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提速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彭水

2018-11-29 09:06石强
重庆行政 2018年4期
关键词:旅游生态

石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重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全市經济发展转型升级,推动重庆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走在前列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守住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努力把彭水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到2021年基本建成乌江下游重要生态屏障、乌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和民族生态旅游城市,让彭水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一、扎实推进绿色发展,提速构建乌江下游生态屏障

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首要任务,扎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加快构建武陵山腹地山脉生态屏障、乌江下游水系生态带和生态经济先行区,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焕发新风采。

(一)构建武陵山腹地山脉生态屏障。严格森林、耕地、山体等自然生态保护,管护好311万亩森林,坚守161.5万亩耕地红线,全面加强茂云山、七跃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以摩围山、黄洞梁子、人头山、朱家顶、谭山梁子等山体为重点,加快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森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统筹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石漠化生态治理2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严格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深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成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关闭搬迁。抓好地灾隐患排查整治,综合治理全县502处地灾隐患点。积极创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二)构建乌江下游水系生态带。以乌江、郁江、长溪河、芙蓉江、木棕河等175条中小河流为重点,全面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河畅、水清、坡绿、岸美。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库内外,实行一河一策、一库一策,推进水体、陆域污染严管同治,确保乌江、郁江干流水质分别优于Ⅲ类、Ⅱ类且不低于来水水质,全县河道内生态基流只增不减。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城镇污水沟、排水口等综合整治,优化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理运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于Ⅲ类比例高于85%。强化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

(三)构建生态经济先行区。持续深化“五大环保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国家限值以内。深入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全市环保集中督察等反馈意见问题整改落实,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坚决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零容忍”。注重环境污染源头防控,严格执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环评前置审批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禁引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全面落实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约束机制,从严实施能源、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扎实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有序创建一批市级生态乡镇、市级生态村。

二、扎实推进转型发展,提速打造绿色生态经济强县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培育以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体系,建成乌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强县。

(一)打造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依托“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深入推进“旅游+”发展战略,扎实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年接待游客突破28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亿元。实施景区提升计划,成功创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阿依河)、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蚩尤九黎城、摩围山、乌江画廊)、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郁山古镇、鞍子苗寨、兴隆苗寨、平安花海),形成以乌江画廊为主轴、五大精品景区为支撑的“一轴多线多点”旅游格局。深化拓展旅游功能,推进城旅、农旅、商旅、文旅融合发展,力促产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逐步叫响“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和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等旅游文化品牌。依托景区景点及原生态景观,着力推出生态观光康养游、苗乡风情体验游、人文休闲度假游,有效激活假日经济、周末经济、后备箱经济。全方位完善旅游要素,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建成游客接待中心3处、三星级以上酒店10家、星级农家乐120家、旅游厕所50个,游客接待能力达到1.5万人。围绕“一环两带三廊四区”规划布局(“一环”:围绕县城城区形成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环线。“两带”:依托包茂高速、319国道沿线特色村落打造陆路苗乡风情带;依托乌江流域两岸生态资源打造滨江生态观光带。“三廊”:依托摩围山旅游度假区打造养生养心养老度假环廊;依托乔梓不老水、长生花海资源打造长寿文化休闲长廊;依托鞍子苗歌与苗家村寨打造民俗风情体验走廊。“四区”:依托七跃山农林资源打造生态农业(森林)观光区;依托大厂盖打造高山运动休闲区;依托郁山古镇打造盐丹文化体验区;依托阿依河打造旅游扶贫示范区),大力发展乡村民俗生态旅游,打造乡村休闲体验基地20个,建成森林康养基地1个、市级森林人家60家,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条,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

(二)打造生态特色工业园。把生态工业作为关键基础性产业,按照生态化、集约化、集群化、特色化的要求,依托“一园多组团”工业平台,大力发展以太极水、自热食品和红薯、蜂蜜、调味品精深加工等为主的健康食品产业,以制鞋、服饰、特色工艺品制造等为主的特色轻工产业,以贵金属综合加工、大数据智能化、节能环保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清洁能源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立足生态特色工业园区定位,主动承接重庆主城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速建设健康食品产业园、轻纺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腾笼换鸟、加速提质增效,力促入园企业达100家以上,产出强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0亿元。大力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引导扶持清洁能源、建材、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展宏贵金属、宏绿自热食品、搬运帮等重点工业项目达产升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家,工业企业税收突破4亿元。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及其配套项目,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有序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培育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型企业。着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培育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00家,加快建成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高效的商贸物流体系。

(三)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以品牌创建促进规模发展,以规模发展促进质效提升,巩固提升中华薯业强县、全国油茶基地建设重点县、中华蜜蜂现代科技样板区和全市草食牲畜基地县。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村级组织”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烟、薯、药、林、畜、蔬”及其他特色产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26万亩,烤烟综合产值达3亿元以上,草食牲畜产值达到10亿元,中蜂保有量15万群、产值达到3亿元;发展红薯30万亩、产值达到6.5亿元,特色经果林20万亩、产值达到16亿元,中药材3万亩、产值达到3亿元,食用菌5000万袋、产值达到3亿元。力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00家、家庭农场达到500家,建成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建立县级区域公用品牌1个,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引导新认证“三品一标”30件以上。推进农产品变商品工程,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深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出村试点,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到10亿元,农产品商品化率达60%以上。

三、扎实推進融合发展,提速建设民族生态旅游城市

坚持以乡村振兴、城市提升为主抓手,立足民族生态旅游城市定位,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切实将生态环保要求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将旅游文化元素融入城镇建设各环节,加快构建“三城多镇联村落”的新型生态城镇群。

(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坚持城市景区化发展理念,立足“山城”“江城”独特风貌,大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统筹推进老城、新城与蚩尤九黎城、乌江画廊、摩围山等精品景区一体化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按照“减载提质”要求推进老城改造,建成上塘乌江大桥复线桥、文庙郁江大桥重建等重点工程,改造城市棚户区20万平方米,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推行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巩固提升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和山水园林县城创建成果。按照“现代之城、未来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定位,高标准推动新城“两年基本成形,四年基本成城”,建成投用市政道路、地下综合管廊、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商业体系,建成区面积拓展到7平方公里,集聚人口7万人。围绕全国知名的“民族民俗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加快蚩尤九黎城建设,抓紧实施游客集散中心、游客码头等二期工程,统筹启动三期工程,丰富景区旅游文化业态。提速推进摩围山旅游综合开发,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二)建设生态特色集镇。按照“完善功能、彰显特色、丰富内涵”的要求,围绕“三特色、三集聚”目标(特色产业、特色风貌、特色功能,促进产业集聚、空间集聚、人口集聚),选择性发展一批具有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开发潜力的重点集镇。按照“特色景观突出、功能完善、承载力强、生态和谐”的思路,涵养民族民俗民风,彰显山水地域特色,建设郁山盐丹故里、鞍子风情苗乡、万足水上运动休闲小镇、鹿角苗居水韵等旅游景观名镇。按照“产业活跃、功能健全、四通八达、环境优良”的原则,建设高谷、保家市级中心镇,桑柘、黄家、普子、龙射等县域中心镇。按照“风景美、街区美、功能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目标,着力推行边界贸易型、乡村旅游型、特色产业型等集镇发展模式,建设长生、平安、善感、太原、润溪、梅子垭等美丽宜居集镇。全面完善集镇功能,加强市政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卫生、信息网络、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集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三)建设生态美丽乡村。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要求,严格落实“1+13”政策支撑体系、“8大工作体系”、“1+N工作方案”和“2个管理办法”,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2020年实现稳定脱贫。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五大振兴”“七大行动”,突出抓好善感乡周家寨村、诸佛乡庙池村“三变”改革试点,以“三权”促“三变”、以“三变”促“三增”,深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合理规划建设特色集镇和农村居民点,保护好鞍子罗家坨、梅子垭佛山村等特色传统村寨,留住民俗文化风情和山水田园风光,建设一批布局美、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美丽乡村。加快推动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加密度加等级,普通干线公路实现油化或硬化全覆盖,村民小组公路通达率达到100%、通畅率达到8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所有居民用上放心电,4G网络、宽带实现稳定全覆盖。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完成“三改”“双硬化”全覆盖工程,动态消除农村存量危房。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力实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工程,推进农村“厕所革命”,95%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

猜你喜欢
旅游生态
我们一起“云旅游”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小A去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