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湾区经济的制度—文化供给

2018-12-01 10:20马忠新申勇
社会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湾区大湾市场经济

马忠新 申勇

〔摘要〕 我国三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都曾经出现外力推动下的制度变迁和两次不同的移民文化融合。当前我国发展湾区经济已经具备一定的制度-文化基础,但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在市场经济制度质量、移民文化成熟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市场经济制度供给通过“交易成本-超额利润-要素集聚”的路径影响湾区经济发展水平,而移民文化通过“企业家精神和包容性-创新能力-技术进步”的路径影响湾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效的制度-文化供给与湾区经济本身的禀赋优势形成叠加效应,从而在湾区经济发展中起引擎作用。我国实施“大湾区经济发展战略”应着力打造城市集群,加快湾区制度-文化供给,促进自贸区与湾区共生共振,形成“自由贸易港+湾区”的高级经济形态,培育高度开放、深度包容、具有更高成熟度的湾区移民文化,提升湾区“软实力”,集聚全球精英,进而形成湾区经济引领的新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格局。

〔关键词〕 湾区经济;湾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上海杭州大湾区;环渤海大湾区;市场经济制度;移民文化;供给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8)04-001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1978-2018)”(16ZDA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东南沿海湾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5BJL113)

〔作者简介〕马忠新,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广东 深圳 518060;

申 勇,深圳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教授,广东 深圳 518021。

一、引言

湾区经济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巨大引擎作用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相继写入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继“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又一区域发展战略。梳理和研究世界一流湾区发现,高效的制度供给、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等制度-文化特征是世界一流湾区城市群的显著特征。因此,在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城市群的大背景下,研究我国发展湾区经济的制度-文化供给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世界一流湾区的经验借鉴,代表性的文献有刘艳霞(2014)对世界一流湾区发展路径、策略和成功经验的比较研究〔1〕;鲁志国等(2015)通过对世界一流湾区经济进行剖析,提出国内在力推湾区经济发展时应充分发挥各自的区域特色并注重经济体制机制创新〔2〕;伍凤兰等(2015)研究了湾区经济的港口演进与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之间的关系。〔3〕二是以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湾区经济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发展湾区经济进行的探索性研究,代表性文献有:吴思康(2015)以深圳为例分析了湾区经济的内涵、演变和路径选择〔4〕;申勇等(2017)以上海杭州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了我国构建湾区经济的优势和条件,提出以湾区经济引领构筑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5〕;陶一桃(2017)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提出我国湾区应当肩负以开放促改革的制度创新使命。〔6〕三是以旧金山、纽约、东京等世界一流湾区为研究对象,对产业转移、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等方面展开的研究,代表性的文献有:Walker R(2001)研究了旧金山湾区的产业分工,分析了制造业向湾区腹地转移的趋势〔7〕;Makarem(2013)调查了1980-2010年旧金山湾区和南加州收入差距背后的制度背景和历史,认为湾区经济表现非凡的“秘密”在于制度结构〔8〕;Alex Schafran (2013)从人口、政策、资本等角度研究了旧金山湾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9〕; C Forman等(2016)分析了美国的发明专利在湾区高度集聚的趋势,并对这种趋势进行解释。〔10〕

梳理國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缺少对湾区经济制度-文化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基于对中外湾区经济制度-文化特征和形成过程的比较,研究我国发展湾区经济的制度-文化供给问题,并对我国三大湾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文化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二、中外湾区经济制度-文化供给比较

1.世界一流湾区的制度-文化变迁

作为世界一流湾区的纽约湾区其发展起源于殖民地贸易,随着意大利、荷兰、英国等殖民者的不断涌进,纽约地区陆续建立了多个殖民贸易点,当地经济因殖民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劳动力缺口变得越来越大,黑奴贸易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纽约湾区逐步形成了殖民地体制下的农奴制度,开始了黑人农奴移民文化与欧洲白人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碰撞。1819年开通伊利运河后,纽约港通过运河和五大湖将北美内陆市场连接,进行农作物和其他商品的贸易中转,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19世纪中期,因爱尔兰大饥荒和德意志革命造成爱尔兰和德国移民大量迁入,促进了移民文化的进一步形成。由于美国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包括纽约在内的美国经济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以纽约为核心的湾区城市群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非洲和欧洲移民的涌入,形成了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纽约也超越伦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旧金山湾区最早于1542年被欧洲人发现,西班牙探险家胡安建立了军事要塞和负责行政事务管理的教会。墨西哥独立后,实行由墨西哥教会主导的宗教经济制度,在教会势力逐步衰微之后,教会所属的土地也逐渐变成私人所有。美墨战争后,旧金山湾区在美国主导下开始建立了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制度。1828年开始的“淘金热”使旧金山湾区集聚了大量外来人口,不仅有淘金的和修铁路的大批华工,也有大量意大利人、巴西人、西班牙人等。“淘金热”使旧金山成为当时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之一,并促进了旧金山湾区移民文化的形成。自20世纪中下叶,以旧金山、圣荷西、奥克兰为代表的湾区城市群在美国西海岸崛起,大批来自印度、中国等全球各地的留学生和科技人才移民湾区,形成了高度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其科技创新能力也在全球领先。

东京湾区兴起于19世纪中期,江户港、横滨港在日美签订通商条约后被迫开放,此后随着国际贸易的兴起,日本不断吸收西方文明,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京湾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技术不断革新,新产业、新技术陆续涌现,以家电、电子、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逐步成为亚洲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并陆续兴建了大批连接湾区内部城市和对外交往的海陆空交通设施。东京湾区的发展吸引了全球各地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大批移民和日本其他地区的人口,东京成为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

2.我国三大湾区的制度-文化变迁

粤港澳大湾区所在的珠三角地区兴于北宋“珠玑巷移民”,这些移民都是来源于北方的士民家庭,文化素质较高,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促使了北方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清代开放海禁后,珠三角进入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广州被特许为唯一通商口岸,工商业得以飞速发展,城市也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国际化商业中心城市,市场经济空前发展。同时,被英国和葡萄牙分别占领的香港和澳门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市场经济制度,并汇集了英国、印度、西班牙、美国等外国移民,成为高度开放和包容的国际化城市。我国改革开放后,粤港澳大湾区迎来率先开放的机会,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迅速崛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全国各地人口纷纷涌入,形成了深圳、东莞等典型移民城市。

上海杭州大湾区在宋代开始发展贸易,当时的临安城、绍兴城、庆元城、嘉兴城非常繁华,每年定期举办大型商品交易集会,吸引了周边许多州郡乃至海外诸国商人。明朝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了各城镇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海也逐渐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1842年,上海被迫开埠后,外国资本和商品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一起涌入,上海超越广州,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这一时期,由于英租界、美租界、法租界相继成立,不仅聚集了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的商人,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一个窗口,市场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各国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并促进了移民文化的形成。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布局的不断推进,上海杭州大湾区凭借历史上的市场经济基础和深厚的移民文化底蕴,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和外来移民的首选地区之一。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标志着上海杭州大湾区的制度创新进入一个新阶段。

天津是环渤大海湾区经济最早兴起的城市,元代的漕运设有直沽盐运司,明永乐二年设立了天津卫。鸦片战争后,天津开埠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大发展,使环渤海大湾区从一个封闭的政治中心逐步走向开放,成为北方贸易中心。至民国时期,天津已成为我国北方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北方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平台。改革开放后,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杭州大湾区相比,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的开放和发展相对滞后,直到“十一五”时期,以天津滨海新区开放为标志,环渤海城市群逐渐崛起,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北京、天津也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化城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移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环渤海大湾区开始进入区域协同发展新阶段。〔11〕

3.我国三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制度-文化供给的共性与差异

我国三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制度-文化供给的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都在历史上出现过外力推动下的制度供给。广州、上海、天津作为三大湾区的核心城市,都曾经发生过外力推动下的制度变迁。在被迫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通商条约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了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且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纽约湾区则是在意大利、荷蘭、英国等殖民者入侵后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旧金山湾区是在美国取代墨西哥教会统治后开始发展市场经济的;而日本的东京湾区是1958年被迫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后,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步建立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都经历了两次不同的移民文化融合。无论是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还是我国的三大湾区,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移民文化形成阶段:第一阶段是入侵者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碰撞,入侵者占领后,侵略者所带来的文化与湾区内被侵略者的本土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和融合;第二阶段是新移民和旧移民的文化融合,湾区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形成新的移民,新移民和旧移民开始第二次移民文化大融合,最终形成较为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

我国三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制度-文化供给的显著差异主要在于:一是我国三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制度变迁的路径不同。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世界一流湾区是以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通常为个人、企业或社会组织,当制度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时,“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需求,由作为“第二行动集团”的政府提供制度供给;而我国湾区经济是政府的重大战略布局,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因此,制度变迁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互动发展,从特区到自贸区,再到湾区,制度的设立和创新主要是政府顶层设计的结果,同时,由于经济特区以及自贸区内部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催生了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新的制度探索经验再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形成两种制度变迁路径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二是我国三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移民文化的成熟度不同。世界一流湾区移民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的漫长过程,各项配套制度已比较健全,移民文化的成熟度高。我国三大湾区的移民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在20世纪出现了较长时期的发展中断,目前的移民文化主要形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由于全国各地的外来移民在很短时间内高度集聚,文化激烈碰撞,相应的配套制度,如户籍制度等还不够完善,不确定性与临时性导致我国三大湾区的移民尚缺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不少人尚难以真正融入城市,表明移民文化成熟度相对不高。

三、制度-文化供给对湾区经济发展

的内在影响机理

1.市场经济制度供给对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

Arrow (1969)认为,“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运作的成本”。North(1981)认为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制度的差别是解释经济增长业绩悬殊的关键性因素。在Wallis and North(1988)合作的一个研究中,他们估计美国经济整体的交易成本在1970年占到GNP的46.66%-54.71%。张五常则认为交易成本其实就是制度成本,根据他的估计,香港的交易成本占GNP的70%-80%。本文在综合有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将与市场配置资源相关联的交易成本称之为产权性交易成本,与政府服务相关联的交易成本称之为制度性交易成本。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认为,我国三大湾区市场经济制度供给的目的是提高市场配置效率和政府的服务效率,即降低产权性交易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交易成本降低将为市场主体带来“超额利润”,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前提下,无论是资本要素还是人力要素都将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流向“超额利润”地区,形成该地区在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资源方面的集聚,推动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市场经济制度供给对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如图1。

2.移民文化对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

移民文化成熟度可通过促进创新影响湾区经济发展。约瑟夫·熊彼特(1912)认为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进一步指出“企业家从事‘创新性的破坏的工作动机固然是以挖掘潜在利润为直接目的,但不一定出自个人发财致富的欲望,最突出的动机来自‘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12〕“冒险”是移民文化的天然基因,来自外地的移民普遍具有强烈的“个人实现”心理,所以移民文化具有天然的“企业家精神”内涵。

湾区的移民文化不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还因其具有包容性而吸引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的汇聚。“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共同推动湾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而带来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全球创新版图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东京湾区的东京-横滨集群目前位居全球第一位,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集群位列全球第二位,旧金山湾区的圣荷西-旧金山(硅谷地区)集群位居全球第三位。可见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都集聚在湾区。移民文化对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如图2。

3.湾区制度-文化供给与湾区禀赋优势的叠加效应

从湾区禀赋优势看,湾区经济是因共享海湾而形成的高级经济形态,“拥海”“抱湾”“连河”是湾区经济的地理特征,更是湾区经济的地理禀赋。〔13〕湾区经济因“拥海”形成港口群连通全球;因“连河”连通内陆,具有运输成本优势;因“抱湾”形成湾区城市集群的规模效应,具有生产成本优势。而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优势有利于形成湾区“超额利润”,促进要素资源集聚。

从湾区制度-文化供给看,湾区移民文化的不断成熟将形成科技创新优势促进技术进步;湾区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则将形成交易成本优势,从而有利于湾区“超额利润”的形成,促进要素资源的集聚。

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集聚决定的。湾区制度-文化供给与湾区禀赋优势的叠加效应将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的集聚,进而促进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制度-文化供给影响我国湾区

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制度-文化供给会影响我国湾区经济发展这一理论假说,我们接下来将以三大湾区制度-文化的相关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作為被解释变量,对湾区的制度-文化供给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本文选择粤港澳大湾区、上海杭州大湾区和环渤海大湾区为研究对象,考察我国三大湾区所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制度-文化供给的影响程度。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澳门与内地省市的制度模式和统计口径差异,无法取得合适的研究数据,我们的考察对象只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上海杭州大湾区的上海、浙江、江苏,以及环渤海大湾区的北京、天津和河北。考察的时间跨度为2006-2016年。

被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使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并以人均金融机构存款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替代变量。基于以上对影响路径的分析,选择市场经济制度成熟度和移民文化成熟度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结合数据可得性,关于市场经济制度质量采用的指标包括:私营和个体企业的从业人数与总人口比重、私人消费额占社会消费总额比重以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并取其平均值;移民文化的成熟度采用外来移民占比(非原住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和移民集聚度(人口密度),并取其平均值,其中原住民人口根据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人口估计数。

由于人力资本、交通基础以及对外贸易等都可能对湾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因而我们选择人力资本水平、交通基础水平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控制解释变量。其中,人力资本水平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具体借鉴商江(2005)的计算方法〔14〕;交通基础水平使用交通路网的密度表示,即公路、铁路、内河的总长度与土地面积的比值;对外贸易依存度采用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7),涉及的美元汇率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

2.模型设定与分析

本文参照吴玉明(2006)和张翠菊(2015)的空间计量模型选择步骤和方法〔15〕,由于LM-lag与LM-error检验均在1%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中的变量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关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比较合适。同时Wald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表明空间杜宾模型不可以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更合适。LM检验、豪斯曼检验和Wald检验的结果如表2。

表3的实证结果显示:市场经济制度质量对湾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正向影响,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均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也具有一定显著性。移民文化成熟度对湾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正向影响,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的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估计均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人力资本水平和交通基础水平对湾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近年来由于我国外贸环境恶化但内需能力提升,导致对外贸易依存度与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够清晰。

3.稳健性检验

首先,选择更换被解释变量指标检验稳健性,因人均金融机构存款来源于银行数据的汇总,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比,相对真实可靠,故使用人均金融机构存款代替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考察更换变量指标之后回归分析的稳健性。其次,考虑湾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制度-文化供给的内生性,使用工具变量估计(IV)、广义矩估计(GMM)进行回归估计,以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作为工具变量分别进行IV估计,再分别加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为解释变量进行GMM估计,目的是减少回归分析的内生性影响。结果如表4。

表4的实证结果显示:(1)以人均金融机构存款代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市场经济制度质量对湾区人均金融机构存款存在正向影响,静态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均在1%水平下显著,加入控制变量后的估计依然显著。移民文化成熟度对湾区人均金融机构存款存在正向影响,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均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估计也具有一定显著性。从更换变量指标的角度验证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2)以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解释变量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以及加入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被解释变量为解释变量,二者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内生性问题,表明湾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受市场经济制度质量和移民文化成熟度的影响依然显著。同时,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非常显著,表明湾区经济发展在时间序列上存在“惯性”。更换排除内生性的模型验证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4.基于实证结果的分析

基于回归结果,我国三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制度-文化供给的影响显著,且实证结论非常稳健,不受变量选择、模型选择和内生性等问题的影响。对此我们的解释是:

一方面我国三大湾区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但深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有待全面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港澳优势,依托经济特区政策,率先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探索和创新,此后,上海杭州大湾区和环渤海大湾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也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經济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在三大湾区已相继成立了上海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和广东自贸区,以自贸区为载体的制度创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引向一个更深层次。三大湾区市场化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但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我国三大湾区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成熟,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仍有差距,政府的“有形之手”仍然在很多领域影响着本应市场机制调节的领域,市场与政府的管控边界仍不够清晰。新时代亟须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的地区,三大湾区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移民,已经呈现较显著的移民文化特征。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和澳门本身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华人之外,还有大量英国人、印度人、葡萄牙人等;广州也是历史悠久的移民城市;深圳是改革开放后粤港澳大湾区最典型的新移民城市,2017年末常住人口1252.83万人,原住民人口只有38万人,移民人口占比达到95.05%,外来移民人口已经成为人口结构的主流;上海杭州大湾区的上海和环渤海大湾区的天津,在19世纪中期被迫开埠后便逐步具有了移民城市的特征。但是,对比世界一流湾区,我国湾区移民文化的包容度仍有差距:比如美国没有户籍制度,居民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迁徙到纽约或旧金山湾区工作、生活,世界各地的人才也可以较容易地移民到湾区;日本虽然登记本籍和现住所,但没有制度上的严格限制,国内其他地区居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迁徙到东京湾区;而我国三大湾区虽然集聚了大量外来移民,但很多只是“候鸟”式的迁徙,湾区城市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的身份和社会福利上的差别以及人与人心理上的隔阂依然存在,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归属感的移民文化。

五、结论与建议

我国三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制度-文化供给的共性特征是都经历了外力推动下的制度变迁和两次不同的移民文化融合;其显著差异表现在,一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不同,世界一流湾区以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而我国湾区的制度变迁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互动发展;二是移民文化的成熟度不同,世界一流湾区移民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的漫长过程,成熟度较高;而我国湾区的移民文化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与临时性,成熟度相对较低。湾区移民文化不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还因其包容性而形成创新要素资源集聚,推动湾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影响湾区经济发展水平。湾区制度质量的提升则降低交易成本,产生湾区“超额利润”,吸引要素资源集聚,进而促进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湾区制度-文化供给优势与其禀赋优势共振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叠加效应。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市场经济制度、移民文化等制度-文化供给对湾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且研究结论稳健可信。体现在:三大湾区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但深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有待全面深化;湾区城市已呈现较为显著的移民文化特征,但移民文化成熟度不够。

上述结论的主要启示如下:

1.实施“大湾区经济发展战略”,打造五大湾区经济城市集群。除规划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之外,以上海、杭州为核心规划上海杭州大湾区,以天津、北京、雄安为核心规划环渤海大湾区,以厦门、泉州为核心规划厦门泉州大湾区,以海南岛为核心规划北部湾大湾区,进而形成湾区经济引领的新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格局。

2.加快制度创新和集成,实现自由贸易区与湾区“共生共振”,形成“自由贸易港+湾区”的高级经济形态。以自贸区、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为先导,将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纳入自由贸易港建设,探索“自由贸易港+湾区”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推进我国三大湾区在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集成,推动湾区核心城市实现更高层次的国际化,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规则体系,发挥自由贸易港与湾区的叠加效应和耦合效应,打造具有开放引领作用和发展引擎作用的“自由贸易港+湾区”城市群。

3.培育高度开放、深度包容、具有更高成熟度的湾区移民文化,提升湾区“软实力”,集聚全球精英。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湾区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改革。同时改革国家移民政策,推动国际移民市民化,集聚全球精英,形成高度开放、深度包容、具有更高成熟度的湾区移民文化。采取针对性举措提升移民对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湾区的“软实力”,形成湾区对人才等要素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刘艳霞.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与启示〔J〕.城市观察,2014(3).

〔2〕鲁志国,潘凤,闫振坤.全球湾区经济比较与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1).

〔3〕伍凤兰,陶一桃,申勇.湾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国际案例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5(6).

〔4〕吴思康.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几点思考〔J〕.人民论坛,2015(6).

〔5〕〔13〕申勇,马忠新.构建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

〔6〕陶一桃.中国湾区肩负以开放促改革的制度创新使命〔N〕.深圳特區报,2017-04-28.

〔7〕Walker.R.Industry Builds the City: the Suburban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1850–1940〔J〕.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01, 27(1):36–57.

〔8〕NP.Makarem. Social Networ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os Angeles and Bay Area Metropolitan Regions,1980–2010〔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Government and Policy,2016,34(1): 91-112.

〔9〕Alex Schafran. Origins of an Urban Crisis: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nd the Geography of Foreclosur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3,37(2):63-88.

〔10〕C. Forman,Goldfarb,Greenstein.Agglomeration of Invention in the Bay Area: Not Just IC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6,106(5):146-151.

〔11〕马忠新.我国湾区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比较研究 〔D〕.深圳:深圳大学硕士论文,2017.

〔12〕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 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4〕商江.关于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粗浅认识和理解〔J〕.西华大学学报,2005(s1).

〔15〕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6 (4);张翠菊,张宗益.中国省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15 (10).

(责任编辑:张 琦)

猜你喜欢
湾区大湾市场经济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湾区争雄
融入大湾区
大湾区提速
“大湾区人”是机遇,莫再错失(当事者说)
硅谷精英的生活,实在太村儿了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阈下温州湾区的发展对策研究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