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典诗歌的意象性

2018-12-02 22:30郭征帆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孤云众鸟文学语言

郭征帆

语言是诗歌作为现象存在的基本方式,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而诗歌语言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意象性。关于这一点,需要从文学的特性说起。文学是一种超越的艺术,文学语言在本质上一定超越了语言,否则就不能成为艺术。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具备下述两种取向:其一是语表的具体性。即它所显示的形象能够把人置身于一个很具体的环境。在一瞬间唤起读者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印象。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唤醒感觉的任务是抽象语言和日常语言难以完成的。可见,文学艺术的使命决定了文学语言必须具有具体性。第二种取向是语里的丰富性。也就是说,文学语言在具体性的语表下蕴含着概念语言、逻辑推理难以穷尽的多种意义。这些意义使语言获得弹性和厚度,产生审美肌质。

综上所述,可见语表的具体性和语里的丰富性综合而为文学语言的意象性。意象性作为文学语言的根本特点,显示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区别。

意象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源头最早可溯及‘周易 )。( 周易 ) 提出“立象尽意”,以摆脱言不尽意的局限,这种表达方式与文学艺术是相通的。此后,古人对意象一直十分关注,做过种种专门化的研究和精辟的总结。时至今日,它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依然是经得起用任何新的理论观点去研析的审美范畴。台湾学者李瑞胜指出:“在史学研究的范域中,意象研究是具有独特地位且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门,它是直接指向诗的内在本质所做的探索。”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在意象的表现方面,亦起步很早。意象的使用成为古典诗词特殊的表述艺术,许多优秀诗人总是通过意象来表述无以言传的感受与领悟。从而创造出许多令人味之不尽,赏之不绝的杰作。

陶渊明是较早的一位意象大师。尽管那个时代中国的意象论还不够发达,可陶诗中已经出现了许多高度意象化的作品。下面,仅以《咏贫士七首》之一为例: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末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诗中首先推出的意象,是高空中的一朵孤云。“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与有托的万族比起来,云是真正的无根无傍,无依无托,用它来形容自己孤独的心灵,贴切之至。孤云不但颠沛漂泊。而且生命短暂无常。“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你看,它不知不觉就消散了,消散在迷蒙昏昧的天空中,甚至再也找不到一点残余的光影,这和人生的虚幻无常在意义上遥相呼应。这一意象的语表为云,语里包含了作者对自身对人生的多重体认和复杂情感,凭借意象,体现了概念命题所不可言说的审美经验世界。

接下来,诗歌意象突变,由孤云而飞鸟:“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朝阳拉开了夜的雾帘,新的一天开始了,众鸟角逐。展翅竟飞。然而有一只鸟却与众不同,“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这只鸟的形象比较朦胧,让人看到的只是它展动的翅膀——翮,以部分代整体,是为修辞格中的借代。众鸟竟相飞腾之后,这只鸟才迟迟飞出树林,不等天黑。却又敛翮来归。熟悉陶渊明生平的人,当然可以想到,这只鸟正象喻着诗人淡泊名利,翩然归隐的选择和志向。短短四句诗,令人回昧的东西又很多。然后,诗歌意象又变:“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这里出现的,分明又是一个卓尔不群的贫士形象,也即陶渊明自己的形象。作为一位大智慧者,他深知自己所有的是什么,所能做到的是什么,还有自己所不肯为的是什么。虽然这种持守使他“岂不寒与饥”,在物质上极端贫困,但他更深知:“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归去来兮辞》)因此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最后两句,是他虽身处逆境,却超脱悲喜的表白,“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表现了一份至高的修养的境界。

纵观整首诗歌,虽由三个意象组成,然而陶渊明始终如一的精神,他心中的意念活动却是流贯全篇的,使得诗歌于平实真朴中见出深微高远。

大诗人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也极有特色。向以深刻和多样化著称。明人谢榛<四溟诗话)称赞杜诗:“情溶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意思是说杜诗语表具体鲜明,语里丰实深远,二者互相映衬生发,产生了意义和境界上内深长而外远大的审美效应。且让我们以他的名诗《倦夜》为例:“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开篇野月竹林意象对举。不仅描述出诗人的住所:宅旁有竹林,门外是郊野,同时,也勾画出一个意义空问,空旷幽静又带有几分凄清。三、四两句紧紧相承,上句扣竹,下旬扣月。而露珠滚落,星光隐现,则意味着夜色渐深。五、六两句镜头又转;月轮西沉,昏朦的暗夜里,萤火虫的微弱光亮在闪烁,水鸟的呼应声,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对于时光流转,物象变化的感觉如此敏锐。可以想见诗人的彻夜无眠。这里,似乎只罗列了竹、月、露、星、萤、鸟一类物象,却以侵、满、重、稀、自、相一类感觉性词语渗透其中,因此点醒了物象,他们无一不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与诗人心心相通。国事、家事的优患。使他心境凄凉,因此感到夜凉;重露成涓滴的露珠,正是他心中的泪水;那隐晦不明的星辰。象征着气数不振的国运,而暗飞自照的流萤,正是他生存状态的写照。诗情至此,水到渠成地引出最后两句的点睛之笔: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诗人一夜问与万物有意无意问的对话,件件都与战事有关。诗人满腔热忱地关注着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却又进言无路。报国无门。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与忧愤,这种语言表里的相互作用,这种有限无限的相互激发,使杜诗的语言显得极有弹性,包含着多重含义。除词语约定俗成的普通含义之外,还含有特定语境中形成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是杜诗所以成为第一流好诗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义所在。

在整個唐诗中,一讲到新颖独创的隐喻性意象,很容易让人想到李商隐,想到他的无题诗。如他的(锦瑟)就包含了很多倘恍迷离,个人化程度很高的隐喻,从而引起千古争讼,莫衷一是。有人说,锦瑟是喻其诗集,五十弦则喻其诗篇之多。有人说它是一首悼亡诗,他的五十弦和五十柱上,都有青春和爱情的痕迹。也有人说,这首诗是作者身世的象喻。李商隐虽有惊世文才,却一生郁郁不得志。正如朋友诗中所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此诗是诗人追忆自己悲剧性的年华逝水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总之,这首无题诗所提供的一系列象征性图景,既有形象的鲜明性、象征性,又有内涵的朦胧性和抽象性。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最能代表义山诗意境朦胧,情调感伤,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特点。

强烈的意象性使中国古典诗歌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不但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情味悠深、意境深邃的作品,而且,还对现代中西方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诗歌的现代性,在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中国古典诗词和汉字的启发。庞德受到芬尼罗莎对汉字的图画性阐释的影响。创始了英美诗歌最早的现代派理论——意象主义。中国三十年代的西式现代派新诗,八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追其源头,其实也是中国古典诗词。这说明中华民族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是一个聪明的品位的、具有原创能力的民族。重新认识并发扬自己的诗歌传统,这是当代文学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孤云众鸟文学语言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独坐敬亭山
《敬亭山》
众鸟之中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孤云出岫 风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