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蝶衣的蜜蜂1

2018-11-28 15:14金圣华
英语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杨绛蜜蜂

文/金圣华

按照一般看法,蝴蝶是悠闲的,蜜蜂是辛劳的。蝴蝶身披彩衣,栩栩穿花,整天在姹紫嫣红、秀兰芳菊中寻艳探香,日子过得好不逍遥!蜜蜂却天生劳碌,不停在芳菲盛放处来回穿梭,营营役役,为采花酿蜜而殷勤不息。

根据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性为了养家糊口,在工作上力争上游,有所表现,是理所当然的;女性却完全不同,在事业上哪怕全心全意,努力拼搏,总有人会不以为然,不是质疑你的能力,就是讥讽你的动机,冷不防来一句:“这么拼命干嘛?还不是赚钱买花戴!”

女性在职场上悉心投入,鞠躬尽瘁之余,最安全的做法是打扮中性,面目模糊,让人一时不记得你的性别,置身西装革履群中毫不显眼;万一仪容出众,个性鲜明,这就不免会招来异样的眼光,认为你不够水平,有失专业,并惹上“花蝴蝶”之讥了!

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在今时今日看来,固然不合潮流,但也并未销声匿迹。回忆往昔,个人学术生涯中,就曾经亲历其境,深谙其味。所幸在人生道路上,曾遇见不少优雅端庄的先贤,她们成就卓越,永不言休,活得雍容而有尊严。有她们在远方遥遥领路,尽管途险道窄,吾辈后进当可勇往直前而无惧了。

1982年冬,一个寒风凛冽的午后,跟随旅法学者沈志明一起去拜访波伏瓦。波伏瓦是法国最享盛誉的作家及存在主义大师,在法国人心目中,地位无与伦比。波伏瓦的府邸坐落在巴黎南端,听说是以《达官贵人》一书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后购置的。抵达后,主人早已打扮停当,在府中候客了。记得那是一所特别的房子,楼高两层,中间打通,似乎工作室、休憩处都在一块,不分间隔,四壁都是书架,放满了林林总总的书籍刊物和各式玩偶(法语为poupee,发音极近“宝贝”),漫溢出一片熏人的书香与难掩的童真。室内还陈设了许多萨特的相片,小几上插满黄色的鲜花。那天她身穿白衣蓝裤,外罩一件毛衣,色彩由下至上,从深蓝渐变为浅白,头上则系了一条白色的缎带,将头发拢起,看来举止优雅,气度从容。我们谈起了她的种种著作、日常生活,以及中法文化的异同。谈话间波伏瓦得知她的名著《第二性》已经有了中文译本(当时指的应是台湾晨钟的版本)时,笑得特别开怀。整个过程,知性与感性交融,并没有因为主人女性的温柔与敏锐,而冲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那年波伏瓦七十四,萨特逝世两年,坚强的她已经从伤痛的低谷中站立起来。

1985年初,香港翻译学会执行委员一行六人到内地访问交流,在拜会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时,首次会晤了杨绛先生。记得那天的会上,座位恰好安排在杨先生旁边,因此,更增加了不少交谈请益的机会。初晤杨绛,印象中的她气韵娴雅,行止婉约,穿了一身剪裁得宜的深色旗袍,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一派温柔。当时完全看不出眼前娇弱的身影,数年前曾经历过“文革”,劫后余生,写出具备“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格调的不朽杰作《干校六记》。那一年,杨绛七十四岁。2000年后,曾经四访三里河,在那俭朴清雅而莳花不断的小楼上,亲眼见证年逾九十的老人,如何在痛失伴侣的哀伤里重新振作,自强不息。原来,羸弱的外貌下,竟然藏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才是灾难过后,收拾一切、打扫现场的强者!

因此,这世界上只有勤懈之分,而无男女之别。

本书以“披着蝶衣的蜜蜂”为名,共分五辑:第一辑“成长”,概述个人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过程,并论及缘结文字、情系母语的起因;第二辑“亲情”,讲述与父母兄长、夫婿子女的情分,并省视在双亲离世和伴侣长逝后,如何面对孤寂,重新出发;第三辑“友谊”,以感恩之心,念及毕生相交相知的友好,如白先勇、林青霞、林文月、傅聪;孺慕敬佩的前辈,如余光中、劳思光、杨宪益、杨绛等,并缕述如何从他们身上学习所长和深受教益;第四辑“文艺活动”,追忆一些曾经参与投入的文学和艺术活动,在为文学奔波、为翻译呐喊的前提下,悉心筹划、努力推动的过程中,常因旁观者漫不经心一句“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评语,不乏锤木敲钉、徒手造船的艰辛,以及赤手空拳、独闯天下的困顿;第五辑“著作序言”,列出历来一些个人创作和翻译作品的序文和前言,原本还加添每本书的选段,让读者一窥作者于多少个无眠夜晚在茕茕孤灯下笔耕的点滴,惜因篇幅所限,最后不得不一一删去。

本书承蒙柳鸣九先生推介,深圳海天书局出版,特此致谢。

谨以此书,献给世上所有追求美善,而又内外皆及、表里兼顾的女性朋友,只要勤勉不懈、自淬自砺,不管身在灼灼桃林,还是幽幽小院,你们都是披着蝶衣的蜜蜂,活得辛勤而灿烂! □

猜你喜欢
杨绛蜜蜂
选择
向一只蜜蜂道歉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最短的情书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蜜蜂
蜜蜂蜇人后还能活吗
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