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问答

2018-11-30 07:36房欲飞教育学博士编辑吴钰设计小杰
妈妈宝宝 2018年8期
关键词:早教妈妈孩子

文/房欲飞 教育学博士 编辑/吴钰 设计/小杰

房欲飞 教育学博士经历/教育学博士,现供职于某著名教育研究机构,在职博士后。曾经主修幼儿教育,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著有《爱出一个好宝贝》。

满足需求

我家宝宝10个月了,非常固执、执拗,无论是谁手里拿着饼干,或者是在家里看到我们吃东西,看到后就会大声喊叫,一定要自己也吃才会安静,否则就一直叫,我该怎么教育他?

这个月龄的孩子,性格尚在形成之中,轻易不要用“固执”、“执拗”之类的词语进行定性的描述,如果经常这样当面说孩子,孩子的性格养成很容易受到消极的自我暗示。

而且,要饼干吃也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建议直接给予满足。1岁之内的孩子,正是建立对外界的信任感的关键期,及时满足他的各种需求非常重要。如果孩子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孩子就可能认为,世界和他人是不可信的,不利于他今后发展信任他人和外界的品质。

口手敏感期

宝宝8个月,什么东西都要放嘴里吃,我知道她是在探索,没阻止她,但像毛绒玩具这些东西,到底要不要阻止她尝呢?

1岁以内的孩子,一般还处在“口手敏感期”,嘴巴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工具。喜欢把拿到手的东西放进嘴巴里尝试一下,这对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然而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带上小手套,这样的确可以降低孩子吃进细菌或危险品的风险,但从孩子的心理发育角度来说,却是不那么可取的行为,因为这会在无形中阻断孩子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过程。

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孩子的小手洗干净,同时做好监护工作,提供不同性状、干净无毒、没有安全风险的东西给他玩,塞进嘴巴也没关系的。那些不宜被小家伙拿到的东西,则最好不要出现在他触手可及的范围内。

0~1岁

不给东西就哭

我家宝宝快11个月了,只要不给她要的东西,她就会大声哭叫,这该怎么好呢?

孩子的行为都是被其后果所强化的。喜欢以这种方式要东西,可能是因为每次孩子一这样,你们就会妥协,这个方法对她来说就成了有效的方法,自然喜欢不断尝试了。如果不希望这样,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也可以试试转移注意力。这个月龄的孩子,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注意力还是很容易转移的。

早教班

我宝宝11个月,平时我和他爸都忙,没时间给他更多的教育,而且我们没经验,没方法。孩子有必要上早教班吗?

早教机构作为专业的服务机构,在实施早教方面肯定是有其优势的,如果家长对自己的早教能力没有信心,适当借助这些专业机构的力量,肯定大有裨益。但具体到各个家庭,要不要让孩子上早教班,却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没有研究表明孩子一定要上早教班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多元的,只要父母做个有心人,在家同样可以教养出优秀的孩子。即使是那些有条件上早教班的家庭,也不能让早教班取代父母的责任。早教的责任主要还在父母,教育应该更多地发生在自然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施教,永远有着不可取代、不可或缺的必要性。

1 ~2岁

胆小

我女儿胆子比较小,平常在外面玩,如果同时有好多小朋友在玩一样东西,她都不敢主动上前一起玩,总是等到别人都离开了她才敢一个人上前玩。小朋友打了她,即使我鼓励她还手,她也不敢。为此,我们也有鼓励她,但效果并不理想,怎么办呢?

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鼓励她直接去面对问题并不是最有效的办法,因为孩子的内心没有这个力量,妈妈给了建议,她却做不到的时候,反而更容易感觉自己无能而退缩。

孩子难以融入群体游戏时,妈妈不如先在边上陪她观望,不催促、不焦虑,让她感觉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但不要对结果的期望值太高,孩子的变化是需要时间的,当妈妈的要善于等待。

日常生活中,有意帮孩子积累对自己的信心,多给她独立动手的机会,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大人少包办代替,并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尊重和享受孩子的劳动成果。让她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比直接鼓励她去还手更重要。孩子的内心足够强大了,不用你教她还手她也会保护自己的。

上班前哭闹

儿子1岁半,每天早上我去上班时他都哭天抢地。有时前一天晚上或者起床时和他说“妈妈上班”之类,他还主动和我再见,可真要走了,他又无法接受。我平时也会说,妈妈上班赚钱,才能买玩具、书等等,他都能听懂,可是每天早上真的要出门时却总是哭得好伤心,我该怎么办?

1岁半的孩子,正是很容易黏妈妈的阶段,时刻期望妈妈陪伴是很正常的,看到妈妈离家去上班就哭闹,是非常常见的行为,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么个过程。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家长不忍看到孩子哭,更担心自己走后孩子会一直哭下去(事实上孩子通常是哭给妈妈看的,妈妈离开之后,孩子很快就会不哭了),以至于去上班的决心常常在孩子的哭声中崩溃,整个离家行为变得黏黏乎乎,有的妈妈甚至希望留下来陪孩子。殊不知,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哭声能留住妈妈,或者得到妈妈更多的安慰和关注,就更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挽留妈妈。

有的家长怕孩子哭闹,采取的是偷偷离开的办法,这样做也不好,不仅不利于巩固孩子的安全感,还容易使他们把妈妈盯得更紧,更难分离;讲道理的办法不错,但不能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因为孩子的行为常常是不随意的。道理是认知的范畴,认知活动是高级神经所主,注意却是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后者的反应速度往往比前者快零点零几秒,看见妈妈离开的一刹那,孩子对分离的恐惧早就让他们在意识不到认知层面的信息时做出反应,道理自然就“没用”了。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适应上班前分离呢?当妈妈的一定要做好面对孩子哭声的准备,坦然地跟孩子再见,并告诉孩子下班后会准时回来陪他。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一般都会哭,但这种哭是孩子成长必要的代价,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多次反复之后,孩子就会获得一种意识:妈妈会离开,但也会重新回来陪我。这样主动建构的认知,才不会破坏孩子对亲子关系的安全感,才会把孩子导向平静的分离行为。

独立吃饭

我家坤坤2岁半,现在不能独立吃饭,每次让她自己吃饭,她就吃一两口就拿着勺子玩了,我在旁边督促着也是吃得很慢,饭都咽了好长时间了,也不再接着吃第二口。看我催的次数多了,她就索性说“妈妈喂”。从小到大,她的吃饭问题一直是我很头疼的事情,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的“问题”行为习惯都是有原因的,通常是身心发展水平局限或者教养方式不当所致。您可以逐步排查一下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孩子不好好吃饭的理由和对策一般有如下几种:

1.磨磨蹭蹭的吃饭行为并没有让孩子付出代价,相反,只要他不好好吃,爸爸妈妈迟早会过来关心甚至喂饭的。久而久之,吃饭就慢慢变成了成人的事情,而非他自己的事情,不好好吃也不会饿着自己。

建议孩子磨蹭的时候,可以尝试到点就把饭收走的做法,两餐之间也不给零食或其他吃的,让孩子慢慢获得一种意识:吃饭都是特定时间段的行为,过了这个点就吃不上了,不好好吃,就要饿到下一顿饭。

2.孩子利用吃饭磨蹭这个行为获取父母的关注,满足自己渴望关注的情感需要。父母可以就此反思一下是否平时给孩子的关注度不够,或者只有孩子做出格的事情时才会关注孩子。

建议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关注的点,孩子吃得好时就去关注他、鼓励他,吃得不好时就视而不见,到时候就把盘子收走。

3.孩子利用吃饭行为宣泄自己的情绪。由于父母对吃饭问题过于关注,孩子发现这是个牵制父母的好办法,从父母那里积累了负性情绪之后,孩子就选择了通过不好好吃饭来折腾父母的做法。

建议父母尽量减少对吃饭问题的焦虑,日常教养过程中要尽量用顺应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方式跟孩子互动,尽量少让孩子受不被理解的委屈,这样孩子的内心才能多一份平静,少一份宣泄的需要。

4.孩子吃饭行为的点滴进步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孩子无法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到积极的感受。

建议对于孩子吃饭行为的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及时强化,让孩子从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更倾向于去改善自己的行为。

2 ~3岁

爱看电视

孩子原本很爱看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电视对他的诱惑越来越大,对绘本的热情没有原来那么高了。如何能把孩子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绘本上来呢?

对于孩子来说,绘本和电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直接在二者之间切换可能有点困难。如果您想让孩子戒掉电视重新爱上阅读,除了家里少开甚至不开电视外,也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通过提供丰富的亲子活动来转移孩子对电视的兴趣,待对电视的兴趣逐步淡化,再在亲子活动中增加早期阅读的内容。

爱生气

我家女儿2岁8个月了,特别喜欢生气,有什么事情没合她心意,就两手一抱嘴一嘟走到一边,好半天自己缓不过劲来。对她这个性格,家人都感觉束手无策,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调整?

孩子的行为,总是被它的后果所强化,孩子喜欢这样,说明这个行为是可以让她获益的,如果平时只要她一这样生气你们就会满足她的要求或者给她更多关注,就怪不得孩子了,是家长的反应方式强化了她的这种行为。

消退这种行为,可以试试冷处理的办法,下次孩子再这样通过生气达到某个目的的时候,就当作没看到。反过来,当孩子用语言或其他理性的沟通方式表达需求或者维护主张的时候,就使劲表扬她,引导她的行为朝理性发展。

喜欢顶嘴

我家宝宝快3岁了,喜欢顶嘴,爱跟大人反着来,怎么办呢?

孩子爱顶嘴,原因很多,但主要有4个,您可以重点排查一下,对症下药:

1.成人的话的确不对,但孩子由于尚未学会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就直接顶嘴抗议了。如果是这种原因,则成人要理解和尊重孩子“顶嘴”的权利,同时可以教孩子礼貌的“抗议”方式。

2.孩子这样做的时候,大人的反应方式(如反应过激、哭笑不得、被迫顺从、觉得孩子可爱等)让孩子体验到了这种行为的力量,从中获得了“强大”的感觉,进而乐此不疲。如果是这种原因,则成人可以冷处理,让孩子自讨没趣而放弃。

3.亲子关系不够密切,因为孩子最听的,总是跟他关系最亲密、他认为最爱自己的那个人。如果是这个原因,要从密切亲子关系做起。

4.沟通技巧不够科学,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如果是这个原因,建议您多多学习亲子沟通技巧,用孩子爱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睡前磨蹭

我的孩子现在3岁了,临睡前刷牙总是在哭哭啼啼、磨磨蹭蹭,搞得我很头疼。她也知道不刷牙对牙齿不好,所以你如果说不让她刷直接上床睡觉,她也不会同意,就是容易哼哼唧唧,弄得我心情很烦躁。为啥刷个牙就这么费劲呢?

烦躁是没用的,孩子的行为容易受情绪影响。您烦躁的时候,孩子就会受到感染,自然难以开开心心地刷牙。由于刷牙总是跟负性情绪体验连接在一起,对刷牙的兴趣自然就受到了影响,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可以从打破刷牙跟负性情绪之间的连接做起。尝试在孩子情绪状态好的时候,用游戏的方式引入刷牙行为,比如教布娃娃刷牙、对着镜子刷牙、跟妈妈比赛刷牙等。一旦孩子很乐意地去做了,就给予鼓励,甚至让老师帮忙表扬和奖励。让孩子建立对刷牙的积极情感体验,这种良好情绪将发挥对刷牙行为的强化作用。

也可以借助一些主题教育绘本,比如《刷牙》《唰唰唰,刷牙了》《我去刷牙》等绘本中的可爱形象可以发挥对刷牙行为的激励作用,《谁是蛀牙的朋友》《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中不刷牙的后果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警戒。

猜你喜欢
早教妈妈孩子
农村早教:为了起点的相对公平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
妈妈去哪儿了
早教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