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引领下的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对策*

2018-11-29 13:58王蕴慧肇庆学院
教书育人 2018年18期
关键词:贫困生广东毕业生

王蕴慧 (肇庆学院)

一 制约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的外部环境

(一)庞大的就业大军是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首先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95万,而广东201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56万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不仅在经济条件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还对学校名气不大、就业竞争力不强、所学专业不受用人单位青睐等诸多现实问题,就业难度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广东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较为开放的就业环境以及较有吸引力的薪资待遇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省外大学毕业生来粤就业,无疑进一步加剧广东地方院校贫困生的就业困难。数据资料显示,2017年有超过20万省外高校毕业生在粤求职,加上广东省2017年56万的毕业生,有近80万毕业生在粤求职,占全国总数的近1/10,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珠江三角洲地区依然是2017年大学生就业热门地区,有近15.74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择在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就业,占签约毕业生数的50.74%。

(二)受长期重商主义的影响,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积累不足

广东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务实、精明,商业意识较强,商业头脑较为灵活,但在对待子女的文化教育及情感投入方面较为不足,特别是经济困难家庭在对子女的文化教育资本投入方面严重匮乏,导致贫困生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积累不足。教育是具有典型衍生性的生活内容之一,拥有被教育的机会从多方面对被教育者产生正面影响。相反,缺乏教育资本积累则会对求职者的职业选择、身心健康、社会关系、收入状况、实践理性和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带来不利后果。在一个家庭所有的资源中,经济资源是子女能否获得更好发展的首要因素。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精力投入、对子女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计划的统筹安排以及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或显或隐地实现了阶层的代际生产。据本课题前期调研资料显示,有93.4%的地方院校贫困生表示自己从未接受过诸如艺术培养、开阔视野、扩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熏陶和锻炼,包括表达、思维、分析能力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显著低于教育资本投入较多的孩子,直接制约了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长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 制约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的内部环境

(一)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认识误区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在录取分数及生源质量等方面与重点高校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地方院校贫困生入学后在心理上会出现两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一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进而导致悲观、懈怠、厌倦等消极情绪;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依旧勤奋努力,但从心理上会产生极大的压力及负担,由此而导致背上沉重的就业包袱,而缺少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来改变就业劣势的动力和信心。

除此之外,地方本科院校受制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发展进程、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知名度、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与重点高校存在显著差异,加之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重点院校毕业生的过分青睐,导致地方院校贫困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求职时畏首畏尾、左顾右盼,自信心严重不足,进而导致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二)贫困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地方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经济拮据、导致社会活动范围狭窄、人际交往单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较少,对自身长远发展缺乏清晰的规划和设计,往往出现短期就业行为和盲目就业心理。在课题调查中,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技能指导的人数仅为4%。

(三)贫困生自主创业意愿及自主创业率低

广东作为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广东本地的大学生与内地省份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相比都占有明显优势。受到广东重商主义的影响,很多广东生源大学生都有自主创业打算,并不断有典型的成功经验。如肇庆学院2013届毕业生林雨财荣获2013年“中国好梦想”青年创业大奖赛二等奖;2014年获“中国创业榜样”广东16强。但对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创业所需的人力、物力支持,自主创业率较低。

(四)贫困生继续深造意愿比例偏低

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条件下,贫困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不断提高学历、增强综合素质。但在本课题调查中发现,广东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仅为4%,绝大部分贫困生选择尽早工作挣钱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认为继续深造除了要花费金钱,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贫困生继续深造的兴趣和需求不大,也直接制约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 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策略

(一)构建一套政府、社会、高校与贫困生个人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支持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扶贫工作放到了空前的高度。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因此,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发生率,增强广大民众的获得感,各地方本科院校就必须将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放到特殊重要的位置。这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的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方法,尽快构建一套政府、社会、高校与贫困生个人共同参与的就业支持工作体系。高度重视建立贫困生脱贫的长效机制,使贫困生脱真贫、真脱贫。

(二)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心理误区的指导和干预力度,引导贫困生走出认识误区

地方院校贫困生首先要自觉克服心理上的种种误区,走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误区。通过比较、体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有针对性地设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配备专业教师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调节和干预,引导他们走出不良心理误区,逐步确立自强自立、自信乐观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加强对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指导,减少贫困生就业的盲目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建立全员动员、全程跟踪指导的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制。各专业教师还应结合贫困生所学专业及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和指导,增强贫困生在创业、就业道路上的自信心。

(四)各地方院校应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向贫困生倾斜,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农村贫困大学生身上承载着全家的希望,如果就业不理想将影响农村家庭甚至农村适龄学生上大学深造的信心。而就业又受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影响,如果专业不对口或者专业扎堆就会导致就业不顺利。广东地方本科院校应正视自身与重点院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从而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方面突出自身特色。地方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可以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进行市场预测,如可以开设符合农村贫困生特质的特殊专业,以增加农村贫困生求职时的针对性。

(五)各地方院校要不断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为贫困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地方的高等学府,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为了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地方高校应从贫困学生一进校门开始就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学生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就业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各高校应根据地方资源优势,建立教育教学实习和实践基地,不断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各地方院校还应经常性地邀请地方企业家、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到校为学生举办讲座,帮助学生端正就业心态。各地方院校还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与企业进行沟通和协商,对贫困生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也可以在学校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之下较为真实地了解用人单位的个性和需求,从而使自己的就业目标更清晰、更准确。

(六)贫困大学生要不断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就业竞争意识

贫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之外,必须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注意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等综合能力,不断打造过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要树立自信心,鼓足勇气,参与竞争,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应变性。贫困生要增强就业竞争意识、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告别依赖和从众心理,勇敢地面对社会竞争的挑战和压力,勇于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

[1]成福蕊.社会救助与脱贫差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贫困生广东毕业生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