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耳倾听 收获课堂

2018-11-30 01:57徐晓晓浙江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
教书育人 2018年16期
关键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生会评价

徐晓晓 (浙江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

教育制度的改革给学校带来了很多生机,课改后的课堂比以往更为活跃,学生更乐意积极地发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有的学生将课堂学习的重心放在表现自己上,忽视了对别人观点的聆听;有的学生会在别人发言还未结束时就大喊着也要发言;有的学生会在老师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的情况下还是出错。这些现象都暗示着一个问题:学生在学习不善于倾听。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万不要说听话、说话从小就会,还学它什么。笔者从“让学生学会聆听”这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课堂示范策略

著名的教育家洛克在论述榜样的重要作用时说过:“务必接受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无论给儿童什么样的教训,无论每日给他怎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们的行为能产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的看护人的行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示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专注的倾听者。

在倾听学生的观点时,教师需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姿态,向学生方向微侧就是一种很好的倾听姿态。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将目光集中在学生的面部,这是用眼神告诉学生自己正在倾听。听完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回应,他应该积极地肯定学生说得对的地方,对学生说的不对地方做出纠正并给出相关的建议。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受到潜在的影响,他们就会明白倾听别人的重要性,就会明白该怎样倾听别人。

二、课堂评价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一切活动都非常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认可和赞许,这些认可和赞许在他以后成长中举足轻重。所以,哪些孩子听得认真的,应及时鼓励做,出正面的评价。

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专心聆听别人的人做出如下回应:你非常尊重说话的人哦,因为你在认真听他讲话;能听得清楚整个过程也是一种本领呢,你真棒;你能够发现别人说话中的一点点小问题,看来是一个非常善于聆听的人呢;你通过聆听找到别人的问题了,这对说话者来说真的很有帮助啊;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越来越会聆听别人了,看来你真是个善学的孩子呢……

三、课堂训练策略

聆听并不是一种生来就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更多地是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后天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课堂上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是教师非常提倡的理念。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要想对他人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首先必须非常认真地观察他的行为、倾听他的发言。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有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来参与评价,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有人发言了就要集中注意力听,以便能够对其做相关的评价。除了言语鼓励外,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的周期内对学生的聆听情况做出总结,对善于聆听别人的人予以一定的表扬,这种表扬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一起入手,这可以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

2.进行“接话题”训练

“接话题”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老师讲述某个内容的前半段,学生进行该内容后半段的接话。学生起初不是很适应要先思考再接话题的方式,总习惯跟着别人应和。我就采用故意追问的方法,多问他几个为什么?如果是滥竽充数的话定会露出马脚。例如,“我不能失信”教学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宋庆龄的形象。有位学生在举手后结合文中的事情说了自己所认识的宋庆龄。很多学生都赞扬道“很好”。于是教师特意询问了一位同学,“你为什么认为他说得好啊?”。但是这位同学并不能说出好的原因。显然,这位学生并没有在认真聆听。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进行了多次相关的提示,这种提示让学生明白了聆听的意义。

总而言之,倾听是一项技能,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质,要想让学生掌握它自非朝夕可至,但只要老师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并能付诸具体的行动,学生倾听能力总会有所提高。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2]佑藤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猜你喜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生会评价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
On Obstacles of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to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Reading Strategies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