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路径

2018-11-28 11:13徐瑜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精准扶贫

徐瑜

摘 要:精准扶贫战略是自十八大以来实施的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介入精准扶贫是其本土化的重要课题。现有的精准扶贫政策面临着政策能否“精准”落地、贫困对象能否有效脱贫且不再返贫等挑战。社会工作在价值观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与精准扶贫具有耦合性,这使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社会工作可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以及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提升等方面介入精准扶贫工作。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是一个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走向既定脱贫目标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实践、反思进而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社会工作模式和理论的过程,有益于社会工作进一步展现自身价值,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参与社会服务积累经验。

关键词:社会工作 精准扶贫 介入路径

一、引言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的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年的5575万人减少到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5.7%下降到4.5%;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加快增长,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说明当前我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果。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仍有4000多万人尚未脱贫,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革,扶贫的难度和要求也越来越大,精准扶贫迫切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来创新精准扶贫工作的机制和方法。社会工作凭借自身的专业理念和方法,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在优化精准扶贫的政策选择、为精准扶贫对象增能、有效链接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7年12月1日,“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启动,113所高校将对口援助77个国家级贫困县。因此,社会工作之于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是一大机制创新,更是强大的推进力量,必将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

二、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

“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精准到人到户的新型扶贫模式,是针对以往扶贫开发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的扶贫对象不甚准确、扶贫资源跑冒滴漏、扶贫追求临时政绩、扶贫目标发生偏离、扶贫效果缺乏科学评估等现象而提出的,它作为一项工作要求,而非为了学术讨论,在内容上、实践操作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补充之处。为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实现目标,我们可以从扶贫政策和扶贫对象两个方面探讨精准扶贫的推进困境,以期从不精准走向精准,协同努力、持续进取、积沙成塔、最后达至脱贫目标。

(一)政策方面

众所周知,精准扶贫主要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从识别方面看,当前我国贫困人口的识别主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实行,但具体到各省市、各县乡,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不同,导致识别的标准和结果差异很大;另外,识别工作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外,更需要的是群众的积极参与,而现实情况中,真正贫困的村民往往对公共事务相对冷漠,忙于生计或者疾病缠身无暇关注,这就对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提出很大挑战。从帮扶方面看,因致贫原因的不同,贫困户对帮扶有着不同的需求,如生产救助、学业救助、大病救助、房屋改造、低保救助、农业实用技术、担保贷款等各有差异,这些需求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重合的,并且是紧迫的,这就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合作,精准高效地提供帮扶,降低贫困人口的返贫风险。而现实情况中,推诿扯皮并不鲜见,这就造成有限的扶贫资源运作效率低下。从管理方面看,当前我国采取的贫困对象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基层扶贫部门负责建档立卡,进行统一管理。而从各地区的政策实践来看,贫困认定时间长、认定程序繁琐,导致扶贫管理存在滞后性和延迟性。从考核方面看,虽然国家对于扶贫地区进行定期的考核,但由于各地政府更多热衷于做好“表面工作”、积极迎接检查,真正的扶贫效果有待商榷。

(二)扶贫对象方面

一是扶贫对象脱贫意识不强,“文化贫困”现象多发。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家庭教育是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群众“精神贫困”“文化贫困”现象形成的内在原因。他们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因而选择了消极应对的生活态度,尤其目前国家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倾斜,部分贫困对象对于国家的依赖心理越来越强,甚至认为扶贫资金是不拿白不拿,“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 “坐”、“等”、“靠”、“要”思想严重。这部分人的贫困现状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懒惰不愿劳动造成,由此使得“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文化贫乏”作为内因影响并加剧“经济贫困”。因“懒汉式”堕落习性而导致贫困的,尽管在贫困人口中只是较小的比例,但是这些人对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的使用、无疑让扶贫工作遭受极大的正義性、公平性挑战。二是扶贫对象脱贫能力不足,返贫风险大。部分贫困人口达到了稳定脱贫标准后,仍然不愿意退出贫困行列,究其原因,除了身为贫困对象能够享受国家的政策和产业扶持优势外,更多的是自身能力的匮乏。对于此类家庭而言,退出贫困行列意味着几年后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和增加家庭收入、不再返贫。但贫困地区多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及教育发展落后,农户与外界交流甚少,多数村民仍以传统的农耕为生,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个人发展能力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且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方式的农业劳作不再具有优势,这也致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对这一群体来说,精准扶贫就意味着不但在扶贫期要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要提高他们走出贫困的能力。

三、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领域的优势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性

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都是帮助困难群体解决问题的行动。在价值观方面,精准扶贫要求把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改善和人民福祉放在首位,把服务对象生活境况的改善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疾苦,这与社会工作倡导的助人自助、个别化、自我决定有极强的共通性。事实上,至今大多数国家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仍然是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因自然灾害和社会原因而陷入危险境地的人,这些都属于社会中的贫困群体,因此我们可以说反贫困是社会工作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映射于我国的现实情况,便是介入精准扶贫。

(二)社会工作方法与精准扶贫的契合性

社会工作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服务方法和间接服务方法两大类:直接服务方法是给受助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通常包括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间接服务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精准扶贫要求抓好精准识别,对贫困问题进行评估,突出问题导向,强调各扶贫力量的协调。这与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具有一致性:在贫困对象的身份识别中,探访、调查、评估等个案方法能够提供很多帮助;并且通过对服务对象问题和需求的评估,了解致贫的主要原因,有利于做到精准帮扶。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推进的过程实际便是政策的落实过程,这与社会工作行政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社会工作行政便是将社会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转化为实务的过程。另外,精准扶贫的推进需要一系列切实的可行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提供支持,这与社会工作的社会政策方法相契合:社会工作通过与决策者的沟通、游说等专业技术部分影响政府社会政策,通过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社会工作可以在宏观层面助力精准扶贫。

四、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路径

(一)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为“扶持谁”提供参考

贫困对象是精准扶贫首先需要明确的要素,映射到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精准扶贫的工作对象即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系统。精准扶贫的个案数量众多,个别化服务也并非政府的专长,而社会工作能够通过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为政府部门确定“扶持谁”提供有益参考。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对当地贫困户的访谈等,了解贫困对象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协助政府部门界定贫困对象及其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评估,关注“扶什么”,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从扶持硬件、输血的模式向兼顾硬软件、注重造血的模式转移。

(二)有效利用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探索扶贫主体的多元合作,为“谁来扶”发展力量

从哲学上讲,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映射到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和各界外部力量的协同努力,更需要贫困群体的发奋自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这场反贫困战役的胜利。从外部力量来看,社会工作要通过优势视角,对贫困对象所处的资源环境进行分析,激发贫困地方自有资源,积极链接外部资源,拓宽资源供给渠道,实现资源整合,以打造贫困地区的社会支持网络,并采取多方合作的模式,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壮大扶贫力量。从内部力量来看,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活动,通过主动倾听、表达关注、鼓励支持等工作技巧,促进贫困对象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其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困境,从思想上帮助贫困对象树立“自助”理念,即精神脱贫;二是要注重贫困对象“自助”能力的建设,社会工作者通过增能理论视角,挖掘贫困对象的潜能,协助和鼓励他们参与到专业的技能培训中去,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增强融入社会的能力,即能力脱贫。

(三)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为“怎么扶”提供智力支撑

扶贫先“扶智”,2017年12月1日,“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启动, 这是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作用,推动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缩小社会工作教育区域差距,夯实社会工作发展基础的关键举措。

社会工作教育界可以从三个维度发挥自身作用: 一是培养“脱贫攻坚”的专业人才,社会工作院校通过开设与“减贫社会工作”相关的系统课程,为贫困地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并系统掌握专业理念和实务知识的专业人才,对当地干部进行知识输出,发挥知识优势;二是协助扶贫组织和扶贫人员增能,指导减贫的专业人才在学院与实训基地“学中做,做中学”,在理论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提高自身能力; 三是进行政策倡导,积极研究贫困政策,向政策制定部门反馈信息。

(四)跟踪评估监督,助推精准扶贫、脱贫能力的可持续性提升

建立社会工作的跟踪反馈机制,反馈贫困对象的脱贫情况以及脱贫对象的返贫情况;根据跟踪反馈的结果对返贫对象进行再次的精准扶贫,对脱贫对象进行精准的脱贫加固。如此进行多次的反复跟踪和评估,通过运用量表等操作化的方法,形成完整的评估报告,确保贫困对象真正脱贫。另外,“精准考核”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运作中的普遍关注点在档案材料的完整性、贫困户满意度以及帮扶干部的绩效考核方面,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力量,本身就具有监督功能,能够在扶贫措施、脱贫绩效的考核方面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反馈,以促进精准扶贫的政策框架和实践行动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从而保障我国扶贫课题高质高效的顺利完成。

五、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工作中,精准扶贫工作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参与精准扶贫,对社会工作而言是一个新的领域。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有益探索,扩展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服务和社会建设的范围,由此政府会更加了解专业社会工作的作用,在服务范围、工作条件等方面对之给予支持并提出要求。社会工作也将在更宽广、更深入层面进入社会服务领域, 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政府、社会工作专业合作背景下深度嵌入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1

[3] 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6(3):3-9

[4] 朱云等.精准扶贫方式方法研究[J].老区建设,2014(15):62

[5] 陈成文等.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J]社会工作,2016(3):10-16

[6] 令晓雄.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脱贫[J].行政与法,2017:69-74

[7] 张智辉等.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準扶贫的可行性与可能性研究[J].社会福利,2017(10):31-39

[8] 马晓晗.教育扶贫: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之源[J]中国社会工作,2018(2):21-22

[9] 张网成.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J]社会治理,2017(1):99-103

[10] 史渊艺等.社会工作:精准扶贫的破解之道[J]科技视界,2016:89-90

[11] 谢俊贵.论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精准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1):45-52

[12] 高飞等.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J].社会工作,2016(6):17-24

[13] 李文祥等.社会工作介入与农村扶贫模式创新——基于中国村寨扶贫实践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6):198-203

[14] 张和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工作[J].社会科学战线,2012(8):175-185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做好首批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民函〔2013〕87 号,2013-03-14.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精准扶贫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