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线友谊

2018-11-30 15:00小元
大学生 2018年11期
关键词:韩老师文科生恐龙

文/小元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年轻记者,前段时间,我天天如坐针毡,每天笼罩在自卑的阴影中。

最近,我所在的杂志要求我采访江苏一批优秀的创业者、企业家。这些人不仅名校毕业,个个都是硕士、博士,而且在各自的领域做得风生水起。尽管在新闻采访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平等原则”,即采访时要采取平等视角,但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作为新闻专业本科出身的文科生,我在面对理工科领域时简直是一头雾水,怕自己因为不了解,提出的问题太没水准。同时,作为一个工作经验不多的90后,我很担心自己在交流时不够机智灵敏。于是,每采访一个企业家时,我都小心翼翼,深怕出错,完全没有享受其中的感觉。这简直和我在《大学生》杂志当学生记者时截然不同。

那时候,我面对五湖四海的大学生采访对象,尽管很多人也很牛,但总觉得大家都是大学生,聊起来并不会有特别大的压力。记得我大四那年,曾采访过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个叫韩旭的学生,他是学核技术与核创新专业的,但从小就爱搞发明,爱讲笑话,大四时通过竞聘当上了学校里唯一的学生讲师。

当时采访他,我对核知识的了解几乎是零。韩老师便给我深入浅出地给我科普相关知识,就像给他的学生讲课那样风趣。稿子圆满完成后,他也成了我的微信好友。韩老师在朋友圈分享的大多是核方面的内容,比如中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的故事,环保视角下的核能发展,揭秘中国首艘核潜艇的研制过程……虽然内容依旧高深,但渐渐地,我居然能看出点儿门道来了,还会时不时给他点个赞。

有一天我昏天黑地写完一个智能电网领域专家的稿子,一边感叹大咖的厉害,一边又开始纠结自己到底应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这些采访对象,把握好分寸。左思右想,不知道该找谁倾诉,忽然核专家韩老师的名字闪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时隔两年没怎么联系的两人开始在微信互动起来。聊起来我才得知,韩老师已经在上海交大读硕士了,并开始着手去日本读博士。我特别惊讶,原来90后的精英就在我身边啊。

作为同龄人,我忍不住向韩旭老师倾吐了心声:“面对你们这样的牛人,我特别有压力怎么办?文科生和理科生交流时应该如何更好地沟通呢?怎么把压力、紧张的情绪变成正常、轻松的氛围呢?……”韩老师告诉我,术业有专攻,理工科只是在自己的领域厉害,但在其他领域未必比我优秀,我不能老是把自己短处与别人长处相比,这样不仅让自己压力大,而且不利于工作开展。

听到“理工男”现身说法,我的压力顿时释放了许多。韩老师又发挥他幽默的特长,把一些理工男比喻成“恐龙”:“世间万物本来是很美的东西,但在恐龙眼中全都变了样,比如恐龙眼中的云朵,可不是你们文科生眼中白白胖胖的棉花糖,而是一堆原理和分子,他们还会拼命去搞清楚云是怎么形成的,云与大气、水分子有什么联系。搞得这么复杂累不累啊,对不对?”操着东北口音的韩老师自带讲相声的效果,把我逗得呵呵笑。

在一顿欢乐的吐槽后,我渐渐理解了文理科各有所长,心情也好了很多。末了,韩老师还不忘给我提出建议:专家、创业者、精英看起来厉害,是因为他们在外人,尤其是媒体面前只能展示自己被标签化的这一方面,而作为一个人,肯定是复杂和多面的。作为采访者,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不妨可以根据情况与对方多做一些其他方面的交流。尽管韩老师不是学新闻的,但和他交流一番后,我的心态真的有了改变,对以后的采访也不那么怵了。

解决了我的问题,韩老师还不忘跟我分享他对未来的规划。等日本读博完成后,他准备回哈工程做教授,为母校的学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看到曾经的采访对象变得越来越棒,我不禁打心眼里赞叹这位跟我同龄的90后。其实,我的朋友圈里像韩旭这样厉害的高人还有很多,都是我在《大学生》杂志采访时积累起来的人脉资源。能在关键时刻帮我解决大问题,这真的是一种很赞的战线友谊!

猜你喜欢
韩老师文科生恐龙
文科生的科学传播之旅
恐龙跑的快吗?
文理科男生是这样看对方的
黄金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