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传中人物形象浅析

2018-11-29 14:52耿朝晖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三部僧人传记作品《高僧传》、《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都描写了大量的独具风范的高僧形象,这是文学书写的核心魅力所在。同时,也写到众多异僧及其他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高僧生活的大的背景,展开了时代的画卷,也为传记的文学特色增添了光彩。

关键词:《高僧传》 《续高僧传》 《宋高僧传》 人物形象

三朝高僧传一般是指梁释慧皎《高僧传》、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和宋释赞宁的《宋高僧传》等三部僧人传记作品,梁释慧皎《高僧传》记载了从东汉明帝十年(公元67年)至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年)四百五十三年间,约二百五十七篇高僧事迹。《续僧传》记载了从梁代初开始至唐麟德二年(665年)一百六十四间约四百八十五位高僧的事迹,《宋僧传》所载时间始于唐麟德二年,终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记载了约五百三十一篇高僧的事迹。其中描写了大量的独具风范的高僧形象,这是文学书写的核心魅力所在。同时,也写到众多异僧及其他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高僧生活的大的背景,展开了时代的画卷,也为传记的文学特色增添了光彩。

一.高僧风度

高僧之传的本就意在记录“高”德之僧,故而在美好的仪容、智慧的谈吐、超然的气度、离俗的栖居、圆寂的从容外,更强调德的重要性。“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中,表明佛门在承续玄学以来,理义辨析的智慧化显示的同时,仍欲申称‘释迦之于尧孔,发致不殊,断可致矣的德性自觉。这虽有辩解沙门不敬王者的意味,然佛理续承玄学,其教义又含劝善化俗之意。故在哲学趣味上仍极近于前者的宗旨。佛教哲学的这种成圣的崇高智慧化的内在自觉,恰为其波荡士人精神世界力量所在”。

与名士的俊朗、风流、谈玄不同,高僧风度重在道德力量的表现,如佛心慈悲、度化众生等,在《昙摩罗刹传》中,对高僧之美德能感化清泉之感应加以赞美:

护以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涧,恒取澡漱。后有采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正当移去耳。”言讫而泉涌满涧,其幽诚所感如此。故支遁为之像赞云:“护公澄寂,道德渊美,微吟穷谷,枯泉漱水。邈矣护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领拔玄致。

传主能将因人污秽而断流的泉水感化再出,是自然与人之间感应的一个显例。魏晋名士“清风朗月,辄思玄度”的人物品赏,是把人的境界、人格美物化,对象化,视为与眼前景物相同的、并列的。而《高僧传》中“微吟穷谷,枯泉漱水”的高僧,则是升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融合和对等,更是一种彼此道德与美的呼唤,是山水对人物品格之美的感应。不仅强化了人之美,更强化了自然与人之间的交流,对于以往的融合关系的提升。可以说人与物一境,天人合一。真正的美,一方面合乎自然,一方面合乎理想,能把自己安放在岩壑之中的晋人是美的,而高僧则与自然产生一个呼应。

在《法显传》中,慧皎主要截取了渡沙漠雪山一节及对话,于译经成就反而是略记的。传记中细节记述生动可感,描绘环境之艰险、道路之坎坷,突出表现了高僧为求法不畏牺牲的精神、求法意念之坚定。另外,与法显自作的《法显传》相比,又多了如下一节:

至夜,有三黑师子来蹲显前,舐唇摇尾。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师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显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诵竟。若见试者,可便退矣。”师子良久乃去。……进至迦施国,国有白耳龙,每与众僧约令国内丰熟。皆有信效。沙门为起龙舍,并设福食。每至夏坐讫,龙辄化作一小蛇,两耳悉白。众咸识是龙。以铜盂盛酪,置龙于中。从上座至下行之遍乃化。去年辄一出,显亦亲见。

梁《高僧传》与《法显传》的材料运用上多一幕黑狮子的情节,少一幕快回达汉地时海上遇险一节。从文化蕴含来看,黑狮子一节更具有佛教文化底蕴,也避免并与之前屡遇险情产生重复之嫌。

二.异僧异能

三朝高僧传除了着力塑造德、才、学具高的僧人形象外,中还着重描写了高僧独特的一面。比如,众多传记中都出现了“异僧”,引起人们的注意。首先,异僧的异相令人关注,《宋僧传》《唐会稽永欣寺后僧会传》中刻画了梵僧与众不同的容貌,极具异域色彩。“至唐高宗永徽中见形于越,称是游方僧,而神气瑰异,眉高隆准,颐峭眸碧,而瘦露奇骨,真梵容也。”

另外,高僧巧言善辩写出其异能。《续僧传》的《慧净传》,写到与道教徒的辩论与取胜的情景,人物的声口动作宛如眼前,充分表現了异僧的异能,“大业初岁,因寻古迹至于槐里,遇始平令杨宏集诸道俗于智藏寺,欲令道士先开道经。于时法侣虽殷,无敢抗者。”于是在不公对待面前,传主决定为佛寺一辩:

净闻而谓曰:“明府盛结四部,铨衡两教,窃有未喻,请咨所疑。何者?宾主之礼,自有常伦,其犹冠屦不可颠倒。岂于佛寺而令道士先为主乎?明府教义有序,请不坠绩。”令曰:“有旨哉!几误诸后。”即令僧居先坐,得无辱矣。有道士于永通颇挟时誉,令怀所重,次立义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令即命言申论,仍曰:“法师必须词理切对,不得犯平头、上尾。”于时令冠平帽,净因戏曰:“贫道既不冠帽,宁犯平头?”令曰:“若不犯平头,当犯上尾。”净曰:“贫道脱屣升座,自可上而无尾。明府解巾冠帽,可谓平而无头。”令有腼容。净因问通曰:“有物混成,为体一故混,为体异故混?若体一故混,正混之时已自成一,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未混之时已自成二,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余列,请为稽疑。”于是通遂茫然,忸怩无对。

此处对方无言再对,扭捏神态描述生动,接下来传主又说:“先生既能开关延敌,正当鼓怒余勇。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荆棘?”以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现在的情况,“仍顾令曰:‘明府既为道助,何以救之?令遂赧然。尔后频有援救,皆应机偃仆,罔非覆轨。”反复论辩,都是令对方无法与之抗辩。

此外,“感通”科中还连续三篇传记都是记述狂僧,分别是《唐陜府辛七师传》“一日哀号之际,发狂遁去,其家僮辈蹑迹寻之。见其入窑灶中端坐,身有奇光,灿若金色。”《唐京师大安国寺和和传》“其为僧也狂而不乱,愚而有知,罔测其由。发言多中,时号为圣。”

这些个性不一的异僧,或以奇特的外貌令人印象深刻,或以难测的言行使人不测真容,预知未来,发言多中,是高僧形象的另类表现,也是传记人物的另一侧面的补充。

三.人物群像

除了众多德行高僧外,三朝高僧传中还塑造了许多个性突出的僧人形象,以及与高僧关系密切的人物,如帝王、居士等,他们或拥护佛法,鼎力相助,或半信半疑,反复无常,形成了以高僧为核心的人物群像。

僧传中的居士形象多与佛经的早期翻译有关。因为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在中国弘法的高僧多数来自西域,不通汉语,居士的作用是很大的,围绕这些高僧,出现了相对固定的居士群体。出现次数较多,贡献较大的如聂承远、聂道真父子:

时有清信士聂承远,明解有才,笃志务法。护公出经,多参正文句。《超日明经》初译,颇多烦重,承远删正,得今行二卷。其所详定,类皆如此。承远有子道真,亦善梵学。此君父子,比辞雅便,无累于古。又有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护旨,执笔详校。安公云:“护公所出,若审得此公手目,纲领必正。凡所译经,虽不辩妙婉显,而宏达欣畅,特善无生,依慧不文,朴则近本。”其见称若此。

其他不同传记种也有对这对父子的描绘,都是表现其译经功德的。另如女性居士张普明“咨受佛法,耶舍为说佛生缘起,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传主为其译出经卷一部,可见其虔心对传主的影响。其他对译经有特殊贡献的居士还有卷四《朱士行传》中的竺叔兰,他由早期游猎到暂死明白因果,因为精通梵汉,故而对译经贡献很大,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

《续僧传》中有伟大的母亲形象,《释真玉传》中描写了一位坚强而极有远见的母亲,她不仅独自抚养双目失明的孩子长大,而且由学琵琶到学成大业,极具牺牲精神,风雨无阻地带孩子听讲学习:

释真玉,姓董氏,青州益都人。生而无目,其母哀其不及,年至七岁,教弹琵琶,以为穷乏之计。而天情俊悟,聆察若经,不盈旬日,便洞音曲。后乡邑大集,盛兴斋讲,母携玉赴会,一闻欣领,曰:“若恒预听,终作法师,不忧匮馁矣。”母闻之,欲成斯大业也,乃弃其家务,专将赴讲,无问风雨艰关,必期相续。玉包略词旨,气摄当锋,年将壮室,振名海岱。后遭母忧,舍法还家,庐于墓侧,哀毁过礼。茹菜奉斋,伏块持操,三年野宿,乡党重之。后服阕附道,修整前业,览卷便讲,无所疑滞。预闻徒侣,相次归焉。

此外,还有有一些个性殊异的僧人形象,如“神异”科中的杯度、邵硕等。书中展现其不同寻常的言行,既表现了不拘一格化度众生的慈悲,又为后世提供了活泼生动的文学素材,如后世人熟悉的济公形象,很大程度来源于此。有的高僧独特才华,如《梁僧传》卷六《释道祖传》:

远有弟子慧要,亦解经律而尤长巧思。山中无刻漏。乃于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景无差焉。亦尝作木鸢飞数百步。

道祖发明的十二叶芙蓉既能做流水计时工具,又能做独飞百步的木鸢,其聪慧才思勤巧可见一斑。卷十一中著《出三藏记集》的释僧祐,“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祐经始准画仪则。”卷七中的《釋僧彻传》的传主僧彻,在学佛之余不仅善著诗赋,而且与魏晋名士一样,善于长啸:

又以问道之暇,亦厝怀篇牍,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尝至山南攀松而啸,于是清风远集,众鸟和鸣,超然有胜气。退还咨远:“律制管弦,戒绝歌舞。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为违法。”由是乃止。

从传记中可以看到,僧彻虽精通诗赋、长啸,但后来知道这些不合乎佛法精进修道的宗旨后,就放弃了。这些生动有致的描写,个性不同的人物,活动在高僧周围,既衬托了高僧的威仪,又是时代的写照,是三部传记又一个可珍贵处。

参考文献

[1]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2][梁]释慧皎著,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唐]释道宣著,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宋]释赞宁著,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作者介绍:耿朝晖,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巧用白描手法 再现人物形象
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古诗“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