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中的“寒风”意象解读

2018-11-30 09:51张洪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刘亮程刘亮姑妈

张洪安

《寒风吹彻》一文,对个体生命的苦难作了哲理性的思考,语言质朴隽永,算得上一篇别开生面的美文。但学生读来只感觉寒气逼人,似懂非懂。究其原因,除了人生阅历有限、文化积淀不深外,学生缺少对“寒风”这一核心意象的深层解读,不能深入语言的肌理,难以把握文章的内涵。那么“寒风”这一核心意象到底具有哪些意蕴呢?

一、天寒 自然之冬

“寒风”,其表层意义指的是大自然的寒风。刘亮程是北疆沙湾人,北疆一月平均气温大约为-20度,“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新疆的寒风极具地域特色,这一背景资料要补充给学生。

“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

“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

自然的寒风,伴随着大雪,对应的是自然的冬天。“冬天是一年最后的季节,总容易让人生起末途感、末日感,用冬天来表现时间的冷酷无情是许多作家惯用的手法。刘亮程也不例外,而且有它的独特之处。”①他笔下的自然之冬,象征的是西部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人在环境面前的卑微与无助。它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也是作者思绪纷飞的源起。

二、贫寒 生存之冬

因为“天寒”,人们的一切所为,仅是为了抵御寒冷、获取温暖,生活陷于“贫寒”。“寒风”的第二层含义,指的是物质上的“贫寒”。

“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吃)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穿)

“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住)

“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刘亮程从未刻意回避农村生活 的苦难,他说:‘农村的苦和难是我们国家的最大问题,谁能够回避?”②刘亮程笔下的一幅幅贫寒的图景,是西部农民冬天的生存写照,也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三、心寒 精神之冬

恶劣的自然环境、巨大的生存压力让每个人自顾不暇,人与人之间变得心意寒冷,缺少关爱与温情,呈现“精神之冬”。“寒风”的第三层含义,指的是“心寒”。这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人际关系上:

1.我与父亲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父亲一见就问我”,父亲只关心柴火,关心一家人的生计,不关心我的腿,父子之间也出现情感的隔膜与裂痕。

2.他人与路人

“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一个路人无家可归,居然被冻死,但人们或漠不关心,或爱莫能助,实在让人心寒!

3.母亲与姑妈

“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这是姑妈生前小小的愿望。“天热了”,表明姑妈并不是要母亲冬天去看她,等春天到了再去;且两家相隔不远,只隔一条浅河,可以趟河而过。但多年来母亲直到姑妈死去,都没有满足其对亲情的渴望。姑妈死后母亲也不去送葬,“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无论是无任何纽带关系的他人与路人,或有姻亲关系的姑嫂,还是有血缘关系的父子,都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性的冷淡。“寒”已不仅仅体现在天气上、物质上,更深入到人的心灵与精神上。

四、命寒 生命之冬

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规律,每个人都会遇到那场永不融化的雪,走向衰老与死亡,走向生命的冬季。寒风”的第四层含义,指的是“命寒”。

“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侵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刘亮程是个很有生命意识的作家,“一种笼罩并渗透生命律动的苦难意识与悲剧感,凝聚了作者对宿命的自觉认同和无上虔诚:生命不由我们选择,而寒冷和衰老却必须由我们独自承担。”③

综上所述,作者是在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多重语义下谈论“寒风”的,核心意象“寒风”至少有四层意蕴,即天寒、贫寒、心寒、命寒;与之相应的是四个冬天,即自然之冬、生存之冬、精神之冬、生命之冬。“寒风”除“寒”外,还有其重要特征“彻”, “彻”体现于深度与广度。从深度上来说,寒风不仅吹冷了我们的身,还吹冷了我们的心,还将我们吹向衰老,吹向死亡。从广度上来说,寒风几乎吹遍所有处境窘困的人——“我”、“路人”、“姑妈”、“母亲”…… “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这句话是对“寒风”多层意蕴的形象描绘。

《寒风吹彻》中,刘亮程借助独特的“寒风体验”,抒写着“生命的多重苦难”,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逐层解读“寒风”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因为它是撑起全文厚重情感的衣架。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市楚州中学]

① 摩羅:《生命意识的焦虑——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期。

② 卢军:《西部农民生存写照和乡土文化的坚守》,《石河子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③ 李嘉玲:《寒风萧萧——浅析<寒风吹彻>的人性疏离》,《大众文艺》2012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刘亮程刘亮姑妈
人物刘亮程
刘亮程 作品
潜在的共鸣与对话——论雍措与刘亮程的乡土书写
冬天,与刘亮程有约
月季花儿开
是谁给刘亮的被窝里铺上了无穷的温暖
纠结的日记
刘亮程作品时间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