酌的。《指南》中也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小班年级组生成主题活动《枇杷熟了》,并开展了一周有关枇杷的系列活动。

二、活动目标

主题内容确立以后,年级组的老师们开始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并与《指南》连接确立主题目标。在确立目标前,搜集了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筛选,阅读了《指南》各领域目标,也查阅了有关枇杷的知识和活动经验,在熟识的基础上将活动目标确立如下:1.在摘枇杷的过程中,懂得自我保护,知道一些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2.认识枇杷,能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枇杷的秘密,发现其明显特征。3.能用语言、艺术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枇杷的认识。4.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和同伴有合作意识。5.学习一一对应的方法将“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

三、活动过程

这一系列的活动主要通过健康、科学、美术、数学、生活等五方面的内容来让幼儿进一步观察和探究枇杷的秘密,同时还能让教学活动更加的生活化,满足幼儿的需求。《采摘枇杷》是我们开展的第一个教学活动,活动前一天与幼儿进行讨论采枇杷要什么工具?幼儿A提出需要梯子。该幼儿家里是种枇杷的,所以有一定的经验。在与幼儿商量后,利用家长资源收集了网兜、钩子,幼儿园准备了梯子、水桶等。在活动开始前我们有很多的担忧,对于小班的幼儿爬梯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我们做了两手准备。幼儿们通过相互合作,有的搬梯子、有的拎水桶等来到了枇杷树下,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幼儿们对于梯子非常感兴趣,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忧是多余的,可能一直看着中大班的哥哥姐姐玩梯子早就跃跃欲试了。幼儿勇敢地爬上了梯子,他们还能相互帮助呢!一个拉着树枝一个负责踩,有了朋友的帮助就采到了。幼儿B在采的时候发现低处的枇杷已经没有了,于是提出要借助钩子,在工具的帮助下,采到了一大串枇杷。对于更高处的枇杷幼儿提出要老师帮忙,可是我钩下来掉在地上都摔碎了,于是幼儿提出可以用布来接,由于没找到合适的布,阿姨找来了垃圾袋。我用钩子钩,幼儿合力拉着垃圾袋来接。最后幼儿抬着枇杷回教室了,迫不及待地观察枇杷,他们发现有的大、有的小……

于是,顺着幼儿的发展需求,开展了第二个教学活动《认识枇杷》,让幼儿感知枇杷的外形特征,学会正确的剥枇杷方法。幼儿以往更多的是关注果肉,本次的活动通过摸一摸、剥一剥、尝一尝等环节来进一步认识枇杷。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枇杷是一头大、一头小、外表有一层毛……符合《指南》中指出的:“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的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在剥一剥的环节中出现了问题,幼儿C平时生活自理能力比较薄弱,不擅长剥,但是很着急,他遇到困难就在嘀咕:“这皮好难剥呀,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吃到啊?”这时候对面的小姑娘说:“从大的一头剥很快哦。”于是幼儿C也开始尝试:“哇!好大一块皮啊?”他的欢呼声吸引其他有困难的幼儿。幼儿在尝试中、在同伴的提醒下找到了简单而正确的剥枇杷方法。最激动时候终于到了,那就是品尝枇杷,吃完枇杷后幼儿开始关注那几个枇杷核,有的说有三个、有的说四个……幼儿初步感知枇杷核的个数不一样,为我们接下来数学活动做准备。幼儿D告诉我枇杷可以止咳、可以做枇杷糖水……于是“枇杷糖水”生活活动产生了,活动前幼儿去咨询了家长怎样制作枇杷糖水,收集的流程是洗枇杷、剥枇杷、煮枇杷、放冰糖等。幼儿通过洗枇杷、剥枇杷、煮枇杷等,完成了枇杷糖水的制作。终于可以品尝劳动果实了,幼儿提出给中班的哥哥姐姐一起分享。之后我们收集了很多枇杷核,有什么用呢?于是数学活动“变得一样多”产生了,由于数学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连贯性的,所以本次活动是在蓝本教材上改动生成的,让幼儿尝试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增加或者减少的手段来变得一样多。《指南》中也指出: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看我们幼儿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制作各种相同长短的队伍。

通过一周的枇杷活动,幼儿对于枇杷非常熟悉了,于是我们尝试让幼儿表现枇杷,大部分的幼儿运用了绘画的方式。从幼儿的表现来看,幼儿对于枇杷的外形还是非常了解的,作品的形状都是上小下大。观察能力也很细致,下面画了个圈,幼儿告诉我这是枇杷的肚脐眼;枇杷是一串一串的;大枇杷的周围有很多小枇杷。幼儿能说出来但不能很好的表现,就像幼儿D他知道是一串一串的,但不知道怎么用画笔来表现。这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关。《指南》中指出:“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我们的幼儿能通过观察把单个枇杷的外形、成串枇杷的外形大致用笔画出来。成串的枇杷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材料来让幼儿表现,如树枝、橡皮泥等这样的材料,可以让幼儿更好的表现。

区角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我们根据幼儿的要求把生的和煮过的枇杷核进行了对比,看哪一种核能发芽;在美工区中制作枇杷,幼儿通过绘画、泥塑、纸等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枇杷的造型,种子贴画等;益智区中孩子们发现枇杷的大小,提出来可以用量一量、比一比等初步的测量方法,种子可以根据数字卡片来数一数、摆一摆等。

四、主题活动反思

“枇杷熟了”这一主题来源于幼儿,是与园舍内的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整个主题使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点数能力、攀爬能力、绘画能力、泥塑造型等都得到了锻炼。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幼儿为主,随幼儿的发现以及兴趣来深入开展,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在幼儿起初发现枇杷的时候最关心的问题是“幼儿园的枇杷熟了,可以采吗?”作为老师则顺应孩子的需要,“当然可以啊,你们是幼儿园的小主人啊!枇杷熟了我们一起来采摘吧!”于是枇杷的活动自然生成了,以幼儿的关注点为切入口,首先我们满足了幼儿的需求,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发现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以发现枇杷、采枇杷、认识枇杷、表现枇杷,这样的一个大致流程来开展我们的主题活动,符合幼儿的需要,做到了真正以幼儿为主,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教师对于领域的划分可以再多元化一点、更加丰富一点,比如《采枇杷》的活动中,我们在采枇杷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枇杷,然后对枇杷采取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感知枇杷的大小,让幼儿掌握一些测量的方法等。当初我们设计这个主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幼儿的需求,其次是领域的均衡,所以导致在设计生成活动的时候,内容的选择虽然涉及到各领域,但是比较的单一。既然这个活动来自于幼儿,那我们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为幼儿服务。比如幼儿是以绘画的方式表现枇杷,但表现成串的枇杷难度较大,如果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材料来降低难度,幼儿会表现的更好,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枇杷树只是园舍中一种树,我们还有柿子树、桂花树、银杏树等,这些树能与我们的主题紧密集合,这样我们幼儿园的资源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更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

大部分的教学活动都是预设好的,就好比是带着幼儿有计划的去旅行,但是路上的插曲却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枇杷熟了》恰恰正是这样的一个活动。生成活动就能让我们的幼儿更加兴奋,给课堂增添色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能预设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具体情境,巧妙地做出相应变动。”生成活动的不断开展,我们教师的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

猜你喜欢
枇杷梯子指南
种梯子
枇杷
木梯子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梯云纵
枇杷糖浆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吃“乒乓球”
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