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新诗风格与其家风的关联性探究

2018-12-02 22:30李盈颖韩丹丹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郭沫若家风

李盈颖 韩丹丹

摘要:家风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及其艺术创造。郭沫若作为中国新诗重要奠基人之一,其气势浩荡、光怪陆离、大胆新奇诗风尤其是新诗的产生和变异有多种因素,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家风影响。研究郭沫若新诗风格与其家风的关联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并为进一步研究其文学作品提供可能。

关键词:郭沫若;家风;文学风格

一、郭氏家风的形成过程

翻开郭沫若的新诗集,我们发现,相比于儒家推崇的温柔敦厚、文质彬彬的传统文人风骨,郭沫若的新诗展示给众人更多的是一种激进的、奔放的、肆意的感觉,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郭沫若呢?追本溯源,家风无疑是郭沫若气势浩荡、光怪陆离、大胆新奇的诗风启蒙者。要知道家风是如何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进行影响的,首先我们要知道郭氏家风是如何形成的。罗时进教授在《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提出:“家族对文学家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体现于多方面,而家族之乡园、门风、家学、宗脉四者相互贯通,充溢着浓厚的家族文化意识,为其中尤突出者。”(1)笔者认为郭氏家风的形成主要分为外部和内部因素两类,即分别对应上述四者中的“乡园”与“家学”。外部因素又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内部因素包括祖辈父辈、母亲、兄弟、老师的影响。

(一)本土文化之“匪气”

郭沫若的祖先原是福建省宁化县人。清朝初年,由于生活没有出路,不得不离开故乡,迁移到四川。祖先到四川时是背着两个麻布袋流浪的贫民,到郭沫若的曾祖父一代才逐渐富裕起来。郭沫若的祖父有个绰号叫“金脸大王”,因为他左边太阳穴上有一个三角形的金色的痣印。他管过沙湾的码头,平时很讲江湖义气,仗义疏财,受到当地人的尊敬,这种仗义的江湖气息其实是沙湾当地的一种民风体现,在当时清政府黑暗统治和极度剥削下,一些人被“逼上梁山”,被迫当了土匪,但这些土匪都是有情有义之辈,皆为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这种体现当地民风的侠肝义胆的江湖气息,也影响了郭氏家族的家风形成。而后来郭沫若桀骜叛逆的性格养成不可能不与之有关。

郭沫若在他的《沫若自传·第一卷》——少年时代就曾写道:

“铜河沙湾——土匪的巢穴!”

嘉定人一提起我们沙湾,差不多没有不发生出这个联想的。原因是嘉定的土匪头领大多出在我们沙湾。我们沙湾的土匪头领如徐大汉子、杨三和尚、徐三和尚、王二狗儿、杨三花脸,都比我大不上六七岁。有的我们小时候还在一同玩耍过的。

对于地方观念上的恶霸,作为那时还是小孩子的郭沫若,“心里却是没什么作用的”,他甚至一直把杨三和尚当作好朋友,认为他就像《三国志》或《水浒》里面的人物一样。以至于后来杨三和尚遇害失踪后,郭沫若还说:他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我们放风筝的时候,十五六岁的灵敏的少年。字里行间透露出郭沫若对于杨三和尚的怀念与追忆,也由此可以看出,在这样匪气氤氲下成长起来的郭沫若对于不服礼教束缚的行为天生就有一种追随感和憧憬感。这也是其文学作品中桀骜不驯、极富个性的文学风格的一大重要来源。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新诗《凤凰涅槃》中的《凤歌》一节:

啊啊!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

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宇宙呀,宇宙,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郭沫若将自己的不拘一格融入诗歌,形成了这种“绝端的自由”和“绝端的自主”诗风,让诗的节奏完全随诗人心情而流泻。类似的作品不得不说的还有《太阳礼赞》: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

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划平!

……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陽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

若不了解郭沫若的生活背景,可能无法理解这样的创作风格,但是在了解了郭沫若故乡的江湖气息后,这种反叛精神就显得顺理成章。

(二)外来文化之“通气”

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的沙湾镇。乐山——一座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发展起来的小城市,江海河流带来的是船运贸易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更进一步引起了外来文化的登陆和多种文化体的碰撞。而沙湾——这个“离县城七十五里路左右的”、郭沫若自认为的“偏僻的乡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郭沫若家族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在郭沫若的童年时期,中国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封建统治王朝和大众人民的矛盾越来越激化,面对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和愈加激烈的反帝反封运动,清政府不得不采取缓和之计,推行新政。从1903年起,开始废科举,建学校。废科举即是废八股而为策论,郭沫若认为这是变革过程中最显著的一个事实,现在看来无疑也是对当时读书人影响最大的一个举措。不久就有了高等学堂、东文学堂、武备学堂在省城里新建起来。这个变化很快影响到沙湾,影响到郭沫若的家庭。郭沫若的大哥进了东文,五哥进了武备。当时还年幼的郭沫若是没有资格读这种“洋书”的,但是于他来说还是幸运的,因为他躲过了即将会加在他头上的八股的“刑具”,这一转变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八股的废除使郭沫若有幸免遭封建守旧思想的深入荼毒,为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将埋下遥远的伏笔。其次是新学校的建立使得新学的书籍可以由大哥的采集,“像洪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郭家家塾里,诸如《启蒙画报》一类的课外读物给予了郭沫若思想上的启蒙和开化,也极大影响了其后来的文学风格走向。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废八股,建学校营造出的当时的社会风气可谓是郭沫若文风形成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

二、家风对郭沫若的影响

(一)父亲:儒家士大夫之豪气

自古以来中国父母的望子成龙的热忱之心都未曾缺席,郭沫若的父亲也一样。郭沫若的父亲幼时辍学,所以更加重视郭氏兄弟的教育,在郭沫若四岁半那年就将其送入私塾进行传统四书五经的学习,并在后来表现出对郭沫若学习方面的热切支持,陪同其参加乐山县城新办的高等小学首次招考,又在后来郭沫若被学校斥退时赶到学校为其求情。这都能体现郭沫若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进入社会上层,走上传统士大夫的仕途。《颜氏家训》里也有很重要的一节,即以安身立命为宗旨的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观。安身立命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也是所有读书人完成社会意义的必经之路。

而郭沫若也不负众望,经过私塾的系统学习,在七岁时,郭沫若已经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了,而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诗歌里,郭沫若最欣赏的是李白的诗歌,欣赏其诗中那股子藐视权贵的叛逆精神。而郭沫若不甚喜欢杜甫,想来怕是他飘逸的风格实在没办法和子美那种沉郁顿挫之忧郁气息碰撞出火花。

在傳统儒家经学教育制度下,在开学第一课就是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磕几个响头的心理潜意识构造下,郭沫若无可避免的会产生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抱负和豪情,但因为前面所提到的家风的影响之下,郭沫若又很容易发生反叛心理,即表现在其发乎情而超乎礼义的文风之上。他的《天狗》很明显带有这种摆脱旧思想束缚的反叛意识和张扬个性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这里除了明显奔放的浪漫主义和对旧制度的抨击以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中涉及的人体构造和医学方面的术语也来自于他父亲的影响,他的外孙女藤田梨那教授在《郭沫若与现代医学》的学术讲座中就以郭沫若在1914年-1923年间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为切入点,接着以人体的解剖的冲击加以介绍《创造十年》,《女神》中《天狗》以及佚诗《解剖中》等文学作品,分析了人体解剖等医学知识在郭沫若文学中充当的重要隐喻性角色。从这里也可以窥到一点父亲对于其医学乃至后来的文学方面的影响。

郭沫若自己也在自传《少年时代》中曾提到关于父亲无师自通的中医天分,受其父影响,他后来曾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虽然后来弃医从文,但郭沫若将这段医学经历很好地融入到了他的文学作品中。小说《王昭君》中,太医为王昭君的母亲诊断时说:“腹部虽有微温,心窍已不鼓动,脉是停了,额是冷了。虽有扁鹊在世,恐亦无力回天。”诊断结果很详细,而且有医学依据。在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中,郭沫若不仅设置了多位医生角色,而且专门设置了一堂解剖课的情景,其中还详细地介绍了解剖知识,他甚至细致地讲述了医生对“在田里割稻子的时候突然病倒”的户官杨英进行诊断时,如何检查瞳孔反映、口腔黏膜、颈部反映等细节。所有关于医学的内容和情节并不是郭沫若信手拈来、凭空想象的,而是他将自己所学融入到了文学作品当中,他也曾在《〈孔雀胆〉后记》中说:“这些都是可能的,而且我是有根据的。”从这些细枝末节出发,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父亲对其幼年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二)母亲:耳濡目染之书卷气

郭沫若的母亲是一位性格开朗、乐观之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郭沫若却称她为自己的“第一位老师”。在郭沫若两三岁时,母亲就教他背诵了很多的诗。其中有一首是: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亦无声。这首唐诗的大意是:缓缓流来的长江水啊,寄托着远方客,人的一片思情。这种离恨犹如残花一样,落到地上寂然无声。这是郭沫若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才两三岁的郭沫若,已经能把这些诗背诵得琅琅上口了。郭沫若后来回忆说“我之所以倾向于诗歌和文艺,首先给予了我以决定性影响的就是我的母亲”。不难看出,母亲对郭沫若的影响,不只是生活上的,更是艺术创作上的。而较之于在父亲培养的之下发展起来的传统儒家士大夫的豪气和凌云壮志,母亲在家庭中赋予郭沫若的更多的则是一种无功利的、无意识的审美,而正是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使郭沫若在以后的创作中拥有更多灵感。尤其是少年时期创作的一大批作品如《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十四日茶天岗扫墓遇雨口占一绝》等,在此例举《水牛赞》:

水牛,水牛,你最最可爱。

你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坚毅、雄浑、无私,

拓大、悠闲、和蔼,

任是怎样的辛劳

你都能够忍耐,

你可头也不抬,气也不喘。

你角大如虹,腹大如海,

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

这类作品大都描写家乡自然风光和儿童视角的纯真,充满诗情画意和清新之气。

(三)兄长:新思潮之启蒙气

西方文化对于郭家的影响来说,首当其冲的是他的大哥郭橙坞,他进了省城的东文学堂,接受了先进民主的思想教育。对于自己的大哥,郭沫若是极其敬重的,他曾坦言“除父母和沈先生之外,大哥是影响我最深的一个人”。郭沫若的大哥也是一个性情浪漫的人,他喜欢作诗,刻图章,讲究写字,也学过画画。他在家里留有不少苏字帖,这给了郭沫若接近更放漫的书法的机会,而不再受“董其昌的《灵飞经》和俗不可耐的什么王状元的《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拘束。和书法一同出现带给郭沫若艺术启蒙的,还有大哥从成都带回来的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启蒙画报》等书报,从这些画报中,郭沫若认识了拿破仑、俾斯麦,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成为“东方俾斯麦”的种子。

除了给郭沫若源源不断地带回新学的书之外,郭橙坞还提倡新办家乡的蒙学堂,郭沫若认为“这为我们乡下开通了不少风气”,当然,先不论郭橙坞的解放之风是否开通了整个沙湾,作为郭氏家族的一员,他直接影响到的无疑是郭沫若一家。他首先提倡放足,于是母亲放足,妹妹、侄女读书,甚至邀东洋教习之家,其兄长的这一系列的举措俨然使郭沫若一家成为当地最开明的家庭,而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郭沫若又岂会是因循守旧按部就班之人?

1973年,郭沫若家乡的同志上北京看望郭老,并带去郭老少年时代的一些实物。内中有一张郭沫若在嘉定府官立中学堂的成绩单,其中,算术、经学、英语等科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唯有“修身”(即操行)栏内却记着“三十五分”。郭老看到这里,取下眼镜,仰面哈哈大笑起来。这笑声,是对黑暗的旧教育制度的辛辣讽刺,又是对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胜利欢歌。

(四)沈焕章:黄金棍下出好人

谈起家风对郭沫若的影响,除了上述三位家人,还不得不说一个人——即是他的家塾先生沈焕章。沈先生是一个很有名望且严格的人,郭沫若没少挨他的“笋子炒肉”(即用竹片打屁股或打手掌心),除了各式各样的体罚,沈先生还让郭沫若足足受了两三年的“诗刑”:每三天一回的诗课,早饭过后把应读的书读了,便对着课本子瞑坐。翻来覆去的把前面改了的舊课拼命地观摩,用陈了的老套头什么“二月风光好”、“三月风光好”之类,差不多把周年十二月都用完了。起初是无聊的枯坐,后来渐渐变成焦躁的煎熬了。做不出来是不准出去玩耍,由上午做到下午,由下午又坐到黑,仍然做不出来,直被逼得流眼泪。但即使是在这样严酷的“冰窖教育”下,郭沫若也中肯地说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比如在他们家的家塾规定下,他得以白日读经,晚来读诗。而在读的那些卷帙浩繁的唐诗宋调里,郭沫若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他将太白的飘逸豪放、东坡的旷达超脱、王维的田园清新统统纳为己用,形成了后来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格。

诗行间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郭沫若深刻的影响,这与从小接受的传统私塾教育密不可分。虽然郭沫若一生都在摒弃着、排斥着旧式教育,但他的文学创作仍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被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

不难看出,郭沫若气势浩荡、光怪陆离、大胆新奇诗风形成与其自由开放、奖励重学的家风密切相关,而其家风又离不开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按照这样层层剥离后脉络清晰的逻辑,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是作为人和社会联系的中间桥梁,而家风也是人之文气和社会风气的过渡媒介,一方面来说,家风要受社会风气和家庭成员的影响,经过复杂的转变,最后沉淀为每个家庭独特的家风,而这种家风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成长轨迹和人生道路。所以对于家风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知人论世,更好地了解作品风格形成背后的故事。

注释:

罗时进.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J].中国社会科学,2012(01):163-182+209.

参考文献:

[1]谢扬举.家训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02):12-17.

[2]曾凡贞.传统家训及其现代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04):64-68.

[3]李鹏辉.《颜氏家训》的人文关怀及现代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1):106-111.

猜你喜欢
郭沫若家风
勤劳是最好的家风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勤劳节俭传家风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幽默好家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