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机制 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新探

2018-11-28 11:35于竞胡雪丹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一带一路

于竞 胡雪丹

摘 要:产教融合是培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新动能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为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开展基于产教融合机制的国际教育合作,对于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经验,丰富中外教育合作模式,拓展中外教育合作领域,完善“一带一路”教育布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产教融合;教育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產教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同时,《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对我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路线图进行了顶层设计,助益我国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经验,特别是发达国家在产教融合领域的先进经验。

一、发达国家产教融合的政策演化

与主要经验

自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工程学院的赫尔曼·施奈德教授第一次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构想以来,产教融合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企业和地方社会机构在推动职业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国家层面通过了相关法律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渐形成了产教融合模式的雏形。如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教育部开始实施“双元制职业培训”试点工作,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在该模式下,人才培养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完成;1993年,英国政府提出现代学徒计划,该计划由政府出资,将建立在传统手工基础上的职业培训制度扩展至新兴行业,并将学徒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结合;1994年,美国政府颁布《从学校到职场机会法案》(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要求各州建立“从学校到职场机会”教育体系,从而规范和促进美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进入21世纪,为适应全球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应对其所带来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产教融合模式更加注重与区域整体发展的结合,并逐步发展成一项国家战略。如2000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渊惠三在作政府施政报告时提出,日本面向21世纪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立国”和“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为振兴科学技术,要积极建设政产学研于一体的体制;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要以经济共生圈为纽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由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受训者、投入、就业机制组成的完整体系,着力构建一个正式的、连贯的、有稳固支撑基础的创新职业教育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 一些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将科技创新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选择,并取得较好的经验和成果。以英国为例,英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和数字经济,成为引领英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创意产业已超过金融服务业成为英国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英国雇佣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带动的就业岗位增长率高出其他经济部门3倍。这两大产业最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其背后除了牛津、剑桥等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外,还拥有一批在产教融合方面极具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如南安普顿大学、伯明翰城市大学、锐传学院等。上述学校通过产教融合,与产业紧密对接、高度融合、深度合作,为英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关键阶段,处于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充分借鉴并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成果,对于提升国内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十三五”期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二、“一带一路”为开展基于产教融合的

国际教育合作提供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曾在2017年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特别指出,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教育交流是国与国之间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系列文件,着力推动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希望通过加强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等工作,对接沿线各国的发展需求,倡议沿线国家共同行动,实现合作共赢。我国教育部也与6省(区)签署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希望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培养一大批共建“一带一路”的急需人才,努力形成“携手同行、顶层设计、政策倾斜、重点突破”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新局面。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通过教育与产业同步、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方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这一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有效的合作办学形式,开展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的国际教育合作,培养与“一带一路”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的本土化人才,对优化“一带一路”教育布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

三、产教融合机制下

国际教育合作模式的探索实践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Center For 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me,CSDP)自成立以来,主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汇聚全球创新要素,抓住“一带一路”的重要机遇与历史使命,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以产教融合为主体,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两翼,以先进教育输入引进和本土化改造为基础,以“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为核心模式的“一体两翼”国际教育合作模式。目前,CSDP已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荷兰、爱尔兰、新西兰等国的教育主管部门或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组织开展了应用技术教育交流合作,实施了“中美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中欧/中澳/中新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首先,在国际教育合作模式上,采取“平台对平台”的方式。中心着力打破过去点对点的合作方式,通过在国内建立一个面向国际合作的平台,并对接国外一个平台,或者与国外合作方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平台,形成一个平台化的合作模式。通过多元主体开放合作、多层次的网络协同,形成一个具备自我演化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创新生态系统以人的创造性价值为核心,大型企业、创业企业、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社区学院等共同发挥作用。

其次,在合作主体上,采取“学校+企业”的方式。CSDP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乃至国际合作,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通过“学校+企业”的方式,以产业技术进步和企业全球化布局为主轴,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需要通过企业全球化布局带动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通过校际合作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并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先进技术转移的通道和技术创新共同体。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CSDP将同有关高校和企业一道,共同致力于搭建“学校+企业”的全球合作平台,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共享科技成果。

最后,在資源对接与推广模式上,具有平台对接、梯度开放、适宜推广的系统安排。CSDP在规划、设计、推动国际教育合作的实践过程中,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实际出发,始终聚焦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等一系列发展机遇,深度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统筹协调地方政府、地方本科高校和行业企业资源。而平台化的模式整合并集成了中外优质教育、行业、企业及政府资源,最大程度实现中国高校需求与外方各类优质资源的精准对接。在推广过程中,项目先在相应学校进行平台推广,并在实践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与合作模式,然后推广到更多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学校,使更多的中国学校、中国教师、中国学生受益,这样的模式受到了地方政府、地方本科高校、行业企业的广泛欢迎。

CSDP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不仅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建设新机制、新模式的过程,更是对国际教育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拓展了中外教育合作领域,初步架构了国际应用技术教育合作网络,为完善“一带一路”教育布局,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建设道路提供了有效资源和有益借鉴,初步彰显了在应对新技术革命大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王昕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一带一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