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人方拱乾农事诗研究

2018-12-02 22:30谭若丽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谭若丽

摘要:方拱乾是清初东北的流放文人,诗集《何陋居集》是方拱乾在流放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其中有近百首农事诗一方面记载了方拱乾在宁古塔地区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记录了其从事耕种畜牧等事物的真实情况,更清晰凸显了方拱乾流放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轨迹,是我们研究清代东北流人心灵感受的又一关键点。

关键词:方拱乾;何陋居集;农事诗

方拱乾,字肃之,号坦庵,又号江东髯史、云麓老人,安徽桐城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方拱乾明末时期官少詹事,文名遍播当时。后清朝建立,被起用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参与《顺治大训》《内政辑要》等书的编修。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与家人被流放宁古塔。方拱乾有诗集《何陋居集》与《甦庵集》。其中,《何陋居集》诗作基本写于宁古塔,传播了中原文化,记录了边地风情,被称为黑龙江现存第一部诗集。

《何陋居集》是方拱乾自己亥年出关到辛丑年赦归的时间段内游生活轨迹与生存心态的记录,它是清代東北流放文人生活状况的直接记录,特别是宁古塔地区。《何陋居集》的诗歌根据题材可分为描写边地风景的边塞诗,记录边地风俗的风俗诗,记叙边地生活生产的农事诗,抒发内心感受的抒情诗等几类。其中的农事诗为我们展现清初宁古塔地区农业生产的诸多侧面的同时也记录了诗人在此地的心灵感悟,是我们研究方拱乾流放时期心理状态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唐代孔颖达所作的《毛诗正义》和《左传正义》中多次提及“农事”一词,综合其意,是指与农业事物相关的耕种、管理、收获和储藏等相关事宜,由此推论,“农事诗”当指与农业相关的诗歌。以此为判断标准,《何陋居集》中的农事诗数量近占十分之一左右,仅以题目《种蔬》《收麦》《锄瓜》《煮豆》《凿井》等就能清晰判断疏于农事诗者就有四十余首。方拱乾的农事诗数量与《何陋居集》诗歌总量相比虽相对较少,却内容丰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何陋居集》的农事诗是方拱乾流放身份的体现。流放是种刑罚形式,统治者将犯罪者放逐到偏远地区进行惩罚,从而维护社会统治秩序。被流放到边地的犯人主要从事协助边防、开荒实田、水利兴修、采矿冶炼等工作。被流放的罪犯根据身份的不同,有遣犯、遣员或废员的区别,二者在到配之地的安置上有区别。方拱乾在被流放宁古塔之前是清廷官员,因其第五子方章钺参加南闺乡试被诬告而牵连入狱,据《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记载:“方章钺、张明荐、伍成礼、姚其章、吴兰友、庄允堡、吴兆骞、钱威,俱著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并流徒宁古塔。”[1]从清廷的旨意上并未表明方拱乾是以何种罪犯身份流放宁古塔,但从方拱乾所作的诗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事者则厚待士夫”(方拱乾《宁古塔志》)方拱乾在流放地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可以进行巡游、交友等活动,主要任务是耕种开荒,这一点在农事诗中亦有反映,如:

《给官粮种子至》

公田野菌分春种,黔突荒烟饱暮飧。不到千山十死地,谁知一勺九重恩。雨过牛力宽砂碛,日落鸡栖闹瓦盆。自务生余豺虎吻,官家犹似护残魂。[2]

《分田》(其二)

尝读沈宋诗,惆怅交欢天。只言交欢行,未给交欢田。交欢虽舆图,竟与穿胸连。谁云古会宁,不在日月边。国制迈前代,皇恩溥且偏。

饲牛捐官草,盖头锡短椽。复有蒿莱地,号日陌与阡。似怜豺虎余,留兹犬马年。自愧才名薄,遭际过先贤。[3]

方拱乾的以上两首农事诗交代了在宁古塔地区根据季节的不同他主要从事耕田、伐木、畜牧等农业生产活动,其耕种的是官府分给的官田,“官给人耕,四亩一行,如中华五亩。”(方拱乾《宁古塔志》)耕种者耕种官田,具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官府负责配给种子、农具等部分生产资料。农作物成熟以后,耕种者需要向官府缴纳大部分劳动成果,只留取小部分作为生存生活的口粮。根据清代流放地区流放犯人的管理制度,方拱乾的土地耕种形式为承种份地[4],是安置流放遣犯的一种常用方式。

《何陋居集》的农事诗是对边地环境与耕作习惯的记叙。在清代,农业种植技术相较于前代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当时,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生产率远低于当今社会的现代机械化。清代的农业生产依然主要依靠气候、人力、经验。相对与中原地区较为事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宁古塔则气候恶劣,土地贫瘠。方拱乾《宁古塔志》记载其天气“月出较早,四时皆如冬。七月露,露冷而白,如米汁。”“八月雪,其常也。一雪地即冻,至来年三月方释。”此地冬日长,夏日短,夏天气候凉爽,七八月已有霜雪,下雪后土地冻结,无法耕种,等到来年三月冻土方化,能耕作种植时间很短,且“春多风,风烈,常十余日不出户。入夏多雹,雹下则黍苗殒。”气候、土质的不同,造就“东北与西南,土性原殊方。”(《为农》其二),甚至同一地区的土壤也有差异,“河东田近瘠,河西田肥远。”(《为农》其三)总而言之,宁古塔的耕作环境艰难。

诗人自小生长于富庶的江南,环境优美,物种繁多,加之家庭富裕,生活条件自是优渥,衣食不愁,从未接触过农耕,即使心向往之,也只是王维田园的梦幻诗景。年过六十被发配宁古塔后,始接触稼穑,技术与经验皆不足,加之宁古塔地区的土地贫瘠,耕种气候不佳,其收获可想而知,于是,方拱乾的农事诗中多次提及耕种的艰辛,无粮可食的困境。

《数米》

老妻常数米,棘手胜攒眉。但计终肯饱,宁烦出位思。调糜添豕息,草护牛疲。畸俗还随俗,劳劳任所为。[5]

《食粥加一匕》

岂是强加餐,贫厨薄粥难。流匙怜齿滑,仗饱坐更残。充腹思金匕,回头问玉盘。艰辛伤往事,不易此饥寒。[6]

《数米》中一个“常”字将诗人长期缺乏粮食,不得不时常精打细算,为温饱愁苦的情景如状眼前。《食粥加一匕》将作者薄粥难抵饥饿,多吃一匕都值得作诗以记的饥寒往事写的历历在目,读来让人动容。因此,待如《朝舂得米》之时,能吃一次饱饭,就令诗人倍感高兴。宁古塔地区的艰难生活让作者更怀念富庶的江南,熟悉的故土。“忽念故山居,青青松竹幽”“此身漂泊定谁托,彼苍有无能相怜”故乡的山水、松竹都是梦中的常客,离开家乡的诗人如无根的树木,失去了依靠,只能漂泊逐流。其所写的《感怀四首》其一、其二更是将边北与故土对照写作,将离开故土的无限眷恋喷薄而出。

《何陋居集》的农事诗是方拱乾官途突遭厄运后,通过耕作进行心态调整的实录。《何陋居集》的农事诗是方拱乾在宁古塔三年间所作,其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第一年最少,第三年最多。农事诗数量的增多一方面表明诗人为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满足温饱,从开始的不事农稼,到勤于劳作的转变,另一方面则凸显了方拱乾由为生存所逼参与农耕到自愿种植,乐在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点可以从《何陋居集》中农事诗的写作题目和写作内容变化上得以证明。方拱乾被流放的第一年,农事诗仅十余首,寫作内容为《饲鸡豕》《取苏子榨灯油》《力田行》《饭牛歌》等生活必需的耕种畜牧等,第二年出现了《移郊外野花树植窗前》等几首在满足物质需求以外填补精神美的追求的诗歌,而第三年中写种花、移花等内容的诗歌数量比前两年相关数量的总和还多。方拱乾在被牵连进舞弊案后,心理一度怨恨,但限于学识和修养,在诗歌中表现并不激烈,但是经常出现的《偶作》《感怀》等诗歌仍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满与愤懑,心态失衡的状态下,加之初到异地生活状态的改变,使得诗人在到达宁古塔的第一年忙于生存,无暇顾及其他。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方面诗人与家人生活逐渐安定,农业生产与遍地生活逐渐适应,有了物质生产以外的时间基础,另一方面诗人通过道教教义、儒家文化以及耕作的快乐积极调整心态,消除了部分负面情绪,为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奠定了精神基础。在以上前提下,修缮花圃,种植花草,布置花木等与稼穑间接相关的事物才慢慢进入诗人的写作视野,并成为诗人的生活日常。

《何陋居集》的农事诗是方拱乾在农耕事物中获得的收获乐趣的描写。远离了官场的倾轧,庙堂的互踩,方拱乾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简单生活,读书吟诗、耕作收获成为生活的主色调,虽简朴却心态淡然。心境越清明越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因简单的快乐而快乐。于是,收获新麦之时,诗人“公然荐我新,俎豆充馨香。亦复召亲故,笑语盈茅堂”与亲友分享喜悦,移植花木时因着心情愉快,花木也带着情感。出郭移芍药时,在红艳翠色中得到了宽慰,忘却了荣辱。方拱乾农事诗中描写农耕乐趣的诗还有多首,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方拱乾《何陋居集》中的农事诗是诗人在六十花甲之岁被流贬边北后所创作的作品,其中既带着方拱乾流放者的身份,记录了诗人在流放地特殊气候中的艰苦生活,又体现了方拱乾以学识和修养尽力调整心态,抛却旧务,沉心稼穑,并最终乐在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是解读方拱乾流放前后心态的又一注脚,更是研究清楚士大夫流人内心世界的一个翔实案例。

参考文献:

[1]《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M].中华书局,1985:942.

[2]方拱乾著.何陋居集·甦庵集[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1.

[3]方拱乾著.何陋居集·甦庵集[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2.

[4]王红云.在流放地:论清代流放人犯的管理[J].中古历史评论,2010 (第11卷):294-313.

[5]方拱乾著.何陋居集·甦庵集[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66.

[6]方拱乾著.何陋居集·甦庵集[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