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筑牢信仰基石

2018-11-29 08:43王玉娥
新西部 2018年9期
关键词:信仰中华中华民族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否则,民族复兴就是空想。九十七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一系列艰巨任务,就在于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而高度的文化自信,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底气和滋养

坚定文化自信,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我的理解就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而生发的无比信心和毫不动摇的自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伟大的民族,就是因为她创造了历史悠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无可比拟的。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中创造和形成的,包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伟大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以文化自信筑牢信仰基石,就是要从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所创造的先进文化的自信中,找到今天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底气和滋养,从而更加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和魂”,

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丰厚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还说过:“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足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饱受挫折又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精神动力。正是历史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果敢担当精神以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社会理想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等等,形成了中华儿女特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人向上,引人向善,引人向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易经系传》中有一段话:“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说得是远古时代伏羲氏创造文化的事。

怎么造呢?三观,从三个方面来观察这个世界,然后把观察的记录整理出来。第一观是抬头观天,观日月星辰,观斗转星移;第二观是观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第三观是观万物,人与万物、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文化中就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由此,才有了马克思进入中国的土壤,也才使马克思主义这一颠扑不灭的真理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福及中国人民。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精神价值高度契合。近代以来最早向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仁人志士,都是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都是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的人。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广泛学习反复比较之后做出的正确选择,我们党因此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在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继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有益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更加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放眼未来,辩证取舍,并广泛借鉴和吸纳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以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和阐发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观念,赋予中华文化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使其“涅槃重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更好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丰厚沃土,让心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注入自尊与自豪,让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上空永远高高飘扬。

革命文化是铸就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也是坚定信仰的营养剂

革命文化是指党和人民在艰苦卓绝的伟大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华儿女在特有的革命情怀、革命精神、革命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凝结着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他说:“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他还强调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历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渭南是革命的热土,在这里,“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渭华起义精神永放光芒,习老精神所蕴含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和光明磊落的崇高风范”教育激励着人们,八路军120师等三支主力部队抗日誓师出征点燃了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燎原火种,“举国上下、一致团结、共御外侮、全面抗战”的杨虎城抗日爱国思想彪炳史册。这些鲜活的革命文化及其所凝结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红色文化升华了历史,超越了时空,并最终汇聚成中华儿女的红色血脉。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红色基因,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中国共产党能够翻开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正是因为选择了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全世界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毛泽东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段话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精神以及和中华文明复兴的关系,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形成与发展的直接来源,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至关重要。

迈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更加传承好发展好革命文化。当前,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一切歪曲党史国史的言论和行为,坚决反对一切崇洋媚外,积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大力挖掘革命英雄人物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大力宣传他们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切实增强人们对党领导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历程的价值认同,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只有坚定对革命文化的信心,才能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鼓舞斗志,焕发活力;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革命本色,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充实了文化自信的底蕴,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为背景,逐步发展起来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文化。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反映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发展要求,在日益多样化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含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凝结着理论创新的成果,赋予理想信念丰富的时代内涵,它指明人们不断前行的愿景和目标,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终生,是全社会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维系。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才能在推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充分发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夯实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筑牢文化自信之“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断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扩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保持战略定力,占据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们党和人民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提出的重要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就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切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繁荣文艺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就要不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让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和执着。坚定文化自信,是全面推进“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支撑,更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基石。

作者简介

王玉娥 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猜你喜欢
信仰中华中华民族
信仰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漫画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