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vivo的小学数学“优课”课堂教学行为特征研究*

2018-11-30 01:42
中小学电教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优课编码教学活动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诉求。自2015年起,教育部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晒课和评课,旨在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而通过逐级选拔产生的“部级优课”代表了目前各地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真实面貌,为揭示区域信息化教学课堂的优势和不足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优课”课堂上的教师教学互动和技术应用行为,是其教学智慧的关键体现,同时也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深入分析优课课堂上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能够最大化地揭示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上的共性特质,同时也能揭示出一线教师的个人教学观念和技术应用倾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江西省“部级”优课的课例进行教学过程分析,挖掘其中的共性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也为一线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实践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部级优课”是指由各地教师积极参与,并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在线评审逐级推荐至中央电教馆的优课,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一个区域整体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与此同时,数学是中小学各门学科中与信息技术结合度较高的一门学科。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分析数学部级优课课堂的教学行为特征,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该地区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江西省2016-2017年度小学数学六年级的部级优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课堂实录进行视频分析。该年级的部级优课共有15节,授课教师来自江西的南昌、赣州、九江等市及崇义、遂川、宁都等县镇,课程内容涉及四则运算、几何图形面积等主要知识点。

2.研究工具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视频的分析来揭示课例中的教学行为特征,因此选择合适的视频分析工具很重要。已有的课堂教学视频研究大多以切片的方式对完整的课堂实录进行切割和整理。作为早期代表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FIAS)将课堂视频切割成3秒一个片段再进行编码,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这种分析方法容易破坏课堂教学行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导致课堂教学分析的碎片化。相比之下,最新的Nvivo软件更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Nvivo是一个同时支持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支持多种文件导入和处理的数据分析软件,尤其在视频内容的分析处理方面,其具有强大的层级式的节点编码功能,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自行设计编码体系,通过矩阵、关系图等可视化方式,深刻揭示视频中的潜在特征与内在规律。故而本研究采用Nvivo11作为研究工具,对上述15节课进行了全程视频分析。

3.分析方法

目前课堂视频分析的常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①经典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FIAS)及以此为基础的改进型分析方法。如顾小清提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宁虹提出的量性分析与质性观察相结合的视频分析方法及方海光提出的改进型弗兰德斯分析系统等。此类分析方法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都受制于“三秒切片式”的编码方式,分析维度较为碎片化和固化,在展现课程教学行为的完整性和挖掘课堂特征的深度方面还存在不足。②学生-教师(S-T)分析法。它以时间间隔作为依据,对教学过程进行采样并根据样本点的行为类别构成S-T数据序列,由于它的行为类别仅有教师T和学生S两类,因此分类教学活动具有更高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是仍然难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效果的动态性与连贯性。③视频案例多元分析法,该方法是以独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分析单位,如课堂导入、自主探究、习题讲解等,从活动主体、活动目标、活动策略及活动评价四个维度进行编码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考虑了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行为的深度研究,但其具体的分析维度还需根据实际研究进一步细化和设计。

综合上述各种分析方法的共性与差异可知,师生互动、教师言语等显性特征是研究者们共同的关注点。然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确定的活动主体、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深层次的教学智慧,则更能体现其教学行为特征,具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在综合前人视频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将视频案例多元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来设计本研究的分析维度:以教学活动为分析单位,对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活动主体、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策略五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各个节点及子节点详细编码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编码维度层次表

三、优课课堂行为特征分析

根据上述五个维度,笔者通过Nvivo软件将各个维度及子维度编制成树状节点并对其进行编码,通过对编码结果及可视化图表的分析和挖掘,解读出优课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征,具体结果如下。

1.教学活动主体

教学活动主体即指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与关系问题。国内学者对此主要存在这几种观点:一是教师主体论,即活动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由教师唯一支配和控制;二是学生主体论,即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三是双主体论,即承认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肯定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据此,本研究从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双主三个维度对优课教学活动的主体类型进行编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其活动主体即为教师;以学生自主探究或主动表达为主的活动,其活动主体即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高频率的积极互动的活动,例如课堂成果展示,其活动主体则属于“双主”。

通过对15节小学数学优课活动主体类型的频率分析发现,双主型教学活动最多,共频次高达82个,占总数的57.8%;其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频次为48个,占总数的33.8%;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最少,仅有12个,占比8.45%。可见,小学数学优课的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会注重通过自身的讲授和引导,加强学生对错题的修正和新知识的理解。这一点也与数学学科的特点相一致。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活动主体编码频次分类图

2.教学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事先为学习者制定的经过一定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之后的一个应然的行为标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预期的学生的变化,指向了教学的结果。根据Anderson和Krathwohl等人提出的布鲁姆教育目标新版分类体系中的认知维度,每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种。其中,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目标,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目标。据此,笔者对优课中所有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编码分析,其频次分布如图2所示。

数据显示:第一,整体上低阶目标的完成度高于高阶目标,其中低阶目标总体的频次为61%,高阶目标共有频次为39%,说明教师在完成低阶目标方面更为得心应手。第二,低阶目标中,教师最擅长和关注的是“理解”目标,其频率为35%,其余“记忆”与“应用”分别占比10%与16%,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超越记忆层面,努力向高阶目标靠拢。这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中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目标相一致。第三,高阶目标的完成方面,随着教学活动目标难度的增加,教学活动的实施频次相应减少。其中,“分析”层次的教学活动频次达26%,“评价”目标的频次为13%,而“创造”层次的教学活动频次为零。这说明尽管教师们能够意识到高阶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实践中却难以实现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图2 教学活动目标层次编码频次

3.信息技术整合类型

本研究的信息技术整合类型是指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应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反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多元性。学者 Laurillard提出的技术教学应用的“对话性框架”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分为五种,分别是:①叙述展示,指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课件及教学材料等;②操作交互,指师生通过操作信息技术产生简单的行为互动;③言语交互,指师生利用技术进行言语沟通交流;④人际交流,指师生可以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实现知识学习、网上合作等;⑤个性化表达,指学生在适应信息技术环境的基础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去发现和创新并表达想法。根据该框架,笔者对15节优课的信息技术整合类型进行了频率统计。

如图3所示,优课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类型较为单一,其中以叙述展示为主,占总体的92%,其次为操作交互,占8%,而其他技术应用类型均未涉及。这说明尽管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已能满足教学需求,但大部分教师还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挖掘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多种可能性。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呈现工具,或者止步于较低水平的操作交互。可见,江西省小学数学教学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上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3 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整合层次编码频次

4.教学活动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理念运用和个人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探讨优课课堂教学行为特征的重要方面。考虑教学策略的基本分类原则以及数学学科的特殊性,笔者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划分为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合作学习法、训练和实践法及自主探究法,以此作为具体维度进行编码,分析教师教学策略的倾向和特征。

如图4所示,教学策略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如下特征: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具有多样性,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②教师最为善长的是讲授法、讨论法及演示法,其频次占比分别为17.8%、30.5%、27.4%。结合课堂视频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善于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陈述性知识上,更倾向于使用讲授法让学生快速接受知识。相比之下,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教学策略上表现得不够充分,在自主探究、训练和实践法及合作学习法的选择上较少涉及,这一点与前述的教学目标频次分析相一致。

图4 教学活动策略编码频次

5.教学活动评价

教学活动评价是师生对课堂上教学结果和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估的环节,也是对优课教学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在Nvivo软件中设计了三级树状节点,以分析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评价的行为特征:①评价实施主体,即由谁来实施教学评价,包括教师、学生、师生双主三个子节点;②评价对象,即对什么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和学生作品两个子节点;③评价导向,即评价的价值导向,包括积极激励与消极批评两个子节点。

根据编码结果发现以下特征:第一,评价实施主体表现为“以师为主,师生共评”,即教学活动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实施,如图占比82%,其余是师生共同进行评价,说明教师在主导教学进程中也考虑到了让学生参与自我反思。第二,是评价对象不仅关注了学生表现也关注了学生作品。虽然编码结果以学生表现为主,占比82%,而学生作品占比为18%,但考虑到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贯穿整个课堂,而学生作品需要学生实践,频次相对较少,所以我们依然认为这说明教师关注学生表现时并没有忽视对学生作品的关注。第三,评价导向中,正面强化远大于消级强化——积极评价的频次占100%。说明教师们都能够利用正强化机制,善于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良好行为,并能采用鼓励、启发的方式修正学生的错误。

图5 教学活动评价主体编码频次

图6 教学活动评价对象编码频次

四、研究启示

通过多维度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对江西省的小学数学部级优课开展的总体情况做出归纳,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突出优势和共性特点,同时也能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足做出观察和反思。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教师自主反思和教师专业培训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从整体上看,小学数学优课的教师共同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的优势和特点。课程内容基本上以传授显性知识为主,注重与学生互动,同时教师能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并善于利用强化机制正向引导学生。具体来说包括: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课堂基本实现了以讲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向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模式的转变,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善于正面引导学生实现主体参与。②教学目标的制定更注重层级性。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能根据课标与教学大纲制定比较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处理较低层次的目标时,可以灵活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完成度非常高。③善于利用正强化的评价机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充分利用了正向赞美和激励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可以看到,优课课堂中师生互动频繁,课堂融洽,学生积极主动,营造出了非常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还要看到,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度上尚待改进:①高阶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不甚理想。在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完成高阶目标上的欠缺。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及安排教学活动时比较保守,还是主要以显性的知识传授为主,没有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造力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来抓。②信息技术的使用较为浅层化,使用类型较为单一。尽管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一线教师们使用技术的思路和方法依然相对固化,基本上以呈现内容资料和辅助讲授为主,没有看到信息技术支持数学学习的强大功能。教师对于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层次的整合(如几何画板软件使用、人际交流、个性化表达等)几乎没有涉及,这说明该省在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需要更加重视技术的力量,挖掘技术促进教学的多种功能,将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优课编码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A party (Checkout time & Writing time)(部级优课)
跳吧!跳吧!(部级优课)
Going to school(部级优课)
Summer is coming.(部级优课)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