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以《螳螂捕蝉》为例,谈劝说的技巧

2018-11-29 08:45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新升实验小学校温丹萍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6期
关键词:侍奉黄雀吴王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新升实验小学校 温丹萍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智劝吴王,最终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历史故事,并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是非常危险的道理。通读全文,我们脑海中不禁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为什么大臣之劝并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触怒了吴王,而少年之劝却能在最终取得成功呢?笔者认为,少年的成功是因为他在劝说的过程中做到了“胸中有丘壑”。少年手中的“器”正是他较为灵活地掌握了劝说的技巧。

一、引起关注,化被动为主动

少年劝说吴王的前提很重要,少年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吴王下了死命令之后,决定冒死进谏的。为了吸引吴王的注意,他是这么做的:清晨“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连“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直到“终于被吴王发现”。他这一举动看似是无心的,却足以看出少年的用心。他在不断地吸引吴王的注意,是竭尽全力让吴王关注到自己。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追问学生:少年的衣裳和鞋子被打湿了,他也“毫不介意”,他为什么“毫不介意”?他真正“介意”的又是什么?“如果是第三天,吴王依旧没有发现少年,少年会怎么做?”以此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少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吴王并没有注意到他,他还是会继续在王宫花园转来转去,直到被吴王注意到。这么做的结果是使得原本处于劣势的少年掌握了话语的优先权,因为是吴王主动找上少年,而非少年主动找吴王的,少年的被动地位得以改善,在吴王论及“国家大事”时,便能化被动为主动了。

二、智用身份,亲近吴王

同样是劝说,大臣也劝说过吴王,但是大臣是在吴王把想法说出来之后,反对的声音才此起彼伏的,而且这些反对的声音并不是一个两个。吴王是一国的君主,君主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那么多大臣在朝堂上公然反对吴王,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以卵击石,只会触动吴王的威严。因此,吴王才会非常固执地说出:“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不仅如此,吴王甚至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再有人提及这件事。而少年并不是普通的少年,他是贴身侍奉吴王的少年,可以说,他和吴王的生活是有紧密联系的。吴王虽然是高高在上的王,但是对于侍奉自己的少年,吴王还是很关心的。所以,当吴王发现少年之后,他是这样说的:“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了。”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想象吴王是用怎样的一种口气对少年说的?学生在读过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揣摩。当吴王看到少年时,立马关心少年的衣裳有没有被露水打湿,这里满满的关心之意便流露出来了。

三、答问简单,激发吴王兴趣

少年亲近吴王后,此时的他显然已经占据了谈话的主导地位,但是,他并没有滔滔不绝地和吴王进行言语上的交流,而是一问一答,语言紧扣问题:

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的回答看似非常简单,却着实一步步地“欲擒故纵”。吴王被少年的举动吸引过后,便提出了心中的疑问。但是,少年的回答止于吴王的第一问“干什么”。拿着弹弓去打鸟,这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可是少年却任凭衣裳被打湿都毫不介意。在这里,很自然地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少年连衣服被打湿都毫不介意,那么他真正介意的是什么?学生可以借此想象少年的动作和心理,进行自我探究。少年打鸟的举动,成功地吸引了吴王的目光,吴王已经沉浸在少年打鸟的这一事件中,所以,很自然地会关心少年是否打着鸟。此时,少年在锁定吴王注意时,依旧简单回话:“没有打着鸟。”却话锋一转“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把吴王引入少年想要传达的情境中。此话看似偏离了少年的最终目的,却在寻常的问答间引起了吴王的兴趣,少年这时便在“请君入瓮”。难怪,吴王会兴趣盎然地追问“什么事啊”。此等劝说,少年的回答虽然简单,但是指向明确,却在“一问一答”之间,不断地激发吴王对于少年“那挺有意思的事”的兴趣。

四、就事论事,不提目的

少年在吴王的追问下,不得不把“那挺有意思的事”绘声绘色地编造成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这一故事可以说,从一开始便得到了吴王的肯定,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新颖效应”。新颖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少年一开始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这个故事时,吴王便被深深地吸引了。此时的吴王心中已经是有些感触,因此,吴王是带着夸奖表扬少年看得仔细,并问少年黄雀要捉螳螂吗?其实,吴王的内心早已洞察到。可是,少年并没有很直接地告诉国王,此时的楚国、吴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正像这蝉、螳螂和黄雀的关系一样。这么明显的关系,少年并没有向吴王一一捅破,他甚至在这个故事中融入了自己,自己在背后正用弹弓瞄准着黄雀,这样使得少年的这个故事变得更加应景。少年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只是在回答吴王关于少年看到的这个有意思的故事的一个问题。少年和吴王谈眼前所见,并没有涉及吴王比较禁忌的话题。一切从“有意思的事情”开始,也止于“有意思的事情”。这样,这个故事才对吴王有警示作用,从而实现少年劝谏之本意。可见,在劝说的过程中,不必把自己劝说的目的过分表露。太过强硬,太过直白,往往会朝着不可逆转的形势发展。相反,有时比较含蓄、委婉的说法,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和信服。我们从吴王后来的语言和行动,感受到少年的做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透过文本,去探寻中华民族的劝说智慧。《螳螂捕蝉》中,少年之所以能够成功劝说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他所使用的“器”,正是我们学生所要习得的。我们的学生若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共鸣,共生出思想,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加以利用,才是真正成功的学习,劝说,这一重要的语言表达技巧会更加容易被掌握。到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将会更加和谐。

猜你喜欢
侍奉黄雀吴王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老屋
礼赞袁隆平院士
《论语》知多少?
不听劝告的黄雀
不听劝告的黄雀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新官如何“侍奉”下属
黄雀脱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