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题的题式分析、解读及其应对策略

2018-11-28 18:28董攀山
写作 2018年4期
关键词:资料角度题目

董攀山

申论最后的那道写作题一般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如果“作答要求”和题目直截了当地提问,应该说,这篇议论文并不难写。问题是,为了增加申论考试的难度,最后那道写作题的“作答要求”和提问方式越来越拐弯抹角,越来越花样翻新,本来很简单的提问,非要弄得你眼花缭乱不可,从而使不少考生的答案偏离了主题丢分严重。要写好这篇议论文,就须结合“给定资料”认真审题,切实弄清出题人的真正用心,抓住实质去写,不要受干扰资料的影响。在这里,笔者把多年来已经出现的、关于这道题的比较典型的10种提问方式回顾分析一下,看看什么样的题目,怎么去作答为好。

一是明确给出话题式。这种类型的“作答要求”和提问方式,明确地给出话题,不故意难为人。它的一般表述是:以什么什么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如:

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篇文章,说明自己的看法。(40分)

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之间。

这是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申论试卷最后那道写作题的作答要求。其“给定资料”是关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说的是某市发生了特大火灾,某地发生了重大泥石流灾害,某地出现了群体性事件,等等,最后出了这么一道题。这道题明确指出就“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篇文章,把话题给出来了。有了话题就好办多了。我们可以围绕话题先问一句:如何提高应对能力呢?答案或者说办法有多个,如建立预警机制,一旦事件发生,马上能够应对;加强对各级政府官员和对全社会人员有关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应该怎么做;增强政府部门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让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等。在这几点当中,哪一点最富有实质性、最关键、最管用、最深刻、最有东西可写呢?增强宗旨意识最关键。因为,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平时把各项工作做好,防患于未然;一旦事件来临,又会全力以赴地带领群众去应对。至此,我们不妨以“关键在增强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为标题,也就是选择这个角度写作。指出:这能力那能力,权为民所用是最大的能力;这水平那水平,利为民所谋是最高的水平;这素质那素质,情为民所系是最强的素质。然后另起一行写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得怎么样呢?应当说,多数政府部门和人员做得是好的,但也有做得不咋的。有的政府部门和人员官僚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以权谋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方便条件,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对群众敲诈勒索,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等等。所有这些,不但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反而成了引发突发事件的祸根。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就必须增强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然后就如何增强宗旨意识提出对策和要求。这样,抓住最具实质性的一点去写,肯定能写出一篇得分很高的文章来。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考生没有这样去写,而是就话题写话题,上下一般粗,空对空。比如,有位考生在“谈谈政府部门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这个题目下,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和全体人员要对突发公共事件高度重视,切实列入议事日程,当作大事来抓;二是健全制度。各部门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出各种应对措施来,防止关键时候“掉链子”;三是领导带头。一旦发生事件,各部门领导要在第一时间冲上去,给部属做好样子,云云。可谓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不深不透。阅卷老师最喜欢的是富有个性的文章。什么是个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尖锐深刻、独到鲜明,才是个性。千篇一律的回答,是共性,不是个性,而用共性回答共性,是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的。多中心等于无中心,其实中心太大也是无中心。话题只是一个大的范围,不是所写文章的主题;要写好这篇议论文,还需从这个大的范围里面抓住一个尖锐深刻的小问题作为主题来写。那种上下一般粗,就话题写话题的文章必然停留在表面上,深入不下去。再说,作答要求要我们“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怎样做到这几点?那就是从话题里面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抓住一个小问题来写。如果可以就话题写话题,那还要我们自拟标题干什么?自拟标题就是破题,即把大的话题破成若干个小问题,抓住其中的一个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尖锐深刻的小问题写深写透。那种就话题写话题的做法,既不符合“自拟标题”的要求,更做不到“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也就不可能得高分。

二是命题作文加限制式。这种类型的作答要求和提问方式,是命题作文,不准自拟;同时,对文章写作的对象也做了明确限制,不能无限发挥。如:

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3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全文不少于800字。

这是2007年国考申论试卷最后的那道写作题。看得出,这道题就比上一道题在提问方式上拐了道弯,没有明确地给出话题,也就是没有指出给定资料的中心思想。其实,这道题的实质是:土地很重要,要加强耕地保护。命脉嘛,要命的东西,须臾不可离开。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的文章,显然是写土地的重要性。这是仅从作答要求和提问方式上理解。更为关键的是给定资料通篇讲的都是土地保护问题的,如要限制土地被侵占,要把不能耕种的“坏地”变成可耕种的“好地”,要防止土地被污染,土地问题是引起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等等。当然也有征地单位和部门对农民补偿不够的问题,但通篇讲的还是土地的重要性,是讲耕地保护的。“命脉”这个题目只是一个“罩眼方”,故意变个问法,它背后隐藏着的实质是:耕地保护。看出问题的实质,文章就好写了。标题还是“命脉”,然后开头:命脉就是要害,就是命根子,是须臾离不开的东西。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同时也是所有人的命脉。没有了土地,产不出粮食,什么人都得饿死。我们党历来重视土地问题。早在建国之初,就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迈出的改革第一步,就是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由于土地问题解决得好,才保证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强土地保护,继续解决好土地问题。然后另起一行:可是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有的地方随意侵占耕地,使土地面积越来越少;有的建筑商大量圈地,又迟迟不建,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有的地方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污染土地,损耗地力,等等。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极其短视的、有害的。我国人口多,人均可耕地面积少。如不加强土地保护,我们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本,更谈不上现代化。在把保护土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足讲够以后,就如何保护耕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办法。如摆脱“土地财政”,各级政府部门都不能靠卖地吃饭;严守18亿亩红线不动摇,对违规者严肃问责;少用农药和化肥,发展有机农业,防止对土地的污染,等等。最后来一个好的结尾,如: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强土地保护,为人的生存、发展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实现,提供最基本的资源条件。如此写来,肯定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可惜的是,不少考生没有这样去写,他们抓住征地补偿做起文章来了。诸如,土地对农民很重要,征他们的土地不要紧,但要给够他们足够的补偿,不能坑农害农,等等,然后就如何搞好补偿提出一系列的对策和办法。这就完全把文章写偏了。征地补偿问题只是给定资料中的一部分,是干扰资料,不是给定资料的全部,全部给定资料讲的还是土地保护问题。不抓住这个实质问题去写,写得越多离题就越远。

三是标语口号式。就是给定的话题或题目是一句口号,是祈使句,要求和提倡人们做什么。如“弘扬黄河精神”“树立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等等。对这样的题目的作答,首先对倡导的东西作出定义或解释,指出它们是什么,或者他们说明了什么,然后抓住这个“什么”大做文章。如:

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这是2011年省部级公考申论试卷的最后那道写作题。其给定资料是关于黄河治理的,最后要求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那么,我们首先要问一句,什么是黄河精神?在现实生活当中,什么问题最严重、最违背黄河精神、最需要克服呢?暴戾之气比较严重和普遍。有的地方有的人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刀棍相向,毫无宽厚包容之心。为此,我们可以用“坚决克服暴戾之气”为标题写道:黄河精神是指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治黄过程中所焕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和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种精神表现为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杀敌气概;在和平建设时期,这种精神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种精神表现为和谐包容、理性科学、开拓进取的现代理念。我们只有坚持做到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不断把黄河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然后另起一行写道:可是我们实际做得怎么样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本来应该宽厚包容、奉献社会、理性科学,但有的人却相互仇杀、损人利己、感情用事……所有这些,都是对黄河精神的背叛,愧对列祖列宗,对不起黄河母亲。弘扬黄河精神,首先要把这种暴戾之气克服掉。最后就如何克服暴戾之气、培养和谐包容的精神提出对策、办法和要求。这样,以“坚决克服暴戾之气”为标题,把问题一步步拉到现实生活当中来,紧密联系实际来写,显然要比“思想重视”“抓好典型”和其他别的什么恢宏多了,深刻多了,也好写多了。

可惜的是,我们好多考生没有这样去写,还是用“万能答案”予以回答。比如,有的考生包括有的辅导书在“弘扬黄河精神”这个标题下,就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搞好宣传,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要大力宣传黄河精神,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二是领导带头,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好样子。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作答要求要我们“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如此万能答案既没有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又没有做到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在这里,黄河精神是一种笼统的提法,是指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凡是好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黄河精神;凡是坏的思想和行为,都不是黄河精神,都是对黄河精神的背叛。抓住现实生活当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去写,才能说清楚怎样做是弘扬黄河精神,怎样做是背叛黄河精神的。

四是命题作文名词式。有的申论的写作题是一个名词,不大好选角度和确定主题。怎么办呢?好办!对这个名词题目首先下个定义,说它是个什么,并把这个“什么”拉到你要说明的问题上来,从而确定好文章的角度、主题或者说中心思想。与口号式命题作文大同小异。如:

结合给定资料,以“家底”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联系实际恰当,内容充实;2.语言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3.不少于800字。

这是2011年山东省公考申论试卷最后那道题。是命题作文,题目是一个名词:家底。这张卷子的给定资料是关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李克强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人口普查是干什么的?摸清人口家底,为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际上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我们就紧紧围绕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主题去写。题目还是“家底”。开头:李克强同志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会议上指出,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摸清人口信息,全面把握基本国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给定资料中的)。李克强同志的讲话不仅为人口普查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指针。然后另起一行写道:家底就是客观实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摸清人口家底,搞好教育改革要弄清教育现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摸清大家的思想底细……只有做到对实际情况的亲知、真知和深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可是,实际情况做得怎么样呢?有的领导干部不调查研究,盲目上马这项目、那工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被大家称之为“三拍”干部,即事前拍脑袋,盲目决策;事中拍胸脯,固执己见;事后拍屁股,表示悔恨,但又不承担任何责任。从而进一步说明摸清“家底”的重要性。然后就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提出对策和要求。这样,由人口家底上升到客观实际,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联系起来,矛头直指理论脱离实际、追求个人政绩、搞形式主义的坏作风,就比单纯写人口普查意义大多了,也深刻得多了。有的考生就人口普查写人口普查,又是人口普查多么重要,又是怎样做好普查工作云云,肯定得分不高。

五是故事引起式。这种题目不是直截了当地给出话题和标题,而是要通过一件具体事把话题引出来,从而确定好所写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这种题目的作答,一定要抓住这个故事的实质,看这个故事说的是个什么问题,然后抓住这个问题来写。如:

给定材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这是2012年国考申论试卷的最后那道写作题。资料7说的是刘女士骑着三轮车去赶集,回来的路上看到同村的李老太太和其孙女步行回家。出于好心,刘女士便叫祖孙二人搭自己的顺风车。不料,途中发生事故,三轮车侧翻,三人都受了伤,李老太因伤势过重死亡。出于内疚,刘女士先后三次给李老太家人送钱,以示补偿,说,如果不是我好心办坏事,老太太就不会走得这么早;而李老太家人则先后三次予以坚决拒绝,说,我们不能叫好人不得好报。这个故事的实质是什么呢,它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心灵美,道德高尚嘛!再考虑到全部给定资料讲的都是道德重建问题,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围绕着道德建设展开。题目:“让道德文明之花重放光彩”。然后开头: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的故事,反映的是一种道德高尚之美,它犹如一股甘甜的泉水,浸润着我们每一个人干涸的心田。然后另起一行写道:我们赞美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为他们的义举所感动,是因为现实生活当中太缺乏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了。接着写现实生活当中的缺德人、缺德事,把这些坏的表现写上一些之后,再写所有这些,都严重伤害着人们的心灵,毒害社会风气,与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联系实际把反面的东西写完后,再另起一行正面写: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的民族。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就是最大的德;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其中的一有就是有道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加强道德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没有道德,国将不国,人也就不能称其为人。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加强道德建设。然后,再就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提出好的对策和办法。最后,再弄一个好的结尾。这样的文章,无疑会得高分。

六是命题作文加干扰式。这种题目是命题作文,题目给好了,你必须以给定的题目为题目,不得改变。但是,这个题目绝不是要写的文章的角度、主题、立意等,甚至连话题都不是,完全是干扰因素。如果你按照给定的题目去写作,去阐述,就会出现偏题问题。如:

参考给定资料,以“新的生活 新的希望”为题目,围绕移民问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深刻;2.联系实际;3.料理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800—1000字。

这是2012年山东省申论试卷的最后那道写作题。看得出,这道题出的很有手腕,明显有“坑”。坑在那里呢?“题不对文”,就是“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题目,没有反映问题的实质,不能作为文章的立意、主题、角度或者说中心思想。因为,这张卷子的“给定资料”全是关于移民搬迁的事,而作答要求和题目也是要我们“参考给定资料”“围绕移民问题写一篇议论文”。显然,这道题的要害和实质是:如何做好移民搬迁工作。把如何搞好移民搬迁这个问题回答好,这篇文章才算写到了点子上,才不跑题。而“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所谓的题目,只是一个名字,一个标签,是干扰因素。我们可以把它作为题目来使用,但绝不能把它作为文章的主题、角度、立意等来阐述。正确而必须的做法是,先把“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标签题目写上,然后紧紧围绕“如何做好移民搬迁工作”来写作。那么,如何搞好移民搬迁呢?可选的角度(立意、主题)很多,如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变“要我搬”为“我要搬”,不要搞行政命令;切实为移民建个好的新家,让他们愿意留下来;领导干部要带头,不能当群众的尾巴,等等,都可以写。不过,这些角度都比较肤浅,不深刻,不过瘾。我们不妨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选择统筹兼顾搞搬迁这个角度去写。给定资料中有这样几句话:搬迁不仅让移民换个好的住处,主要是让他们有个好的生活方式;关键是让他们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把这两句话作为开头并写道:这是一种全新的搬迁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此为指导,使之贯穿于搬迁工作的始终。然后另起一行写道:移民搬迁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既要让移民离开老家,又要给他们建个好的新家;既要考虑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又要兼顾移民的个人利益;既要考虑到搬出地的情况,又要考虑到搬入地的情况;既要考虑他们的物质生活,又要使他们留得住“乡愁”……。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科学安排,才能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种“新的生活和新的希望”。这样,既使用了给定的标题,没有违背申论试卷的答题要求,又紧紧抓住了“如何做好移民搬迁工作”这要害问题来写,这就使文章有了一定的高度、力度和深度。这样的文章才称得上是一篇好文章,才能得高分。

可惜的是,有的考生逮住“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标签题目做起文章来了,在这个标签题目下,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搞好物质生活。要把房子盖好,房子的间距要适当,前后左右要对整齐;搞好配套设施,要有自来水管、厕所和厨房,以方便生活,等等。二是搞好文化生活。要建好学校,使孩子有学上;要安上闭路电视线,使大家能看到各个台的电视节目,等等。这样写作就很肤浅了。搞什么建设不把物质文化生活设施搞好啊,哪个城市搞建设,哪个村搞建设,甚至哪个家庭搞建设,不都是这样做的。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才能搞好移民搬迁。撇开这个要害和实质问题不去写,简单地、照猫画虎地在“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标签题目上下功夫,是写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再说,“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问题太大了,还有好多东西可以往里装。比如,要努力发展生产,使搬迁群众在搬入地有活干,有钱挣,不必再为生计问题去奔波;要办好婚姻介绍所,使大龄青年男女都能及时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另一半”;要办好养老院,使6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老有所养,等等。正像上面所说,多中心等于无中心,其实中心太大也是无中心。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用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的字眼或词句等,是不能作为主题来阐述的。只有另选角度,抓住如何搞好移民搬迁工作这个要害和实质去写,才能高屋建瓴,用较短的篇幅把问题说深说透。就标题写标题,撇开实质不去写,必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上了出题人的大当,结果是大丢其分。实际上,还是没有审题,完全跑题了。

当然,一般说来,在议论文中,标题就是主题,主题就是标题,在写作时,抓住标题展开论述就行了。但也不完全尽然。有时候,标题并不就是主题。如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这篇文章的标题,也就是题目,但不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坚持“双百”和“二为”方针,繁荣先进的大众的文化;如果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句话作为主题,这篇文章就没法写,这个话就没法讲。标题与主题不一致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中更多,如《苦菜花》是这部小说的标题,但不是小说的主题,主题是歌颂抗日军民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总之,标题是可以不用作为主题的,是可以不与主题相一致的。在这道题中,出题人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正确的做法,还是抓住给定资料的实质问题去写,写如何搞好移民搬迁,而不可就题目写题目。

七是对资料中的句子理解式。还有一种题目,不给定话题,不命题作文,让你对资料中的某句话加以理解。如:

给定资料6中的划线句子写着:“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历史和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这是2015年市地以下申论试卷的最后那道写作题。这张考卷的给定资料是关于科技创新的,其中谈到1867年美国某地有个放牧人为了偷懒发明了铁丝网,使羊好管理了;我国某地农民养猪其数量难以统计,必须借助现代管理技术;80后、90后成了“网络新一代”,养成了探索思维方式,等等;还突出谈到习近平在2014年6月9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看得出,创新就是给定资料的主题,也是要写文章的话题。那么,怎样从话题里面选一个好的角度、确立一个尖锐深刻的主题来写呢?我们不妨先问一句:如何才能创新呢?或者换一句话说,什么东西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呢?对失败的不宽容。我们完全可以用“宽容失败”为标题,也就是选择这个角度去写,指出创新就难免出现失败。如果一出现失败就全盘否定,不敢试,不敢闯,什么也不干,那就无法创新。只有宽容失败,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这是从正面讲。然后从反面讲,可是我们究竟做得怎么样呢?有的地方、部门和人员对新想法、新事物等求全责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结果什么都干不成,更谈不上创新了。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一蹴而就、一举取胜的事情几乎从来就没有过。那种对创新吹毛求疵、说三道四、什么都不干的人,倒是不会失败,可他们的不作为就是最大的失败。然后,对如何宽容失败提出对策和办法。最后结尾: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的现代化事业是创新的事业。让我们宽容失败,正视失败,屡败屡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奋斗!这肯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当然,你也可以不选这个角度,从正面选择“实干”这个角度去写,指出:新,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实践实践再实践,才能做到创新创新再创新。至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学习思考实践”这6个字作为主题和标题,选这个角度大做文章。首先开头:习近平在2014年6月9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习总书记的这一号召,不仅为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指针。然后另起一行:创新要做的努力很多,但我觉得,就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实践实践再实践;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科技的创新、经济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否则,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奢侈懒惰,什么创新也谈不上。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另起一行: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做得怎么样呢?应当说,多数社会成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的是好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做得不咋样。我们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努力学习、实践和思考,一个字:干!然后就如何坚持实干提出对策和要求。最后结尾: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作答要求中的,实际上是题目)。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让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实践,认真思考,切实掌握最新的思想理念和知识技术,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抓住人这个决定因素来写,既切合主题,又显得深刻、宏大,联系实际紧密,肯定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这道题的关键是紧紧抓住创新二字不放,从科技创新里面跳出来,不要就科技创新谈科技创新。

八是直截了当式。就是给定的题目,是一个很具体明确的观点,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角度、中心思想,直接围绕着它阐述就行了。如果要求自拟题目的话,无非换个字眼和词句。如:

“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自选角度,见解深刻;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总字数1000—1200字。

这是2016年国考申论试卷的最后那道写作题。这道题目出得不错,不搞弯弯绕。给定资料的中心意思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严守规矩,文明做人。而“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按理说,直接把这6个字作为角度和题目来阐述就行了,但作答要求要我们自拟题目、自选角度,既然如此,那就换个字眼,不妨这样去写:题目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然后开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领导干部强调指出,要严守政治规矩(资料中有)。习总书记的这一指示,不但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政治上的要求,也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如何立身做人指明了方向。然后另起一行:礼就是规矩,就是行为规范,就是道德底线。无规矩不成方圆。什么时候学礼仪、讲道德、守规矩,什么时候人们的行为就文明,社会就发展,事业就进步;什么时候不学礼仪,不讲道德,破坏规矩,社会就失序甚至混乱,事业停滞甚至倒退。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讲礼仪的历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守道德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史就是一部守规矩的历史。我们要决胜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学礼仪、讲道德、守规矩。然后另起一行:可实际上我们做得如何呢?应当说,多数人做的是不错的,但也有部分人做得不很好或者说很不好。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克服不良行为,切实做到学礼仪、讲道德、守规矩。然后就如何学礼仪、守规矩提出对策、办法和要求。最后结尾:《论语》中讲,不学礼,无以立(资料和作答要求中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还是精神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让我们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决做到学礼仪、讲道德、守规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绝对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九是命题作文“形小实大”式。这种题目是命题作文,看上去题目很小,很尖锐,很具体明确,完全可以作为角度和主题,直接围绕着它阐述就行了,其实不然。它是一个很大的观点,实际上还是一个话题,一个大的范围,还需从中选取一个角度,抓住一点来写。如: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这是2017年省考申论试卷的最后那道写作题。给定资料是歌颂水、赞美水的,说是水可以美化环境,可以养殖种植,可以开水上农家乐,可以灌溉浇田,还有滴水穿石的本领,等等。最后要求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以水为师,向水学习,学什么?应该说,可学的东西很多,如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因形就势的和谐理念、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气概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如果一条一条地都写上,要么超字数、时间也不够用,要么雨过地皮湿、一条也写不透。聪明的办法,是抓住水的一条好处去写。在水的这几种好的精神中,哪种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呢?也就是说,在哪一点上我们人类做的最差呢?在奉献精神上做得最差。那么好了,就抓住奉献精神这一点,作为角度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展开论述。题目,还是“以水为师”。开头:一提到水,不禁想到那句妇孺皆知的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尽管是写人的,但却恰恰反衬出了水的可贵品质——甘居低处,无私奉献。然后另起一行写道:水的高贵品质很多。如因形就势、俏不争春的和谐理念,奔流不息、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韧劲和毅力,等等。我认为,在水的诸多可贵品质中,牺牲自己、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尤为可贵。不是吗?当久旱无雨、秧苗枯萎的时候,一场大雨降落,立刻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而它自己或渗进了泥土,了无声息,或被蒸发为水蒸气升入空中,准备再次为人间降下甘霖;当雾霾严重、空气浑浊、人们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一场雨雪飘下,空气立刻清新……然后再另起一行从反面往深处写:以水比人,我们似乎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段时间内,我们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甚至只索取不奉献。在对大自然的态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竭泽而渔,搞破坏性开发;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由冷漠到互害,损人不利己,甚至损人又损己。正如人们所调侃的那样,我们应该感谢毒奶粉,它使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我们应该感谢假鸭蛋,它使我们认识了苏丹红;我们应该感谢黑心作坊,它使我们认识了地沟油;我们应该感谢骗子,他使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电信和网络诈骗……这些都是只索取不奉献的恶劣表现,与水牺牲自己、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相比,可谓天上地下。以水为师,就是要强化奉献意识,把这种恶劣的痼疾去除掉。然后,就如何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提出对策和办法。结尾写道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给定资料中的)。让我们学习水甘居低处、无私奉献的精神,严己宽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有的考生不是这样,他们不注意选角度,不是抓住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去写,而是就“以水为师”写“以水为师”:写一条水的好处然后表表态,向水学什么;然后再列一条水的好处,再表表态;结果,写了五六条,一条也没写好。实际上,在这里“以水为师”虽说是题目,其实它还是一个话题,要从这个话题里面再选出一个小问题来写,如“学习水的奉献精神”,或者“学习水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这就容易写好了。

十是应用文式。这是前几年申论试卷出现的情况,近十多年来,没有出现过了。这样的题目,就是让你写一篇应用文。如:

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满分50分)

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2.条理清楚,语言通畅;3.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4.字数不多于1500字。

这是2004年国考申论试卷最后的那道写作题。其给定资料是关于汽车工业发展和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写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从“资料”中来到“资料”中去,把给定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按照交通拥堵的状况—造成拥堵的原因—解决办法的先后顺序写出来,并且要做到具体、明确。写交通拥堵的状况时,指出上班高峰时,道路成了停车场,30公里的路程要走一个半小时,等等。写造成拥堵的原因时,指出汽车业发展过快,道路的发展跟不上汽车的发展。在写治理办法时,指出控制私家车,近十年内,平均每个家庭不得超过一辆,高峰期要实行单双号限行;发展大公交和地铁,为公交车设专用车道;加强交通管理,保持人车和谐;多建立交桥,发展立体交通和停车场;发挥科技的作用,发展滴滴约车、摩拜单车,等等。总之,给定资料中有的,都要用上;资料中没有的,如果切实管用,也可以写上。如果追求完满,还可以考虑到,报告是上行文,除了“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这个标题外,还应有抬头、落款和年月日。

综上所述,不管作答要求和提问方式如何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首先弄清给定资料的主题,明确给定资料说的是个什么问题、什么事。然后,把给定资料的主题当话题,从话题里面选取一个最尖锐深刻的小问题,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有一个好的很高的立意。这是其一。其二,在阐述你的立意时,要联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说,尤其注意批判反面的东西,通过摆表现、论危害、剖实质、挖根源,把错误的东西批深批透,从而把自己的正确主张立起来。第三,有一个好的标题(如果允许自拟标题的话)、开头和结尾,以确保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在开头或结尾上,最好用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名人名言或专家的观点等,以增强文章的力度。第四,要有一个好的段首语,特别是在提对策上。把第一句话写好,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同样情况下,易得高分。

猜你喜欢
资料角度题目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追根求源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