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鉴赏的基本策略

2018-11-29 07:40李绪文刘冬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的梅花

李绪文 刘冬竹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学中最早形成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生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中学语文教学增加了这一块内容,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诗词鉴赏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基本策略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中最早形成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生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中学语文教学增加了这一块内容,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诗词鉴赏的基本策略。一般来说,诗词鉴赏有三个步骤。

一.认真研读,整体感知

“研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古诗词而言,“研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研读”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是整体感知诗词的先决条件。

古诗词语言的韵律,诗词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只有反复“研读”才能读出,如杜甫的《登高》一诗,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诗人当时的心绪,尤其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感情之悲苦。同时通过读,还可以迅速抓住诗词中重要的词语,及关键词,它们往往是诗词的诗眼或词眼。如“何日是归年”中的“归”字(关键词),“借问梅花何处落”中的“梅花”(特定的意象)。

古诗词的音律和谐,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要想更好的融入诗境,就要在研读中去整体把握。在研读中整体感知,就是要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诗歌感情容量大,遐想自由,意境深远,叙述事情简练集中,主观色彩浓烈,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这些特点适合吟诵,要想走进一首诗,首先就要吟诵,古人在读诗时很讲究吟诵,就是要从韵律的角度去体味诗中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诗歌的韵律必须在反复吟诵中才能体现出来。正如朱熹先生所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如《清贫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小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在这首词的教学中,要重点给学生们指出词中的多音字,通假字及生词,如“乐(yuè)”“亡赖(通“无赖”)“莲蓬”等。读准字音之后,要求学生将词连起来读一遍,促使其在断词时准确。

又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通过研读全诗,你会发现“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王国维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研读晋代陶渊明《饮酒》一诗,就会发现“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多种研读的方式中去整体感知诗词。“研读”能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诗词的背景,作者创作的思想倾向,虽是模糊的,但是给诗词的鉴赏奠定了基础。

二.明辨技法,品味语言

我国诗词众多,类型多样,表情达意的技法高超。鉴赏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技法是十分必要的。

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伤春伤时诗,借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亦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无限思念(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羁旅行役诗,是客居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山水田园诗,是作者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目光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托物言志诗,把诗人不直接表露的思想感情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具体的事物之中,达到言志的目的(如于谦的《石灰吟》);借景抒情诗,主要是要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把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

这里讲一讲,古诗词中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品味诗句语言的。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和颔联写登高所见,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那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颈联诗人目睹苍凉辽阔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客居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情;作者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永逝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契合。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诗人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看山不是山,观水不是水”的意境。

诗词的语言是作者创作情感的载体,不同的作者因其生活环境,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不同,在诗词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的诗语言清新自然;李白的诗语言豪放俊逸;杜甫的诗语言沉雄浑厚;高适的诗语言雄浑豪迈;白居易的诗语言明白晓畅等等,这些都是诗词鉴赏的重要内容。

三.合理想象,体悟情感

古诗词鉴赏的难点是把握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词中描绘的客观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的结合。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如果在阅读的时候不能产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发现“晴”与“情”是同音,为双关隐语,就不知晓作者是用民歌体来写恋歌,给女方传递的是: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丝绵绵,原以为他是无情郎君,其实他还有情。

古诗鉴赏,固然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意境,同样应该能够感悟诗情画意,也就是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产生共鸣必须要发挥合理的想象才能实现。但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合理想象呢?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寻隐者不遇》,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题目到内容,发挥合理的想象,先提出相关问题,再结合相关文字或感悟,或推想:隐者是谁?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是隐者?为什么要成为一名隐者?作者为什么要寻隐?怎样寻的?为什么没有遇到?没有遇到的隐者心情怎样?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诗歌中找到答案,有的必须联系相关句子去想象,有的要联系生活经验去体会,有的则应该依据关键字词去领悟了。比如诗人为什么寻隐没遇到?答案较多,可能是隐者隐的太深了,也许是诗人太迷恋于山中景色了,大概是隐者陶醉于云雾缭绕的地方,或者只顾了采药,忘了回家呢。这样一来,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如羡慕隐者的自由无拘,向往山中的清净安乐等,就很容易体会出来了。

又如,谢枋得的《小孤山》“坚如猛士敌场立,危倾孤臣末世雄”,这里合理想象的难点是,要将课文中对“小孤山”这一形象的解读,与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客观世界中的小孤山是长江的军事要地,但主管情感上,作者就是要表达:自己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但要象长江中的“小孤山”一样,勇猛坚毅,杀敌报国,取得抗元斗争的胜利。

总之,就古诗词鉴赏而言,任何策略和方法,都只是一种经验和体会;要鉴赏好一首诗词,不应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应是以读为主,读悟结合,读练结合的阅读过程。

(作者介绍:李绪文,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刘冬竹,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中的梅花
COLA CAN-MINI 蒸汽挂烫机
美国《健康公民2030》的战略背景、内容及特征
2009-2018年国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研究主题及其演化路径
梅花颂
浅谈诗词鉴赏的基本策略
一词一世界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