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摭探

2018-11-29 10:29孙祈文
成才之路 2018年3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大学

孙祈文

摘 要: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教育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对当前大学阶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目标、培育现状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推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3-0003-01

一、前言

当代大学生被视作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与创造者,在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中,他们被赋予了强烈的使命感。而大学作为青年成长与教育的重要场所与阶段,担负着重要的培育职责和任务。因此,大学阶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是一个教育问题,它关系着对教育目标、认知等多方面的探索与考查。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是否明确,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是否有偏差,是大学阶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重要问题。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目标与现状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2003年第3期的编辑人语中提到:“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编者禾子分别用坚定、与时俱进、清醒与严谨求实等词概述了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风范。他倡导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同时要保持清醒而又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头脑。而这些素养正是人们用来衡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要素。

1.培育目标

在明确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衡量标准之后,大学需要具体做到的便是确定培育的目标。犹如大学教育中的任何一个教育目标一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目标同样符合一般性的高等教育规律,并受其制约,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高等教育具有两条基本的规律:一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其中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以及教育本身等领域的全面进步;二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既包括身体素质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素质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完善。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武装青年学子,努力培育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又要协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之间必须相互促进,才能达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目标。

马克思主义自身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这决定着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过程带有自身的特色。从“主义”的含义来看,它指主导事物的观念、主张与理论。从字面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则是指马克思看待和探索事物的理论主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历史,系统地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学说理论的体系,具体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哲学的世界观、社会学方面的理论以及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蕴含了众多学科的、抽象的、复杂的理论体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对该理论有宏观上的把握和微观上的理解。

2.培育现状

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状而言,当前大学阶段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育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理论与实际依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且实践环节严重缺乏。任何一门学科理论都会以或这样或那样、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现实世界相互联系,抽象的理论亦是建立在具体观念之上的,只有这样,青年学子才能在集中學习期间将其植入大脑,否则就会造成教育的事倍功半。但是,由于缺乏经费问题、缺乏校企联合问题以及学生安全问题,使得教学实践环节形同虚设,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2)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五门课程;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这一阶段的大学“两课”教学使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印象得以加深,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方式传统化和内容结构重复单调、教学手段局限等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化与教条化比较严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得到青年学子的完全理解。(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有待提高,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应该接受专业的学习。但是,现实中个别大学的领导认为思想理论课如同开班会,辅导员也可以上,这就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能打动学生,教学效果差。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工程,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从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前沿阵地,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诞生的摇篮。因此,高校在教授当代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用先进和正确的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中间涌现更多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同时,高校要坚定大学生跟随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意志,把挑选优秀大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来造就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当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头戏,推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尹超平,曹云清.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18(05).

[2]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