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双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18-12-01 12:18益西加措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双语教育制约因素对策

摘要: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牧民教育观、文化氛围、族群的双重认同、双语师资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双语教育领域取得优异成绩,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本论文试图从双语教育过程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总结和分析现实问题,积极探索提升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方法,旨在提出促进本县双语教育的实际对策。

关键词:河南县;双语教育;制约因素;对策

河南蒙古族先民自元朝开始进驻河南地区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求得生存,在与周边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交往中,自身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不断加以调适,使得原文化开始趋向本土化。尤其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藏语文和宗教习俗深入民众。历史上由于上层的倡导和民众的普遍接受,现基本停用蒙文,取而代之的是藏语文。关于何时使用藏语文,因缺乏史料记载很难考证,但据藏文的蒙古历史古籍《麦吾夏隆》记载:“早在乾隆在位时(也即旺舒克亲王时)大约公元1745时,亲王府便有藏文秘书。”[1]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河南蒙古族早在1745年时就已经在使用藏语文。

可以说,藏语文在河南地区有着长久的根基。在700多年孕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早期大批的蒙古族青年入寺学习藏文到后来涌现出的大批精通大小五明的贤哲,再到如今全方位的使用和普及,他们对蒙藏文化的交流以及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当前河南县双语教育的现状

藏区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1年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把创办和发展藏区基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到党和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六十年代初期,牧区开始创办寄宿制小学。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又创办了一批寄宿制中学。[2]现河南县民族中学就是在1976年创办,自1976年民族中学建成以来,从初期招录的24名学生到如今约1372名学生的规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民族教育在方方面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2018年,全县各类中小学11所,适龄儿童平均入学率达到95%以上;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得到了大幅提高;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学校硬件设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诚然,当我们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目前河南县教育正处在新的时期,还有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地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地处青海省南部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带,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之牧民教育观、文化氛围、族群的双重认同、双语师资及教学资源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决定了教育面临着非同一般教育面临的问题,本县的双语教育仍需经历长时段的努力。

二、新形势下河南县双语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牧民群众教育价值观的落后

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判断和评价等的总称。[3]当前,仍然存在牧民群众不重视文化教育的现象。河南县有着多达913万亩的优良天然草场,畜牧收益相当可观,加之政府定期的草山补贴,牧民生存和生活压力远低于其他周边农区,这使得牧民群众对子女存在就近安家落户的思想,而不是寄希望于接受对他们来说前景相对模糊的现代教育。这种态度使得他们在面对子女时传递出的现代教育观念变得模棱两可,家长模棱两可的教育观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突出表现在学生求学意志不够坚定,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辍学变得随意,部分存在入学需借助学校或政府层面的强制。笔者在与学生平时的交流中发现,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多数学生持有“能上到哪儿,就上到那儿”这样的思想,殊不知这完全是主观因素。牧民相对模糊的教育观更加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教学和育人变得异常艰辛。

2、地区文化氛围的缺失

文化氛围作为一种软环境,对群体以及群体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能营造积极向上的能量,这在教育层面尤其重要。当前本县文化氛围的缺失突出表现在家庭、社区村落、社会三个层面。首先,从家庭层面来说,由于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低下,很多家长对现代教育或者学校教育规律知之甚少。因此,当学生行为举止反常时也就缺乏对其正确的引导能力;其次,从社区村落层面来讲,很少有能形成榜样示范作用的人,学生被送到学校时是学生,回到家又和普通牧民并无二致。这种随意切换的双重身份使得学校教育很容易受到干扰和脱节。再次,从社会层面来讲,整个社会明显缺乏公共文化场所。大众消费中文化消费(指用于学习进修购买书籍或接受培训学习)比重低下,参考本县“新华书店”的经营状况,新华书店作为国有图书发行企业,遍及全国各地,通常也是人流量比较大的场所,但在本县无论是从位置区域还是人流量均显得非常惨淡。

3、群族认同的双重模式和双语教育的隔阂

黄河南蒙古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其表层文化(宗教、语言、习俗、服饰、饮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使得族群认同变得模糊并呈现出双重表述。一方面,由于共同的祖先、历史记忆加之文化自觉[4]效应(自治县的成立和政策宣传),一定程度上强化和重塑了族群的认同思想。另一方面,由于黄河南蒙古族的表层文化基本和藏文化趋同,使得他们与藏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主观上也是认同和接纳藏文化。而这种相对模糊的双重认同,反过来在学生接受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育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心理,进而又从客观上影响着自身的成绩和发展。

4、双语师资和教学资源的欠缺

民族振兴靠教育,教育振兴靠教师,教师依然是整个教育环节的核心和主導者。与整个藏区双语教育面临的困境一样,本县也存在双语师资不够雄厚、双语教学资源稀缺等问题。以河南县民族中学为例,因长期缺乏生物、地理等学科双语领域专业教师,部分教师不得不兼顾其它一些自己不擅长的学科,这样一来最终受损的还是学生。此外,教师个人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时代的发展,教师知识储备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

5、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南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米以上,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加之牧民居住相对分散、生产流动相较强,与现代学校教育要求的相对集中形成尖锐的而矛盾。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教育起点偏低,师资建设困难重重,调动和离岗现象普遍,从而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三、提升双语教育发展的若干对策思路

1、继续大力宣传法令法规,转变群众教育观

群众教育观的落后仍然是核心问题。现阶段《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国家法令法规在本县开展和宣传工作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果,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就是最好的明证,但仍需加大力度增强牧民教育意识,转变其教育观念。法盲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仍有群众无视相关法令法规,私自将子女带回家让其放牧或者送到寺院出家。因此,引导和鼓励群众了解国家法令法规,理解教育的深层意义是重中之重。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均要通过教师来实现。[5]一群专业素养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首要条件。如前文所述,以河南县民族中学为例,当前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存在师资短缺现象,个别学科如生物、地理等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因此,要不断引进稀缺人才完善学科结构,继续推动教师培训工作提高专业素养。同时,建立和健全教师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稳定教师队伍。

3、努力营造区域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具有规范作用。基于当前区域文化氛围的缺失,营造和改善区域文化氛围就显得弥足重要。因此,应当从改造社会不良风气开始,如对于长期引诱和容许未成年人出入的娱乐场所需加大力度整顿。同时,整治赌博等扰乱社会稳定的行为;鼓励和支持区域公共文化场所的建立与运营;注重街容街貌的改善,充分发挥文化墙等的潜移默化教育功能。

4、充分认识和理解蒙藏融合的文化大背景

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背景,蒙藏七百多年来长期的交融中呈现出的“融而未合,和而不同”的文化涵化[5]特征决定了本县的双语教育相较于其他藏区双语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充分认清和理解蒙藏融合的文化大背景将有助于我们探索多元文化视野下,适合本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道路。同时,需要我们保持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吸取和总结过去的经验,最终寻找一条符合自身教育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仲优昂青嘉布著作.《先祖言教》[M],多杰仁青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贾荣敏.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教育的现代性变迁与适应[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3).

[3]王汉澜,马平.浅谈教育的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1).

[4]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金炳華.《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益西加措,青海民族大学在读藏学硕士研究生,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在编英语教师。

猜你喜欢
双语教育制约因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澳大利亚沉浸式双语教育与我国双语教育区别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