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

2018-11-30 02:36左晓巍
学周刊 2018年35期

左晓巍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学方式更灵活、教学内容更丰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中,他们能够从学习探究活动中获得快乐感受,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导促学,让学生喜欢学习,快乐学习,让数学课堂在学生的探究中高效进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引导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5-00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5.05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探究中分析数学知识,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形式灵活、空间自由的学习中促进了数学创新思维的发展,他们在分析知识时能从多个角度分析,打开了他们数学智慧的大门,让他们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引导——探究式学习中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打造活跃、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师指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在传统学习中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来思考问题,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对于很多知识理解得都不深刻。在素质教育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在足够的思考空间中掌握所学知识,在不断深入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预习导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使他们能抓住新课的重点知识进行预习。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拓宽数学思维面,有效理解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的努力探索和教师的有效指导,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数学知识,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物品:如课本、笔记本、铅笔、圆珠笔、橡皮、毛巾、布娃娃、存钱罐等,并给自己准备的物品上标出带有小数的价格。之后,在班级中举办一场物品交换活动。学生可以用一个物品交换另一个物品,也可以用一个物品交换两个物品,只要價格加起来相等即可。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实际意义,并在交换活动中掌握了小数的加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在探索中理解知识

小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他们的数学抽象思维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算理,使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操作和探索,并根据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结果进行交流讨论,使他们的思路更清晰,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让他们通过操作把小木棒围成三角形。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选择长短不同的三个小木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而有时又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发现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进行深入探索,在探索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开展问题教学,启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他们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训练思维的灵活性,采用多种思路分析问题,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获得发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师给出学生如下题目:

(88+104)+96= 88+(104+96)=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得出了上述题目的答案,并通过比较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了加法结合律。在练习环节,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题目,让他们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通过运用加法结合律,学生掌握了加法计算的简便方法,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注重及时评价,激发学习自信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时,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评价。有针对性的评价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已有基础上努力学习,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在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时,教师要进行及时表扬,让学生获得更强的自豪感,使他们有自信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指导,让他们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顺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学生出现开小差的情况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味的问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尽快回归课堂,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学习的喜悦和成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探索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主动分析中获得知识,增强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掌握有效的数学方法,并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使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并在积极探索中发展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佳欣.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2] 胡明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2017.

[3] 侯志娟.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