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威廉?华兹华斯可比性浅析

2018-12-02 22:30何新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威廉李白

何新

摘要:通过比较中国唐代浪漫主义诗歌开创者李白与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威廉·华兹华斯,发现两位诗人虽然异域千秋,但在各自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山水诗艺术创作手段三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性,颇具可比性。此比较旨在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客观赏评两位诗人的山水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李白;威廉·华兹华斯;可比性

中国盛唐诗人李白(701-762)和英国19世纪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皆是世界诗坛举世瞩目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把唐代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最重要的诗人”,[2]获得了英国桂冠诗人称号,他在1798年创作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开始。他们不朽的诗篇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然而,他们分别作为中英两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能够进行平行研究?论文旨在以下方面做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生平可比性

(一)李白生平

据资料显示,李白在四川北部彰明县青莲乡度过他的童年。青莲乡有个叫漫坡度的去处,据说就是李白的家。漫坡度这个地方“如果在春夏去游,水是那样清,远远地看去就运气蒸腾似的,有些淡淡的白雾,天和水是不大分的,真是‘漫坡!岸上是一片淡黄花的树,夹着一些青竹,有些缥缈,有些空虚”。[3]李白就在这样的地方,度过了他的童年。李白对四川有着浓烈的故乡情感,很多作品中都提到了四川的风景。这样的环境,为李白日后寄情感于大自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李白在大概25岁左右,为了实现他满腔热血的政治抱负,出了川,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漫游生活。离开四川,李白有些恋恋不舍,期间创作了颇多诗歌描写四川景色,例如《荆门浮舟望蜀江》、《早发白帝城》等。其间他到过湖北安陆,江陵,山西太原,山东。“李白这时用世之心很强,正是从政的愿望大过学仙的时候”。[3]李白从小受到道教的影响,一直求仙学道,但正当壮年的他更多地想要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政实现远大抱负。这一漫游期间,李白一直在寻找机会进京从政。直到他42岁才真的到了长安。

但正是在长安期间让李白认清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给他的从政热情来了重重的一击。唐明皇统治下的盛唐表面上看似繁荣太平,却隐藏着统治集团的罪恶:执政大权在老奸巨猾的李林甫手里;杨贵妃一系列的贪官污吏在跃跃欲试想夺取政权;唐明皇过着糊涂日子。爱读书和空有单纯抱负的李白,想了解这些政治集团的把戏都不容易,更不要说想斗过他们好建功立业了。李白“像那有心填海的精卫鸟一样,虽有报国的热忱,却没有施展的机会”。[3]

所以,看清了当局的李白,在他45岁左右开始了第二次漫游。这一次他到过河南开封,山东单县。他的两次漫游都处在从政和求仙学道的矛盾心理中,“第一次漫游,压倒性的力量是从政,而第二次漫游,压倒的力量却变成了学道”。[3]在长安的日子,让李白的政治热情从积极的报国态度变成了消极的隐退求仙的态度。在他第二次漫游期间参加了“安史之乱”使李白对盛唐统治者的面目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批判也更深刻,但他自己也已经老了,不能有所作为,不能改变些什么了。李白晚年的漫游期间,他看透了一切,也憎恶一切。

李白的一生是遗憾的。起初他的爱国热情是那么的浓烈,从政心情是那么的积极,但在人情统治集团的真实面目之后,逐渐变得消极起来,只能用诗歌创作来表达心中的愤懑。

(二)华兹华斯生平

华兹华斯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边缘的科克茅斯镇。德伦河从他家的庭院边流过,水波声与摇篮曲混在一起,将自然的音乐和静谧早早织入他的意识。[2]童年惬意的环境让华氏爱上了河川,森林,田野;也让他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对话。

在华氏17岁时,他离开家乡进入剑桥圣约翰学院读书。此后,在假期或毕业后,他各方游历,去过伦敦,法国,阿尔卑斯山脉,德国等地,以较自由的心态穿行于人世的嘈杂和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的风云中。开始时他也强烈体会到法国大革命未来的憧憬,对战时英政府的鄙视,对革命的认识更加充实,系统,信念也更坚定;但后来革命的暴烈和血腥讓华氏体会到了强烈的悲哀,一时不知该以何种面目维持对人类的爱。以至于最后华氏对于革命的态度由支持转变为保守。

在对法国大革命失望之后,华氏又回到了家乡,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综上所述,李白和华兹华斯的一生有许多相似性。首先,他们都在环境宜人的地方度过了愉快的童年生活。这样的童年经历为他们日后山水诗的创作以及喜欢寄情于大自然奠定了基础。其次,他们各方游历,目睹了社会各层人们的不同生活,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喧杂和混乱。最后,他们对于革命和政治的态度都由积极转变为保守消极。

二、时代背景可比性

(一)李白所处背景

李白虽然生活在盛唐时代,经济发达,社会各方面看似欣欣向荣,但唐明皇沉溺于酒色,朝廷的皇宫贵族骄奢淫逸,贪官污吏横行;底层的百姓赋税繁重,惨受剥削压迫,生活疾苦。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便极大地激发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杨贵妃又有三姐妹专收贿赂,奢侈无度;李林甫栽培安禄山的势力和杨国忠作对;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李林甫死后,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蹂躏中原,在755年11月起兵,次年6月攻入长安。最终杨国忠被碎割,杨贵妃被绞死,其三姐妹被杀,唐明皇逃到四川。李白同百姓一样不赞成唐明皇不抵抗。他愤恨地写了例如《蜀道难》等许多关于此事的政治讽刺诗。李白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参加了永王璘事件。[3]永王璘是唐明皇的第16子,唐明皇命他保卫东南,他在帅军到达庐山时把李白请了去。继位的太子唐肃宗害怕永王璘之后势力强大会与他争天下,在永王璘没有服从唐肃宗的调动回川以后,对他采取了三面包围的形式。由于内部不团结,外部围剿,不到两个月时间,永王璘就被消灭了。李白也就成了政治犯。

他本以为通过这次变革可以改变当时的政局,可以改善社会状况。但却失败了。李白在狱中非常悲愤,悲叹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也痛惜当时政局的无能。直到后来立天子大赦,李白才被赦免。这时,李白已经59岁了。他已看透了一切,也憎恶一切。“学道与从政,最后都承认失败了”。[3]

在政治集团内部尔虞我诈,骄奢淫逸,民间疾苦的时代背景之下,空有满腔热血的李白注定会失望,绝望,悲痛。

(二)华兹华斯所处背景

华兹华斯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业革命。政治方面,各国不同阶层的矛盾激化引发了一系列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对华氏影响最深远的法国大革命。

由于有一个女儿在法国,华氏在大革命期间滞留法国,亲身经历了革命。在他的长诗《序言》中,华氏曾经为大革命喝彩,幻想着大革命能一次成功,为人民永远带去幸福。但雅各宾党极端分子开始专权,给人民带来压迫,本要废除君主专制却又将其恢复;华氏在其《序曲》中描述到:可这时,法国人自己成为了压迫者,将自卫的战争变成侵略的远征,全然忘记他们曾为之奋斗的一切,竟在光天化日之下,爬上自由的天平。[2]所以华氏对大革命也变得从面恼怒,也感到失望的痛苦,并且更固执地坚持过去的信念。[2]由此,华氏对大革命的态度变为消极保守。

综上所述,李白和华兹华斯都生活在经济相对发达,但政治动荡的年代。李白经历的“安史之乱”与华兹华斯经历的“法国大革命”,二者都想通过革命的力量去改善社会状况,但却都失败了。这样的革命结局分别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手段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山水诗可比性

(一)李白山水诗特征

李白“的诗的艺术,已经达到了中国文学中的高峰”。[3]他的主张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要求自然的,本色的。这样的诗学主张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李白的诗通常会描写自然景观,并由此借景抒情。诗中无论是故乡的月,还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不仅再现了景观当时的面貌,而且还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完美地实现情景融合;而在诗人情感大部分是关于国家命运,讽刺当时社会政局的腐败无能,关乎国家的安危,极具爱国情怀。其次,李白的诗通常会用“明白如话的句子,读起来,就像我们自己嘴里哼出来似的”。[3]李白性格豪爽,喜欢和民众做朋友,这就使得他善于用民间的语言写诗,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二)华兹华斯山水诗特征

1798年华兹华斯在他和柯勒律治共同完成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提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说明“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说包括这样几个内容:强调情感,重视想象,表达理想”。[4]而华兹华斯的诗歌尤其有以下特征:

首先,华兹华斯的诗歌把自然与人的关系提到更高,更复杂的层面上加以思考。寻找自我与自然的契合,诗人认为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从景物描写进一步转入内心世界的描写,从而达到心物想通。华氏借景抒情的诗,部分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和欧洲当时政治形势,为号召国民挺身捍卫祖国的自由和尊严,振奋国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5]

其次,华兹华斯用普通人民使用的语言写诗。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他说到“这些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的事件和情结,自始至终接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4]华兹华斯抛弃了古典诗歌华丽的诗意辞藻,选择了为人们日常使用的通俗语言。据资料显示:华兹华斯诗歌中,央格鲁-撒克逊词占88%。“在英语中央格鲁-撒克逊词最常见、最口语化、显得朴素亲切。”[4]所以华兹华斯以清新、朴质、自然的语言开创了崭新的诗歌时代。

综上所述,李白与华兹华斯的山水诗都具有借景抒情,喜欢使用日常用语等特点,具有可比性。

四、结语

李白与威廉·华兹华斯都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并且无论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山水诗创作的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颇多相似性。所以,即便他们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但还是具有极强的可比性,可进行二者的平行研究,此研究能帮助深入全面了解二者及其诗作。

参考文献:

[1]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编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2] 威廉 · 华兹华斯.序曲,或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M]. 丁宏伟 (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 李长之.李白传 [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7.

[4] 范丽娟.影响与接受:中英浪漫主义诗学的发生与比较[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5]華兹华斯.华兹华斯诗选 [M].杨德豫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威廉李白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破耳兔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一粒沙子
威廉·福克纳的《熊》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不计成本等