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的“赶考”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18-11-30 14:54贾志军
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赶考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

贾志军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00)

一、“赶考”精神的提出背景

“进京赶考”一词,最早见于1944年郭沫若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该文章主要论述了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兵占领北京城后,缺乏危机意识和长远观念,被短暂的胜利冲昏头脑,藐视敌人,忽略政策,将领竞相追求钱财,生活腐化,内部发生了分裂和宗派斗争,导致互相残杀,最后李自成也被地主武装杀害的历史过程。毛泽东读了这篇文章后,思想深受触动。毛泽东说:“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延安归来》一书是黄炎培自延安返回重庆后出版的,书中描述了毛泽东和他在延安的窑洞内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黄炎培到延安后,被映入眼帘的政通人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所感染,振奋之余又有些忧虑:共产党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和清明廉洁的政治作风能坚持下去吗?所以黄炎培就向毛泽东发问: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能否不受“历史周期律的支配”,不重蹈“人亡政息”的覆辙。毛泽东简短思考后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实际上,毛泽东在熟读《甲申三百年祭》之后对周期律的问题已经思索很久,对黄炎培所提问题的回答,表明他在经过深入思考后对此问题已达到规律性认识的高度。

1949年3月,党在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和通过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对中国历史烂熟于胸的毛泽东怀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提出了“两个务必”和“六条规定”,而且决定切实加强对全党全军的入城教育。这样就为党“进京赶考”做好了准备工作。纪律是中国共产党从成长走向成熟、成功的重要保证,在进城之前,中央办公厅印发《进京守则》,再次开展入城纪律教育,并让广大指战员学习城市管理的知识,向全党发出了“坚决不做李自成、要考个好成绩”的号召。毛泽东提出的“赶考”比喻包含两个命题:一是党成为执政党后,能否经受考验? 会不会像李自成那样再从北京城退出来;二是建立一个新政权后,能否经受人民的考核、 把新中国建设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上述两个考题,“考官”是人民群众,“考生”是各级党员干部。应试成绩的评判,其标准主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髙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考生成绩优劣的评定,在于党能否始终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赶考”精神是在新中国即将建立背景下形成的,我们党在推进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征程中,都需要继续弘扬“赶考”精神。

二、“赶考”精神的思想内涵

“赶考”精神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它是对中国革命时期形成的诸多革命精神的发展和创新。“赶考”精神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定内涵:

(一)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3]思想解放的程度往往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深度。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就是要着眼时代发展需要,瞄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增强“解决问题意识”,勇于改革,大胆实践,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只有坚持开拓进取,才能永葆坚定的信念,才能在任何时期面对任何困难都能无所畏惧,不断向前。尤其在当前国际环境下,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更需要不断开拓进取,推陈出新。

(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饱经忧患的历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箴言,在2000多年前就由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提出。忧患意识从认识论来说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它表现为历史主体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表现为历史主体的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4]此外,忧患意识还包含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与积极建构,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前瞻性、超前性和预见性等特点。将近百年的中共党史表明:党是在忧患的环境中诞生、发展并不断走向壮大的,忧患意识已深深地融入党的血脉和基因,融入党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表明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警醒和自觉。

(三)以人为本的人民立场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本。党章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认识和方法问题,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

(四)自强不息的必胜信念

自强不息的信念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政治资源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政党要有这么一点精神。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进取精神的执政党会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信念支撑,是激励和鼓舞共产党员为着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

“赶考”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进取的政治品质,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经坎坷而总能实现自我救赎的忧患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植根于群众汲取力量的人民立场,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志在千秋伟业的历史担当。正是在此种精神的激励下,经过将近七十年的接力“赶考”,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和即将走向强起来的答卷。 “赶考”精神启迪我们,我们党“赶考”永远在路上。

三、“赶考”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赶考”精神能够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赶考”精神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成熟运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完善自身理论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发展时期,马克思理论始终能以其先进的理论指导中国的发展。但是在新时期,我们也要认识到“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要想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变化才是永远不变的”,思想之母体是时代,理论之源头是实践,我党要顺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通互动,不断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赶考”精神能够让我们保持忧患意识,让共产党人能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于弘扬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秉承“赶考”精神实际上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反之也会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丰富。

(二) “赶考”精神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当代中国历史的必然走向,是中华民族的正确抉择,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所在。在新时代,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任何一条其他道路,能够让中国人民实现强大起来的伟大梦想。新时期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中的重要讲话精神,铭记要把发展社会主义与当代国情联系起来。因此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5]这就是新时代的历史考题,秉承“赶考”精神,我们就能够继续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答卷。

(三) “赶考”精神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武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或多或少会影响国内发展。增强执政能力、确保长期执政是国家发展的内在需要,弘扬“赶考精神”实际上就是保持党的廉洁性与先进性,从自身做起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弘扬赶考精神,必须做到自身硬。走好“赶考”路,必须有健康的肌体,才能在“赶考”路上不掉队。“赶考”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六建一反”的新部署,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纳入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各项建设之中,这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标本兼治的关键节点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对于党建的新部署为践行“赶考”精神指明了正确方向。首先,党必须直面风险和危险,坚持问题导向,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不断扎紧制度笼子,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线;其次,党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坚守纯洁性的底线要求,把握先进性的动态要求,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确保党能够长期执政。

(四) “赶考”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

十九大报告开篇即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只有经历了繁荣和强盛的民族才会深刻懂得复兴对于这个民族的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灯塔和坐标,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党要以永不懈怠的“赶考”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远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党人更需要坚定信念,努力为人民谋福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赶考”精神的时代启示

新旧世纪之交,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相继走向失败,标志事件是1991年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这个成立于1898年,执政始端于1917年,一度拥有将近2000万党员,辖有将近2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取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能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怪圈。西方预言家纷纷叫嚣,下一个就是中国。将近30年过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始终在这个东方大国高高飘扬,而且日益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历史是一年镜子,它那饱经岁月、历经屈辱的沧桑启示世人:理想的实现,必须有精神的支撑。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两步走的“中国梦”,承载着13亿多中华儿女伟大梦想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一条道路、一股力量、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蕴涵着“赶考”精神的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新时代,“赶考”精神给我们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原则

1840年到1949年,中国人民饱经被奴役被压迫的悲惨命运,是且只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1949年到1979年党领导人民走过艰辛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且实现了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修正;1979年到现在,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战胜欧风美雨的风化瓦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赶考”历程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赶考”精神不断启迪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坚持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富强起来的梦想才能实现。

(二)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决定了党的阶级属性、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人民立场决定了党的宗旨意识,宗旨意识要求党始终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宗旨意识和不忘初心辩证统一,只有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掌舵的航船才能行稳致远。因此必须牢记“赶考”精神,始终坚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这是当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也是党在“赶考”路上的“必修课”。

(三)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居安思危是中国共产党显著的政治品格。“赶考”精神告诉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越是接近胜利,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持续巩固并不断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力戒奢靡主义和享乐之风,坚决反对特权主义,严抓领导干部的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使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四)必须始终保持砥砺前行的斗争精神

一个人没有精神就不能立,一个国没有精神就不能强。精神是力量的源泉,保持砥砺前行的斗争精神,不仅可以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斗志,而且可以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党能够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夺取胜利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具有“革命理想髙于天”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使我们党历经磨难而越战越强。展望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在召唤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激励我们。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勇往直前。虽然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党要带领人民奋力继续前行,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要求党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砥砺奋进的“赶考”精神启迪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敲锣打鼓实现不了伟大复兴,要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夺取复兴“赶考”的新胜利!

(五)必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赶考”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从严管党治党永远在路上,这是解决党内目前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所在。为此,必须继承和弘扬“赶考”精神,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赶考”精神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次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中是统领、是核心,是其他建设的根和魂,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志在千秋伟业。”因此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政治建设的关键,也是“赶考精神”包含的首要之意。

二是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赶考”精神意味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没有理想信念我们对于完成“赶考”的答卷就丧失了信仰的支撑、力量的源泉。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思想的转变是最大的转变,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解决好“三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上来,落实到树立“四个意识”上来,特别是核心意识,以理想信念的坚定保证行动的一致,确保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的行动指南。

三是组织建设是党的关键性建设。干部队伍的建设,政治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问题,政治纪律关系到党的权威和党的执政地位,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障。当前的组织建设中,要以“赶考”精神为指引,凸显干部队伍对于社会的现实示范性和行为导向性,特别注重在干部中弘扬以忠诚老实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四个铁一般”要求的干部队伍,使党组织的堡垒和核心作用不断得到增强。

四是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切入口。要注重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纯洁性是对党的底线要求,先进性是对党的动态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以全面从严的坚韧和执着确保党的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党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保持良好的“考试”状态,以人民群众为出题人和主考官,交给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五是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纪律建设纳入党建的总体布局,是对党的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反映了党对治党管党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纪律和党与生俱来,与党的命运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正是靠严格纪律,从成长成熟走向成功。因此强调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应对新的挑战的有力武器。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风肃纪,中国共产党就能呈现应有的大党样子,应对“赶考”的考验。

六是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邓小平曾特别强调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党的各方面建设以制度建设作为贯穿主线,凸显了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性,使党的各项建设具备刚性的制度约束,必将为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提供保证,实现党建的科学化,进而推进治国理政的现代化,体现了“赶考”精神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七是要勇于夺取反腐败斗争的胜利。“赶考”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要实现海晏河清、朗朗乾坤,任重道远。全面从严治党,“严”字当头,要长期坚持;同时要解决好一党执政条件下的自我监督问题,突出党内监督的首要地位和作用;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国家监察对于公权力的全覆盖,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实现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体制,截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西方的分权和相互制约的治国理念着重点在于“他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清醒政治判断,用补天填海的气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符合中国“三省吾身”重于自省、进而“自律”的文化传统,更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是对自身的“扬弃”,因此不断“赶考”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自我革命的伟大政党。

“赶考”精神反映了我们党始终坚守的人民立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不断进取不断胜利的坚定信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回答好新时代给出的考题,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要求我们党必须大力弘扬“赶考”精神,不断促进党从“实然”走向“应然”,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考卷。

猜你喜欢
赶考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学校安排布署2021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律师“赶考”法官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