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局限性探索

2018-11-29 08:38
文学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支教社团问卷

郭 超

从1999年的研究生支教团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西部计划。如从2003年开始招募高校应届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2006年颁布实施的鼓励扶贫支教的“三支一扶”计划,一系列计划的推出大大鼓动了广大大学生前往中西部落后地区进行长期的支教工作,使得支教的概念慢慢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也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学业的课余时间参与到支教活动中,为教育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因此,基于西方短期志愿服务模式(Short-term Volunteering)短期支教活动也就应运而生,而各大高校的支教社团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每年大量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边远地区,为这里的学生带来知识、外界信息、关心与快乐。分析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行为,在承认其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支教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其长足的发展,这些短期支教志愿者的派出,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起所耗费的各种资源和情感支出而言,并没有很好地达到相应的效果。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参与的2017年大凉山支教活动所收集的资料以及对于支教队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展开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大学生支教分为不定期支教、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其中短期支教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支教活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研究方法主要为田野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笔者在支教过程中对支教所在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树河镇麦地村进行实地考察,访谈了L高校支教团成员。同时,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参与过支教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二.问卷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志愿者占比35.73%,女性志愿者占比64.27%,男性志愿者较少。从年级来看,在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中,大一、大二占绝大部分,分别占比54.21%和37.88%。

(二)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支教的原因

问卷结果反映,在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支教的动机中,有51.4%选择了“丰富社会阅历,锻炼自己,磨练意志增长”。这反应了对于一些大学生志愿者,选择支教的出发点是利己。选择“出于自身社会责任意识,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的有16.82%,居第二位。

(三)大学生志愿者对授课情况的反馈

最直接关乎支教质量的是支教内容,而支教内容也是大学生志愿者们思考最多的。但是,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对于受支教儿童的实际学业情况不了解,导致支教队员在选择所授课程时大多都依据自身喜好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出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志愿者实际所教的内容和所备的课程不相符。并且,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是第一次登上讲台,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大多数志愿者认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际讲授的内容和所备课的内容不相符导致准备不充分”,占比45.8%。其次,约有20%的志愿者认为“自身语言、思维、知识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讲授内容无法深入”是最大的困难。再者,19.63%的志愿者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差”。也有人认为是教学条件差造成课堂开展中的困难。

这些结果说明,虽然大学生志愿者都是带着热情和奉献精神参与到支教中去的,但是前期准备的不足、自我期望的过高再加上对于支教活动的盲目预期使得他们在实际接触到支教活动之后,极易产生对于支教的困惑,影响到支教活动的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支教活动的长期开展。

(四)支教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志愿者对自己支教预期达到的效果,对于短期支教,文化课的讲授是次要的,而视野拓展、素质拓展、安全教育、励志教育、特长学习等方面才是主要的。短短一个月时间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对于课外拓展,学生本就有浓厚的兴趣,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学到宝贵的知识。

但是,也有支教队员们认为受援地学生对支教的需求并不强烈,他们有充足的条件接触外界的知识与思想,也能较充分地了解外部世界,而且村内已经修好了水泥路,学生能及时去往镇上。队员们的授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生有时对队员的授课内容不以为意,队员的讲述不能引起共鸣。

三.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支教的行为本身是可取的,但是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及支教社团的性质等原因,导致支教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实地观察及访谈,结合以上问卷结果,对于相关问题进行了整理。

(一)大学生短期教学活动的碎片化

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普遍呈现出缺少延续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单次支教时间较短。支教归根到底是一种教育行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持续性对发挥教育影响具有极大的意义。以L高校支教社团组织的支教活动为例,一般的暑假短期支教活动每次仅持续4周左右的时间。如此短的时间,对于教育行为来说,可以说持续性效果较弱,由于支教时间较短,支教大学生交给学生的习惯于方法还未得到巩固,大学生志愿者们便离开,大大降低了支教的效果。另一方面,支教老师的到来,给这些在落后地区成长的孩子注入了新鲜感,全新的知识理念和课题,拓宽了他们的眼界,但是新老师的快速交替,会造成学生不适应的可能,甚至略为极端的情况会产生对原本的学校课程和教师传统课堂的抵触心理。

(二)大学生短期教学活动的表面化

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虽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支教活动总体来说呈现出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未能达成既定目标、正面效果有限等。上文的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承认存在既定目标无法完成的情况。根据笔者的支教经历发现,社团事先并没有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对于已有的的目标,也没有清楚明了地呈现在大学生志愿者面前,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活动开始前并不十分清楚支教活动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对于自己所教的学科的目标也没有被告知一定的规范。

由此可见,在支教前的准备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没有任何明确支教之行和支教团队目标的活动,支教志愿者们也都是凭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有些科目甚至在开始授课之前,任课教师都没有达成任何统一的课程目标,即使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也存在大量无法完成既定目标的现象,影响着支教效果的达成。

(三)大学生短期教学活动内容的单一化

现有的短期支教活动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陆续有新的陆续有新的教学形式出现,但总体来看,形式仍旧较单一。笔者在支教中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志愿者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笔者在内),如面对面授课,同时伴随运动会、班会等集体活,并没有达到丰富受援地学生知识系统的效果。另一方面,短期支教活动除了活动形式上的不足,在支教课程设计上也存在一定问题。课程设计包括目标、内容、活动及评价这个四个基本要素。支教的过程中,笔者和其他队员很想创新,但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认知发展的规律不能够准确把握,对当地学生知识水平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在此前提下,不敢盲目地使用当地学生未接触过的教学方法,讲授不适应农村学生思想观念的内容,担心学生无法接受,进而产生抵触、困惑的心理。

(四)大学生短期教学活动的浮躁化

问卷中有过半数的志愿者选择了“丰富社会阅历,锻炼自己,磨练意志增长”作为支教的主要原因。而在访谈的过程中,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并没有想过真正的意义何在,只是“跟风”来参加支教,或者是利用支教活动来增加自身的履历。如此的认知只注重个人目标,既忽视了支教社团的组织目标,也忽视了学生的需求。短期支教活动的长远发展需要支教经验的传递以及各方面的努力,当个人目标凌驾于组织目标之上时,短期支教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五)高校对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支持力量薄弱

笔者所参与的2017年短期支教活动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当地的公安局出于安全因素考虑,需要社团出示由学校开具的介绍信才允许社团开展支教活动。但是,学校处于各方因素的考虑不予开具介绍信。最后是经过社团负责人以及指导老师不断地沟通协调,学校才同意开具介绍信,条件是每一位支教志愿者都必须签署“安全责任书”并要求提供家长知晓及同意责任书内容的电话录音。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展开兴起于近几年的时间。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的实行,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为中西部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笔者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了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确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短期支教活动碎片化、短期支教活动表面化、短期支教活动内容单一化、短期支教活动浮躁化以及学校支持力度薄弱等。

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可以就上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猜你喜欢
支教社团问卷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