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诗词特质,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2018-12-01 04:42江苏灌南县百禄小学朱小林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隐者诗词事物

江苏灌南县百禄小学 朱小林

一场关于“核心素养”研讨思潮过后,小学语文教学也开始了内在反思,并依托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厘定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核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者即以古典诗词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在实处的。

一、把握诗意,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

古典诗词历经上千年的洗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在表达习惯和规律上的差异性,教师往往将理解诗词大意作为核心板块,而忽视语言表达的训练。事实上,诗词理解上的障碍蕴藏着丰富的语言训练资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为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助力。

1.运用语言,描述诗词画面

诗歌如画,诗词是作者触景生情之后的抒情之作,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紧扣诗词语言,联想出构思精妙、色彩明丽的画面,并用语言去描述,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渔歌子》时,教师让学生在初读作品时圈画出表示景物的词语,在想象完词语表达的色彩之后,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是啊!这位老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泛舟于碧波之上,享受着自己的悠闲时光。如果你也来到这西塞山前,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听到什么?”随后,教师出示句式并要求学生写一写:此时此刻,我漫步在西塞山下,________。

这样的教学给予了学生广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是对诗词自主理解后的一种升华,同时也让学生在填空交流中提升了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2.体悟实践,阐述内在寓理

由于古诗词年代较远,学生与诗歌中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常常都会有隔阂。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自由,由此历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一文时,学生理解、表达了诗歌的整体意思之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不少学生提出:诗歌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朱熹却一直在写池塘的景色,并没有提到“书”字,这是为什么呢?此时,结合诗歌的内容设置了这样的填空题:鲜活的水源流进,可以使得池水________;不断地读书可以获得全新的知识,可以使人_________。教师相继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表达,使用类比的方式更深入地接近诗歌的内核。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不仅提升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更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联想洞察,强化思维发展与提升

1.紧扣意象,发展形象思维

所谓意象,即客观的具体事物与诗人内心体验情感的内在交融。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之下,可以呈现出不同意象。诗词教学切不可停留在机械、客观的层面,而需要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把握独特的文化情愫,才能真正扣住诗词的内涵。

如《寻隐者不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贾岛究竟有没有遇到隐者”,如果仅从字面理解答案不言而喻,但这绝不是作者的本身意愿。教师紧扣诗歌中的意象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松树”的高洁挺直、“童子”的闲适悠然、“药草”的质朴淡然、“高山”的雄伟磅礴、“白云”的缥缈纯净,都已经将隐者的形象呼之欲出。从这个角度来看,贾岛虽然与隐者并未谋面,但借助这些事物已经感受到隐者的高尚品质,实现了与隐者精神上的相遇。

由此,学生从事物特点向人物品质的进发、转变,实现了类比思维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2.依托意蕴,历练抽象思维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意蕴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很多教师能够关注诗词中所蕴藏的形象思维,却常常缺少对内在的逻辑进行分析和关注。这就决定阅读教学需要紧扣诗歌中的深刻意蕴,引领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诗人旨在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孤寂、思乡之情。诗歌中的各种事物都围绕着“枫桥夜泊”这一特定的环境,从看到的、听到的事物构成了一幅暮秋凄凉的夜景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诗人写了哪些事物,更要洞察这些事物依循着因果联系进行的有机安排,从而让学生感受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只有真正地把握作品内在的逻辑认知,学生才能感知诗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三、诵读体悟,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

1.反复诵读,感受音韵之美

诗词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首富有韵律的歌曲,其鲜明的韵律之美正是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重视诗歌的朗读,感受诗词里的音韵之美。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宋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词的形式特点,教师紧扣诵读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引领学生集体初读,发现古词与诗歌形式上的不同,并相机告知“长短句”的概念;其次,教师采用“辅读符号”帮助学生通过改变语调的高低和语速的快慢来感受、体验古词独有的韵律之感;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这首词的吟唱视频,真正体悟诗词的音韵之美。

这一案例教师先后设置了三种不同层次的诵读,学生一唱三叹、余音绕梁,诗词的内在空灵和悠远也就自然地流淌其内心深处。

2.深入体悟,感受情韵之美

文本并非无情物。诗歌自然也是如此,正所谓“诗言志,词传情”。一般来说,诗词中的情感主要包括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沉的思乡之情、深厚的朋友之情、浓烈的骨肉之情。诗词教学只有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在情怀,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本质。

如《示儿》虽为绝句体裁,但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却将一份挚爱国家、死不瞑目的情感跃然纸上。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通过想象,还原陆游当时“临终嘱托”的场景,通过环境的渲染、细节的补充、心境的体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在情怀,感受“家祭无忘告乃翁”背后的无奈、唏嘘和赤诚的爱国之情。

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璀璨的明珠,诗词中还蕴藏着丰富的词汇之美、气象之美、色彩之美和形态之美,都是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重要资源。

四、拓展延伸,强化文化传承与理解

1.紧扣主题拓展延伸

小学阶段所学习的诗歌,虽然作者不同、背景迥异,但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却是相同的,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在把握主题契合点的过程中,拓展认知视野,强化对独特文化的传承与感知。

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时,教师出示地图,感受巴峡到洛阳的距离,但作者却运用了“即从”“穿”“便下”“向”等词语,写出了诗人行程的轻快愉悦。教师随后即补充了与这种体验相同的诗句: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对比中,感受蕴藏在诗人内在意识中的愉悦而欢喜。既深化了杜甫“喜极而泣”的感知,更拓展了对“喜”字文化内涵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2.紧扣诗人拓展延伸

古典诗词是诗人自身经历、情感与遭遇的外显,不同的作品彰显出完全不同的内蕴和气质。因此,紧扣不同的时代和诗人所经历的人生遭遇,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核心。

如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诗人内在的文化命脉有机整合了。

语文核心素养的铸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落在不同主题、不同板块的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实践,分别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不同的维度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隐者诗词事物
寻隐者不遇
美好的事物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另一种事物(组诗)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诗词之页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